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秦:这个秦始皇很听劝 » 第59章 青蒿

第59章 青蒿

    “那该怎办?”

    “陛下勿忧,在下这里有一良方,按方子抓药带至番禺为国尉服下即可。”

    “此药方可治瘴疟否?”

    “只可驱离,难以根治,若想挺过去还得看国尉自身情况如何。”

    太医令摇头道。

    依他看来,军中将士身比虎狼,本就强壮,抗病疫能力也强,吃下他开的药大概率能靠着身体素质扛过去。

    只有嬴政知道屠睢在身患疟疾之外还中了一箭,这才是诱因所在,就算扛过去了,以屠睢的身体状况依然还会复发。

    太医令的方子,大概治不得屠睢。

    嬴政对此不抱希望,南方疟疾他自然也有所知晓,所以征百越时征召的多是楚国本地士兵,正因为知晓,所以才清楚瘴疟有多恐怖。

    华夏史书上常见的“瘴疠多作,兵未血刃而病死者十二三”可不是开玩笑的。

    不过……此刻也只能死马当成活马医了,屠睢抗旨不遵,自作主张,死了也是活该。

    “麻烦太医令将良方写出。”

    书简与笔拿来,太医令将方子写在简上,嬴政接过竹简随意扫了一眼。

    从前时不时就有些小毛病在身,他也是久病成良医了,太医令写的药方上绝大多数药物的名称他竟然都认识。

    常山、蜀漆、云母、龙骨等药确实是民间通常用来驱邪截疟。

    他点点头,突然指着一个从未见过的药名随意问道:“这菣草是何物?朕却从未耳闻过。”

    “陛下,菣乃古称,为专治瘴疟之草,民间一般称其为青蒿。”

    “青蒿……听着有些耳熟。”

    嬴政微微蹙眉。

    “青蒿不止能驱邪截疟,臣等也常以青蒿茎叶治疗虚热解暑之症,可能从前哪位太医为陛下开过药方。”

    太医令说道。

    “不对!”

    嬴政突然扔下几人,转身回到殿内一阵翻找,在医药箱中找出一盒药片类药物。

    包装上正好写着“青蒿素哌喹片”几个小篆。

    他对这样的包装早已轻车熟路,打开药盒,取出说明书,直接看向【适应症状】一栏。

    【本品适用于各种类型疟疾。】

    就是这个东西!

    嬴政记得自己曾经瞎翻药箱时对青蒿这个名字有印象,如今查看,此物果然对应治疗疟症。

    “屠睢,看来也是天不想绝你的命……”

    嬴政叹息一声,他对来自后世的药物信心十足,作为亲身体验者,这些药放在大秦真的与神药相差不多。

    不管什么病症,只要找到对应药物,通常一两片就能治好,药效强得离谱!

