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西晋东晋 » 第二十二章 西蜀灭亡

第二十二章 西蜀灭亡

    伐蜀军事行动近来捷报频传,丢失了汉中,蜀国的灭亡便指日可待。消息传回洛阳,皇帝自然高兴,伴随好消息回到洛阳的还有许多各级将领在蜀地缴获的战利品,有些东西让皇帝曹奂也大开眼界。于是皇帝旧事重提,再次下诏加封司马昭相国、晋公和九锡。司马昭原本还是要拒绝,司空郑冲率领一众官僚对司马昭极尽赞美之词,意思是司马昭迟早会统一天下,现在接受晋公、九锡这样的封赏恰如其分等等。司马昭看出朝臣们似乎都有从龙之意,接受封号与否对自己来说其实并不重要,碍于众意难违,那就接受了吧。于是,司马昭再次任相国,封晋公,加九锡。

    洛阳这里一片欢乐颂唱响,可蜀地那边其实正在胶着之中。钟会在剑门关下一筹莫展,由于剑阁特殊的地理位置,路窄山险,任钟会有再大的兵力优势却无法展开,数次进攻却只是损兵折将。时间一久,钟会的人马已深入蜀地导致战线拉长,后方的物资补给开始出现困难。加之姜维是三国后期身经百战的练将,钟会拿姜维实在没办法。钟会甚至一度萌生退意,打算先从剑阁撤下来休整之后再寻求更为稳妥的办法进入蜀中。邓艾那边打算偷渡阴平的事情钟会当然知道,按照规制,邓艾事先应征得总司令钟会的同意。虽然邓艾也有奏报呈上,但奏报的同时却已经开始行动。尽管钟会对此未置可否,但心里并不觉得邓艾能有几分成功的把握。可万一成功了呢?以钟会的诡计多端不会不有所考虑。于是,钟会派遣部将田章率领一支队伍隐秘得从剑阁西南方的小路直插江油,这样即使邓艾侥幸偷渡阴平成功,那么下一个攻击目标必是江油,而田章是钟会派去的,邓艾便不能独占功劳。

    其实钟会估计得不错,邓艾确实侥幸偷渡阴平成功了。但走出阴平古道的魏军士卒早已精疲力尽,饥饿难耐。如果这时候有一支蜀军前来攻击,邓艾的这二千疲惫之旅将会瞬间瓦解。幸好各地的蜀军都知道魏军已大兵压境,不敢冒头,这就给了邓艾缓冲的时间。而邓艾现在急需要做的就是休整队伍,为之后的战斗做好准备。邓艾应该陆续将之前作为后续接应的部队调了上来,所以休整之后,邓艾手中应该不止刚走出阴平时的两千人了,而是恢复到了万人左右。江油守将马邈得知邓艾已经过了阴平,那下一个目标必然是江油城了。马邈并不是像小说《三国演义》中描述的那样不战而降,也不是一味死守,而是主动出击,在邓艾到江油的必经之路上设下了埋伏。很不巧的是,钟会派出的田章所部也到达了江油附近,且先邓艾一步遭遇到马邈的伏兵,结果田章顽强地攻破了蜀军伏兵的三处营垒,将蜀军又逼回了江油城。这时,邓艾的人马才从后面赶了上来,最终与田章合兵一处。也就是说,钟会本来打算派田章尾随邓艾,万一邓艾抢得头功,钟会也好分一杯羹。没想到田章先到,反而成了替邓艾扫雷的。无论如何,目前都应以大局为重,于是邓艾就命田章为先锋,全军直逼江油。马邈手下现在还剩几千残兵,无力抵抗邓艾、田章的进攻,最后只得投降。拿下了江油,魏军在这里得到了大量给养,充分休整之后,兵峰直指涪城(今四川绵阳)。涪城距离成都不到三百里,这时挡在涪城的是西蜀卫将军诸葛瞻,诸葛瞻是保卫成都最后的希望了。

