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千年墨烟 » 第37章: 虎头蛇尾

第37章: 虎头蛇尾

    唐昭宗是懿宗第七子,僖宗的同母弟弟。

    6岁时封寿王,原名李杰,光启四年三月僖宗驾崩,昭宗同月继位,改名李晔,时年22岁。

    在大唐的宫殿中,昭宗帝李晔沉浸在深思之中。

    他坐在龙椅上,微皱着眉头,目光坚定而又苦涩。

    自从继位以来,他一直被困扰着三大顽疾: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党争。

    这些问题像三个棘手的结,纠缠在他的心头,让他无法轻易释怀。

    作为懿宗第七子,他原本并不指望会登上皇位。

    然而,命运却将这样的重担压在了他的肩膀上。

    “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党争……”李晔低声念着这些问题,眼神中透露出坚定的决心。

    他知道,要想让大唐重新焕发昔日的繁荣,这些顽疾必须一一解决。

    而他的第一个目标就是西川节度使陈敬瑄,理由就是陈敬瑄包庇罪犯田令孜。

    田令孜在唐僖宗时把持朝政,他利用手中权势将哥哥陈敬瑄任命为西川节度使。

    唐昭宗继位后迫不及待地要收拾田令孜,主要有公私两方面的原因。

    大唐之所以战乱不断,田令孜的乱政是罪魁祸首,此外他还两度挟持唐僖宗逃离长安,完全将皇帝架空。

    田令孜与藩镇勾结,藐视朝廷。

    田令孜转任西川监军不久,僖宗就已经下诏将他流放端州,田令孜却跑到成都,在兄长的庇护下拒绝前往端州,唐僖宗对他的处罚成了一纸空文。

    在穿越崎岖山路的逃难队伍中,唐昭宗(李晔)年幼的身影显得格外疲惫。

    随着长时间的跋涉,他的双腿早已酸软无力,最终无法坚持下去,只能无奈停下脚步,垂下头颅,哀求田令孜给予一匹坐骑。

    田令孜的脸上闪过一丝冷笑,他毫不留情地抽动马鞭,将它重重地抽打在李晔的背上,痛楚传遍全身。

    “小儿胆敢向我要马?给你一鞭,让你知道天高地厚!”

    田令孜冷漠地喝斥着,转身策马远去,留下李晔独自躬身于山谷之中。

    这一幕刻骨铭心,唐昭宗心头的怒火与屈辱,早已深深刻在记忆之中。

    他那双眼睛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誓言绝不忘记此刻的耻辱,誓要将此仇报得头头是道。

