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都市言情 » 纯情艺术家 » 第71章 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第71章 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原本两人在席间说着悄悄话,随着古琴曲《归来》的演奏,二人间的悄悄话渐渐停了下来。

    尤其是齐曦,一双视线完全停留在讲台中央的周孝愚身上,眼神中跳跃着某种复杂而隐晦的情绪,若是被旁边的钱小乐瞅见,恐怕心中不知道会如何想。

    这种情绪,有一半掺杂了男女之情,另一半则是单纯对某件美好的人或事的仰慕和欣赏。

    只不过,齐曦的情感表达比较含蓄,在先前的言语间没有透露出半分。

    这也是她内心中的一处小秘密。

    此情此景,不由得让她想起了一首古诗。

    【我生君未生,君生我已老。我恨君生迟,君恨我生早。】

    【我生君未生,君生我已老。恨不生同时,日日与君好。】

    齐曦一直觉得女人的二十七八岁是最美好的年华,感情和婚姻之类的完全不用急,反正还有时间,此刻心中却莫名的多了一丝焦虑。

    为什么要让我比他大十岁呢?

    若是我和他同龄,亦或者只是大个两三岁,今天和他相亲的对象恐怕就是我了吧。

    古人曰:酒品即人品,棋品即人品。

    同理,没有一颗君子般坦荡荡的胸怀,是无法演奏出古琴中优美的旋律和意境。

    古琴即君子。

    中医中帮人把脉,讲究望闻听切。

    而古琴演奏,则讲究坐姿、演奏者的外形,以及通过曲子表达出来的意境和胸怀。

    坐姿代表了一个人做事的风格,是一丝不苟还是敷衍了事,亦或者浮夸做作。

    演奏者的外形容易让人产生先入为主的概念。

    而曲子中表达出来的意境和胸怀,则表明了这个人的琴艺和文化修养,这往往都是古代君子的硬核门槛。

    这也是古琴为什么特别挑剔弹奏者的原因,也是古琴曲高和寡的缘由。

    齐曦慢慢闭上眼睛,沉浸在《归来》带来的意境中。

    《归来》这首曲子表达的是什么?

    用四个字概括——母盼子归。

    因为生活往往越简单,越幸福。

    在嘈杂的世界中,保持一颗安定的心,放下包袱,放松自己,愿你游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这就是母亲最大的心愿。

    琴声的空灵,箫声的缠绵,笛子的点缀,构成了一幅母盼子归的‘等待’画卷。

    甚至现场的听众只要闭上眼睛,脑海中就会勾勒出一幅活灵活现的画面。

    【傍晚时分,正在小院中独自编制草绳的母亲,看着如水一般洒落在面前的月光,抬起头,露出满是皱纹的脸。

    她在想,今年春节,外出打工的孩子是不是会准时返家。】

    咚咚咚的琴声似乎盖住了所有教室内的窃窃私语,静静的,众人内心的浮躁和烦恼都被一点点的净化和洗涤。

    这就是古琴为什么在八音中别具一格的原因——它是华夏儒家文化中君子的代表和象征之一。

    君子四艺【琴棋书画】之首。

    而盘腿坐在地毯上弹奏古琴的周孝愚,不知不觉中已经烙印进现场的100多名观众心目中,这才是民乐的魅力。

    几分钟后,琴音停息。

    一起伴奏的老孙和老程仍旧握着洞箫和竹笛久久不动,似乎仍旧沉醉在《归来》带来的意境中。

    老孙甚至揉了揉眼角的湿润痕迹,不知道为嘛,他突然想到了尚在老家七十多岁的母亲。

    啪啪啪……

    空旷的教室内,一阵突兀的掌声出现。

    起初还有些稀松和参差不齐,随后越来越激烈。

    周孝愚抬起头,看向前方,眼前已经是一片模糊,他也想起了独自留在周庄古镇摆摊的爷爷。

    全程目睹这一切的红姐心生一股怜惜,从口袋中掏出一张纸巾递给周孝愚,“小周,把眼角擦一擦吧。”

    “好。”

    周孝愚擦拭了一下眼眶,将废纸揣入口袋内,然后爬起身,朝着面前的所有观众鞠了一躬。

    胡胜平在旁边不停地朝着他竖着大拇指。

    “小周,你第一次让我感受到了古琴的魅力,我现在相信古琴永远不会被淘汰了。”

    周孝愚破涕为笑,转过身才发现身后的老孙和老程表情都有些严肃。

    尤其是老孙,眼眶中通红一片。

    老钱凑上来打趣道:“你们刚才的合奏效果很不错,但不至于这样吧?你看,多大的人了,居然哭了。”

    老孙不客气的怼道:“你懂个球。”

    “好好好,我不懂,弹奏结束了,你们回宿舍洗把脸吧,别让现场的学生看到了笑话你们。”

    老孙和老程想了想,朝着周孝愚点了点头,转身离去。

    教室前方,有一个声音突然从里面崩出来。

    “周孝愚是吧,刚才的这首《归来》弹奏的特别好,我是民乐系研一的学生,有一个问题我一直压抑在心底想找人解惑,不知道能不能问一下你?”

    老钱朝着学生席位瞅了一眼,悄悄凑到周孝愚耳边叮嘱道:“不想回答就不用理会,这些学生平时的问题稀奇古怪,有时候我们几个教授都答不上来。”

    周孝愚看向提问的学生,淡淡道:“你问吧,我不一定能回答上来。”

    “我的问题就是,我看到过无数个吹捧民乐的文章和人,有人说民乐是我们老祖宗留下来的瑰宝,任何流行了几千年的古曲都是一笔宝贵的文化象征,我从来不否认我们华夏的五千年历史。”

    “但是,在现在的华夏,往往是西风压倒东风,很多人都在说民乐土,学民乐没前途,毕业就意味着失业,就连那些学生家长给孩子报艺术班,都是首选钢琴和西方乐器,这些家长自己都嫌弃自己国家的文化。”

    “你觉得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是什么?未来会不会改变?”

    这个问题很长。

    也很复杂。

    当这位提问的学生话音结束,整个教室内静悄悄一片,不管是西乐系的学生还是民乐系的学生都睁大着眼睛看着周孝愚。

    就连尚未离开的老钱和老马都跟着皱起了眉头。

    这孩子不是在捣乱嘛?

    这个问题怎么回答?

    难道要明明白白的告诉他,现阶段就是西乐比民乐流行,但是未来的民乐绝对会盖过西乐?

    后半句还好,如果是前半句,只要你说出来,那就是政治不正确,迎接你的就是铺天盖地的批评和骂声。

    即便是后半句也有争议,你说未来民乐绝对会盖过西乐,请问如何证明?

    就靠你一张嘴巴瞎几把扯淡?

    或者说,靠你的个人臆想?

    这也是一句十分具有争议性的问题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