    诸葛瞻字思远,是诸葛亮的亲生独子。诸葛亮还有个养子诸葛乔,本是诸葛亮兄长诸葛瑾的儿子,后过继给诸葛亮,可惜早逝。诸葛亮去世时,诸葛瞻只有七岁,承袭了父亲的武乡侯爵位,长大后娶蜀汉公主为妻。诸葛瞻历任羽林中郎将、射声校尉、侍中,后迁至尚书仆射,加军师将军。公元261年,诸葛瞻任卫将军,与辅国大将军董厥、尚书令樊建共同统领国事。诸葛瞻精通书法绘画,记忆力强。因为蜀汉民众怀念诸葛亮,每当朝廷颁布一项好的政令后,尽管不一定是诸葛瞻建议的,百姓们都会相互转告说,是诸葛武乡侯所提倡的。因而诸葛瞻的美名受到过分渲染,难免言过其实。姜维北伐数年却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诸葛瞻与董厥等人都认为姜维好战无功,致使国内疲弊,于是上表刘禅,要求让姜维担任益州刺史,并削夺他的兵权。看来诸葛瞻虽是诸葛亮亲生,但智慧不比其父。然而,诸葛瞻有一点和父亲诸葛亮一样,那就是忠于蜀汉,死而后已。

    诸葛瞻知魏军将至,便带领尚书张遵(张飞之孙)、尚书郎黄崇(黄权之子)、羽林右部督李球(李恢之侄)统领兵马前往涪城抵御邓艾。尚书郎黄崇建议诸葛瞻应迅速前出占据险要,不能让魏军进入平原地带,甚至哭着向诸葛瞻如此建议,但诸葛瞻十分犹豫,最终没有听从黄崇的意见。结果邓艾率军长驱直入,一仗将蜀军的前部击败,诸葛瞻只得继续后退至绵竹。邓艾试图写信劝降诸葛瞻,说愿意表奏其为琅琊王。诸葛瞻闻听大怒,将邓艾的来使斩杀,之后摆开阵势,等待邓艾来攻。这时双方的力量对比是,邓艾的人马应该还是与田章合兵后的一万余人;诸葛瞻的兵力应该是成都方面仅有的军事力量了,即刘禅派出支援各处后剩余的兵力,应该不到两万人。从人数上看,蜀军略微占优,但在士气上却比魏军差了许多。这时候的魏军已经杀到这一步了,成都就在眼前,邓艾及魏军将士如同赌徒一般,每个人都在用生命孤注一掷。成功了,便可加官进爵,光宗耀祖;失败了,入蜀以来一切的努力将前功尽弃,并要付出生命的代价。所以,魏军不能输,输了就全白干了。反观蜀军已成惊弓之鸟,谁也没想到魏国人用了不到两个月就已经逼近成都了,这时的蜀军只能是被动的最后一搏。邓艾可是来拼命的,他命儿子惠唐亭侯邓忠攻击诸葛瞻右翼,命司马师纂带兵攻击左翼,结果蜀军的最后一搏多少起了些作用,邓忠、师纂在诸葛瞻的顽强抵抗下被各自击退,邓忠甚至觉得蜀军无法攻破。邓艾大怒道:“生死存亡在此一举,哪有不能攻破的!”邓艾严厉斥责了邓忠和师纂,甚至要将二人斩首。邓忠是邓艾的儿子,师纂是司马昭派到邓艾这里做司马的,其实邓艾对两人也就是吓唬吓唬,但这一吓唬还挺管用,邓忠、师纂再次领兵向诸葛瞻发起攻击后,魏军如同疯了一般全都杀红眼了。虽然诸葛瞻、黄崇激励蜀军与敌死战,但这部分蜀军都是留守成都后方的,从未经历大的战阵,终因技不如人、战力不够而被魏军击垮,诸葛瞻、黄崇、张遵、李球等人在混战中全部战死。诸葛瞻的儿子诸葛尚叹道:“我们父子蒙受国家重恩,却不能早些斩杀黄皓,致使国败民亡,留着性命还有何用!”说罢,冲如敌阵,乱战而亡。绵竹保卫战最后以失败告终。