    而在阆州,王建与陈敬瑄的战火愈演愈烈,两方互不相让,血雨腥风已成为常态。

    周庠的建议,使得王建决定寻求朝廷援助,一探究竟。

    他心中明白,借助朝廷之力,才能实现西川的统一,才能让这片疲惫不堪的土地恢复往日的安宁与繁荣。

    随着唐昭宗的诏书传达到西川,一场关于权力与荣耀的角逐即将展开,而这一切,只是故事的开始。

    在大唐朝廷宣布恢复原西川节度使陈敬瑄的官爵后,陈敬瑄和田令孜并不甘心束手就擒。

    他们坚信自己有足够的实力和胆识来对抗朝廷的决定。

    陈敬瑄是个身经百战的将领,而田令孜则是精于权谋的政治家,二人联手相辅相成。

    十二月寒冬,唐昭宗任命韦昭度为行营招讨使,领兵讨伐西川。

    韦昭度虽然是文人出身,但心怀雄心,希望能在战场上立功。

    然而,他缺乏实战经验,每每在战场上畏战远避,导致部下不敢奋勇作战,士气低落。

    王建、杨守亮和顾彦朗作为协助讨伐西川的主要将领,却各自面临着独立的困境。

    王建作为节度使,心怀野心,不愿轻易与陈敬瑄展开决战,而是不断壮大自己的兵力和地盘。

    杨守亮和顾彦朗则因为各自领地的需要,无法全力支援讨伐西川,使得整个战局陷入僵局。

    西川的战争陷入胶着状态,持续了三年有余。

    大唐国库因连年战乱而已空无一物,再也无法支撑西川战事。

    朝廷面临着军费短缺的困境,使得讨伐西川的战局变得更加复杂和棘手。

    一场关乎大唐国运的战争即将迎来新的转机,命运的天平将在不久后倾斜向何方?暗潮涌动,战争的硝烟弥漫在大唐边境。

    唐昭宗不得不向现实妥协,他宣布恢复原西川节度使陈敬瑄的所有官爵,同时命王建等人罢兵休战,各回本镇。

    唐昭宗上任后的第一次削藩就这样虎头蛇尾的结束了,在韦昭度撤军后,王建派人守住通往蜀中的栈道,禁止朝廷的军队再进入。

    七月,陈敬瑄和田令孜由于内无粮草,外无援兵,他们绝望地向王建投降。

    昭宗帝第二要解决的是宦官专权,一心想解决杨复恭。

    昭宗帝心怀大志,决意不再陷入兄长的覆辙之中,誓要振兴大唐的荣耀。

    明面上,昭宗帝频频向杨复恭表示恭敬与感激。

    毕竟,正是杨复恭扶持他登上皇位,而且朝政一直受杨复恭掌控。

    昭宗皇帝日理万机,每日忙碌于政务之中,竭力维系朝政的稳定。

    他深知宦官势力的隐患,因此暗中商议如何遏制杨复恭等人的过度权力。

    然而,表面上,他仍与宰相们紧密合作,将朝政大事委之于他们,以示皇权与文臣之间的亲和共治。

    而杨复恭却并不甘心束手就擒,他不断扩充自己的势力范围,广招义子干儿,号为“外宅郎君”,遣之于天下,为其效力。

    这些“外宅郎君”大多倚仗杨复恭的庇护,放纵傲慢跋扈,甚至不纳朝廷赋税,挑衅朝廷权威。

    更令人忧虑的是,杨复恭另外养六百余名宦官为己子,派遣到各地监视军务,成为其隐秘耳目。

    昭宗帝对这些情况感到越发难以容忍,他立志要在王位日渐稳固之际,彻底遏制杨复恭的权势。

    因此,皇帝日常行事恪守常规,与宰相们商议国家大事,以避免与宦官首领杨复恭等人的直接接触。

    然而,就在一天政务繁忙的时刻,杨复恭却突然提出急务要见皇帝,强烈要求进入太极殿面见皇帝,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气势,引发了朝廷内外的轩然大波。

    宰相孔纬见状十分气愤,便对皇帝说道:

    “陛下您身边就有反叛之人,更何况那些鞭长莫及的远方?”

    昭宗帝对杨复恭的这种行为早已习以为常,见怪不怪了,闻听孔纬之问,脸色骤变,忙问是谁。

    孔纬指着杨复恭说:“杨复恭本是您的家奴,竟敢乘坐轿舆大摇大摆地直奔前殿。并且还将很多壮士收为养子,不是掌典禁军,就是派到地方上去当节度使,这不很明显是要造反吗?”

    杨复恭被皇帝的质问逼得无言以对,心中却愤怒难平。

    他深知孔纬是皇帝身边的得力大臣,而且一直对他不利,他想着如何除之而后快。

    于是,在大顺二年的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杨复恭召集了他的手下心腹,商议对付孔纬的计划。

    他们商定在孔纬前往荆南的途中设下埋伏,以给予孔纬一个下马威。

    当日,孔纬护送着他的家眷和随从前往荆南,路途崎岖,山势险恶。

    行至长乐坡时,一支人马突然自密林中涌出,旌旗飘扬,声势浩大。

    孔纬心知不妙,但已无法回头,只能紧紧护住家眷,准备迎敌。

    杨复恭早已设下埋伏,亲自率领手下冲锋在前。

    战马奔腾,刀枪交错,激烈的战斗一触即发。

    孔纬勇敢地指挥着抵抗,但他的人数明显不占上风。

    孔纬奋力抵抗,但终究难以抵挡杨复恭的猛烈攻势。

    他的旌旗被扯破,节仗断裂,行装物资被抢劫一空,孔纬只能携家眷孤身逃脱,身受重伤,狼狈不堪。

    杨复恭得手后,他得意洋洋,心中的怨恨得以宣泄。

    他深知这一仗不仅是对孔纬的打击,更是对皇帝权威的挑战。

    而孔纬,却黯然离去,心中对杨复恭的阴谋深感悲愤,他暗下决心绝不轻言投降。

    这场埋伏之战,让朝廷内部的明争暗斗更加激烈,皇帝昭宗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危机。

    而杨复恭,也因此步入了一条不归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