    嬴政想了想,拿起医药箱里的剪刀,小心翼翼地裁下三枚铝塑包装的药片。

    三枚,在他看来怎么也够治好屠睢的病了,若不是为了保险,他甚至只想裁一枚下来,毕竟日后说不定什么地方就能用到,这玩意儿可不像方便面一样能进货似得弄到手。

    在外等候的太医们只看到始皇帝突然急匆匆跑回殿内,没过多久又步伐轻快地走了回来,掌心之中似乎还握着什么东西。

    看到太医们好奇的眼神,嬴政没有解释的意思。

    只有太医令若有所思的模样,他清楚始皇帝手中似乎有一些不知从哪儿得来的“仙药”,后者没有遮掩,甚至还赐给公子扶苏与左相李斯过,传闻药力惊人。

    他知道得这么清楚是因为嬴政已经在暗地里尝试过,令太医令众人如解析造纸一样想办法搞清楚几样后世药物的成分并仿制。

    只不过光从一枚小小的药片儿或是胶囊上,他们实在搞不懂这些药是怎么做出来的,说明书上的成分表对他们来说更是天书一般,完全无法理解。

    最终的结果除了浪费了一些珍贵药物之外一无所获,从那之后嬴政就没有再给过太医令研究的素材。

    然而,太医令暗地里可是对那些“仙药”好奇地紧,因为他曾偷偷贪墨下半颗治疗风寒虚热的药物拿回家给家中患病的大孙服用。

    结果原本病恹恹的孙子睡了一晚,第二日起床就能活蹦乱跳,令他惊为天人,之后时不时就想从始皇帝那儿搞点“仙药”以作观察,又畏惧始皇威势甚深。

    甚至,太医令怀疑“仙药”就是被那些遭到始皇帝坑杀活埋的方士求到的,后来发生的事只不过是始皇帝卸磨杀驴罢了。

    嬴政自然不知面前这老头脑子里的胡思乱想。

    他将太医令开的药方与三枚青蒿素哌喹片一齐交到宦官手中,耳语几句便令其离开送信去了。

    转过头,见太医令几人还巴巴地望着自己,嬴政哪能不知道他们在想什么。

    可之前的教训让他不敢再轻易试错,这些药用好了能救命,实在太过珍贵。

    不过他知道这些药物与方便面一样都有保质期,等保质期快到时再交给太医令分析便是,他们真能研究出什么东西也不一定呢?

    “辛苦诸位跑一趟。”

    招了招手,嬴政让侍从领着欲言又止的太医们离开了宫内。

    他转过头,沉吟半响下令道:

    “国尉之事不得传出,百越之军由副将赵佗暂代,朕没有别的要求,已经被打下的领土绝不可再被越人抢回去!”

    “诺。”

    布置好后,嬴政回到殿内扶额沉思。

    刘季逃跑,屠睢擅进,两件事同时发生,令他骤然意识到就算自己知道了后世发生之事,对这些事也并无完全掌控的实力。

    人都有主观能动性,他堵死一条路,别人走不通自然会有别的想法。

    若是嬴政没有派人去召屠睢,后者会乘胜追击,扩大战果,反而不会发生这样的事。

    如今可能提前三四年就领了便当,而这只是嬴政发出一道与历史上不同的诏令带来的蝴蝶效应。

    “看来即便是朕也不能随意妄为,决定改变后世未生之事前得思虑再三了。”

    嬴政不知道这些科学理论,依然得出了这样的理论。

    他心中虽恼怒屠睢的行为,但大致能猜测到后者心中的想法,甚至这就是他默许之事。

    不然,为何将王翦召回后,他不派王贲或王离去接手军队?而是选了此前名声不显的屠睢?

    六国当中除了韩国,其余五国均为王氏父子所灭,在军中威望之深可谓功高盖主。

    嬴政就算再信任王氏也不敢这么玩儿啊!

    在灭六国之后,他看着大秦朝堂上的军事将领构成,明白自己需要提拔一些没有世家背景,势单力孤又能征善战的将领了。

    屠睢便是其中之一。

    屠睢性格上有缺,莽撞易怒,性子急躁,可为将而不可为帅。

    嬴政将他甩在这个位置上也是想用征百越一战磨一磨其性子,说实话这事儿属实没什么难度。

    屠睢要钱有钱,要人有人,以三十万大军开始南征,后来增至五十万,能想到的嬴政都给屠睢想好了,在这基础上还准允了史禄凿通灵渠的提议。

    整个岭南人口都没秦军人多。

    只要稳扎稳打,这份功劳就是天上掉下来白捡的,结果呢?屠睢打个百越都能失败,还是两次!