    诸葛家在蜀地仿佛神一般的存在,诸葛瞻一死,成都彻底慌了。蜀国人怎么也不会想到,魏兵就这样突然杀到成都来了,这简直是祸从天降。成都及附近的百姓惊恐万状,纷纷逃往山林沼泽以躲避灾祸,根本无法禁止。刘禅连忙召集群臣商量办法,有人建议投奔吴国,有人建议逃往南中。光禄大夫谯周却道:“自古以来,没有寄居别国仍能为天子的,如果到吴国去,只能称臣。且治国之道从来大国吞并小国,魏国早晚是要吞并吴国的。同样是称臣,与其对小国称臣不如对大国称臣,难道等魏国灭了吴国后我们再投降一次遭受二次屈辱吗?若是逃往南方,当早做打算。现在大敌当前,灾祸降临,难保没有小人作乱,恐怕出发之时遭遇不测,又怎能去得了南方呢?”有人便说:“邓艾领兵就要杀过来了,如果他不接受我们投降呢?”谯周又道:“现在吴国并未臣服魏国,形势由不得他们不接受我们投降,而且还会以礼相待。若陛下投降魏国,而魏国不给陛下裂土分封的话,我请求只身到洛阳,向他们申明大义。”总之,谯周的意思就是不要再抵抗了,投降魏国。谯周是益州本土人士,擅长经学,诸葛亮去世时,曾只身前往军前祭吊。作为益州当地人,谯周主张与民休养生息。后来姜维连年北伐,谯周写下了著名的《仇国论》。针对姜维的穷兵黩武,谯周的思想是,作为小国应该追求稳定发展,不要因为一时的小利就南征北讨,劳民伤财。因为人民疲弊,国家必然衰亡。谯周的观点可以作为益州本土人士的代表,暗含着对蜀汉外来统治集团的不满。现在大家都觉得谯周说得有道理,但刘禅仍然犹犹豫豫,还是想逃往南中。已经做过皇帝的人怎会轻易投降?投降了,那种皇帝的感觉就一去不复返啦。谯周继续进言道:“南方蛮夷之地,平时就不交纳供奉赋税,还多次反叛。诸葛丞相在世时是靠兵威逼得他们走投无路才表示顺服的。如果现在去南中,对外要御敌,对内要供奉日常用度,耗费巨大。我们已没有收入来源,只能消耗夷人的用度,这样下去蛮夷日久必反。”听谯周这样一说,刘禅才明白过味儿来,不投降也没地方去啊,就是去吴国或南中也是自取其辱。如果继续抵抗,还会劳民伤财,生灵涂炭,最后身家性命都可能不保。再说现在抵抗也没兵啦,能派出去的队伍都派出去了,要么没回来不知去哪儿了,要么是被魏军击溃。目前,成都的老百姓都快跑光了,总之没人了,还怎么抵抗?刘禅这人一向大大咧咧,作为标准的官二代、富二代,刘禅一辈子也没为什么事情发愁过。以前有诸葛亮,后来又是蒋琬、费祎,再以后有陈祗,现在是黄浩。不管这些人是怎样的性格人品,刘禅就把国事交给他们,至于管理的如何那是你们的事情,反正刘禅不操心。现在面临国家生死存亡之际,刘禅想到自己该做回主了,于是决定投降。北地王刘谌知道后愤慨地说道:“如果我们理屈力穷,导致灾祸将至,便当父子君臣背城一战,为社稷而死,这样就可以去见先帝了,怎么能投降呢?!”刘谌是刘禅的第五子,可比刘禅有骨气多了。刘禅不听,刘谌见劝阻无效,便在宗庙向昭烈皇帝(刘备)哭诉,而后先杀了妻子儿女,自己也自杀身亡。刘禅随后命侍中张绍持御玺出城,向邓艾表示投降。张绍是蜀国名将张飞的次子,蜀国到了这个时候,人人都一塌糊涂了。