    历史上那次可以算是意外,这次嬴政已经提醒过一次了依然是这个结果,说明屠睢上限也就在这儿了。

    能力够得上名将的边儿,但与王氏与蒙氏相比肯定不够看。

    名将之间亦有差距。

    他叹息一声,愁啊……

    后人是观前史以知兴替,而嬴政是查后史以明得失。

    对后世王朝他虽还了解的不多,但也知晓后世王朝兴灭,自隋唐以前,王朝末世无不是世家弄权,豪族肆虐,以致国将不国。

    何为世家?高官显贵,门弟世袭。

    大秦内,诸如蒙氏与王氏,就是最典型的世家。

    后世鼎鼎大名的琅琊王氏与太原王氏皆称自己先祖乃王翦一脉。

    要认真说的话,老赢家其实也是世家之一。

    嬴政从前没觉得有什么不对,毕竟他打天下守天下多有仰赖世家的力量,蒙氏与王氏祖孙几代人也为大秦统一六国立下了汗马功劳,最关键的是这两家人都很聪明识时务。

    蒙骜死的早就不说了,王翦懂得自诬,不贪权不揽权,灭楚之后被召回咸阳安养天年也没有什么怨言。

    第二代中,王贲跟随父亲王翦急流勇退,少有过问军务;蒙武在一统后兼任了两年东郡郡守后,也自愿请退,两个家族都将机会留给了下一代。

    作为交易,嬴政自然投桃报李,对蒙氏兄弟与王离宠信有加。

    只是相对于蒙氏,王氏还活着的王翦父子二人显然更惹嬴政忌惮,王离的职位也比蒙氏兄弟低了不少,只是驻扎在上郡担任蒙恬裨将而已。

    在这个时候,嬴政就已经看出两个家族在朝廷与军中的影响力,开始有意识地在平衡这两个世家的力量。

    而后来提拔的屠睢、赵佗等人,就是在这基础上更进一步的手段。

    但现在看来……他提拔上来的这些将领在能力上与王、蒙氏相比依然有不小的差距。

    而且,可以预料的是,随着南北战事的结束,普通的军中将领得不到战争的经验,就算有那么一两个没甚家世背景的名将冒头,大秦名将会死一个少一个。

    这也是历来王朝通病所在,开国之初将星云集,往后就越来越拉。

    到最后,世家凭借其底蕴,在比烂的环境下终究会再度垄断国家高位,例如中晚唐时期,就连科举也只是世家手中的玩物罢了。

    想要避免这种情况,就得不断的寻找新鲜血液补充进大秦军队,在事实上分走世家手中的权利。

    嬴政愁的就是这一点,军中宿将无一不是历经战火锤炼得来。

    寻常人中,身家清白又能受到自己完全掌控的将才又是哪里好找的呢?

    嬴政边想边随意拿起一份奏表查看,恰巧,这份奏表写的是刘季等人的行踪。

    下面调查的人禀报,传言有人说看到刘季领着十来个人,绕过武关往阳瞿去了。

    从他们前进的方向不难看出刘季或许是想要带人回到沛县。

    嬴政早已预料,提前遣人前往沛县准备埋伏一手,他还特意嘱咐派出的人不要惊动沛县官吏,因为他知道其中不少人都是后来跟随刘邦起家的从龙功臣。

    “刘季……刘邦……”

    嬴政咀嚼着这个名字,他想起来听李安说过,刘邦身边将士如云,不少随他一同从沛县走出的底层庶民后来都成为了声名赫赫的人物,创立了不朽功业。

    其中不仅有曹参、周勃、樊哙这样的一流猛将,还有萧何这样的千古名士。

    嬴政当时听得很是羡慕,同时对沛县也感到好奇,到底是怎样人杰地灵的地方,才会诞生如此多了不起的人物。

    要换做以前,他只怕会以为沛县因为诞生了刘邦,所以有天子气存在,说不得会先将刘邦斩了,再来场东巡把冒出头的天子气压下去。

    现在嬴政却不这么看待,在后世的熏陶下,他学会了理智客观的分析问题。

    大秦灭亡的原因后世已经剖析地十分明白了,若再将此推到虚无缥缈的“天子气”上,嬴政只会觉得自己无能。

    “唉,朕的身边为何不能有这么多英才可用?”

    他没有忘记李斯等人,但人才这玩意儿怎么也不嫌少。

    皇帝嘛,总希望着“天下英雄尽入吾彀”才满足。

    “诶,不对!”

    嬴政突然一拍脑袋:“朕也是痴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此时依然是大秦的天下,天下之民皆为秦人,朕提前将那刘邦身边的英才招揽过来便是,何必忧虑如此种种?”

    对啊!提前把萧何等人招揽过来便是,自己在这里羡慕个什么劲儿?

    嬴政之前陷入了思维误区,将汉朝团伙与大秦天然对立了起来,但实际上秦末与汉初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包括萧何,曹参这类人,甚至是刘邦,本就为秦吏,天然就是大秦子民。

    他可不信这些人在如今的大秦与刘季之间还会选择后者,自己能立马赏赐萧何等人荣华富贵,刘季现在能给他们什么?

    画的大饼都吃不上口热乎的!

    就好比,原本的历史上,大秦集团原本为世界五百强,但因董事长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导致集团经营不善快要倒闭了。

    这时候,原集团临时工刘邦拉起一票人马重新注册了个大汉集团,经营良好后将大秦集团收购,创业元老都分到了股份,自然皆大欢喜。

    但现在情况是大秦集团董事长提前拉到了外部投资,大刀阔斧地在集团内部改革,大秦集团的未来势必一片光明,股市再创新高,普通员工也能分到干股。

    切实摆在眼前的利益。

    这种情形下是个脑子正常的员工都不会跟着刘邦出去单干,成功希望渺茫不说,失败了还有全家饿死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