    此时邓艾已进兵至距离成都不足百里的雒县(今四川广汉),见张绍持蜀国御玺来降,大喜过望。果如谯周所料,邓艾愉快得接受了投降,刘禅随后又命尚书郎李虎将蜀国户籍账册交予邓艾。当时,蜀国登记在册的共有二十八万户,九十四万人,士卒十万二千人,官吏四万人。蜀国的军事力量比司马昭伐蜀之前预估的九万人略多一些,而士兵和官吏加在一起,也就是吃公家饭的人将近有十四、五万,与蜀国的百姓人口比例约为1:6至1:7之间,等于每五到六个蜀国百姓就要供养一个吃国家财政的,这让百姓怎能负担的起?所以蜀国到了最后是国弱民疲,人人一脸菜色,这样的国家不亡还等什么?邓艾率军抵达成都北门后,刘禅及太子(刘睿)、诸王以及群臣六十余人,反绑了自己,命人拉着棺材来到邓艾面前。邓艾百感交集,亲手为刘禅松绑,并焚烧了棺木。能为一个皇帝亲手松绑,一个人一生能有几回?邓艾的自豪感油然而生。魏军兵马进入成都后,邓艾严格约束将士们,不得侵扰百姓,让他们一律恢复旧业如常,同时安抚接纳了许多投降依附之人。邓艾的做法一派名将风范,得到当地官民的一致拥护。邓艾依照东汉初年邓禹故事,承制拜刘禅为代理骠骑将军,太子刘睿为奉车都尉,其余诸王均为驸马都尉。蜀汉各级官僚均按照之前官位的高低授予魏国官职,或是担任邓艾的属官。邓禹是东汉开国功臣,为东汉云台二十八将之首。作为刘秀的部将,邓禹曾率军进攻长安。为了迅速稳定长安及西北地区,邓禹临时以皇帝的命令,任命隗嚣为西州大将军。虽然未经请示,但由于刘秀当时还没有完全平定天下,邓禹此举也是出于安抚西北的考虑,所以后来并没有受到刘秀的猜忌。现在邓艾觉得,自己封赏刘禅也是从大局出发,是为了稳定蜀中,因此也就来不及向上请示了。安抚住了蜀国民众,邓艾又开始分封手下。任命司马师纂为益州刺史,陇西太守牵弘为蜀郡太守,其他如王欣、杨欣等人也都分别担任蜀地的官职。还有那个黄浩,邓艾早知此人奸险,蜀国就亡在这小子手里,于是邓艾没客气,将黄浩收捕,准备在适当的时候将其斩首示众。没想到,黄浩收押期间重金买通了邓艾身边的人,居然没死,其最后的结局也不知所终,这确实令所有人感到遗憾,然而这就是真实的历史。不过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替大家出了口气,把黄浩描写为跟着刘禅到洛阳后,司马昭厌恶黄浩是奸佞小人,不由分说就把他砍了。

    当然蜀国还是亡了,但成都城中正在逐渐恢复秩序。这时众人才想起来,蜀国大将军姜维还在剑阁据守,这该怎么办呢?既然降了,就该按规矩来。于是,刘禅向姜维发出敕令,命姜维及麾下所有将士就地向剑阁的钟会所部投降。然而,姜维此时已不在剑阁。当听说诸葛瞻兵败被杀的消息后,姜维知道成都恐将不保,于是率领张翼、廖化、董厥等人全军从剑门关撤了下来,回师进入巴中地区,准备随时救援成都。难道剑阁就这样放弃不要了吗?不放弃怎么办?如果成都都丢了,守住一个剑阁还有何用?所以姜维的第一反应是放弃剑阁,回援成都。自己手中还有四、五万兵马,这是蜀国最后的军事力量了,无论如何也要和魏军拼上一把。就这样,钟会大军轻松通过了无人防守的剑阁进至涪城(今四川绵阳),然后派护军胡烈率领所部继续追击姜维。当姜维到达郪县时(今四川省三台县南),这才收到了刘禅命令全军投降的敕令,那么姜维会投降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