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从奉天靖难开始建立海外大明帝国 » 第9章 处理

第9章 处理

    当朱文奎睁开眼睛时,他眼前的正是一方低矮的竹制屋顶。

    熟悉的,不对,是陌生的天花板。

    正当朱文奎愣神的时候,身边的叫喊声将他拉回了现实。

    “哥,你终于醒了。”

    呆滞地看着身边噙着泪水的朱文圭,他顺势发问:

    “我,这是怎么了?”

    “哥,你都睡了整整两天了,可担心死我了。”

    朱文圭本来想拼命压抑住悲伤,不在老哥面前表现出来。最终还是没能忍住,泪水如开了阀门似的一股脑儿地都涌了出来。

    见此情形,朱文奎也不顾身体上的不适,赶紧掀开被子直起身来,摸了摸朱文圭的头发,反而安慰起了自己的弟弟。

    “别哭了别哭了,哥这不是还没死吗?”

    “是啊,殿下是还没死呢。”

    门外一个中气十足的声音响起,随着脚步声渐渐靠近,朱文奎总算是看清了发出声音的来人。

    那人正是大明宝船舰队提督,内官监太监郑和。

    “殿下可还记得发生了什么事吗?”

    听着郑和严肃的话语,朱文圭开始检查起了自己的记忆。

    越是回忆,他的呼吸声就愈加粗重,神色就愈加痛苦。

    “呕”

    一阵干呕。

    看着眼前脸色煞白的世子殿下,郑和不由叹了口气。

    “殿下知道自己的行为有多危险吗?最后若不是臣来的及时,殿下怕是就真的丢了性命了。”

    “孤……”

    “臣知道殿下自命不凡,但请不要——恕臣直言——但请不要自以为是。”

    “孤只是想,想快点成长,早点成长成独当一面的人物……”

    又是一声长叹,郑和接着继续向下说:

    “殿下,臣知道,殿下的身上具有不一般的才能。臣以为,殿下命不该绝,日后必能创造大业。”

    朱文奎沉默不语,他自然知道对方这一行为所代表的意义。

    郑和是永乐皇帝的人。

    朱棣其实一直都很警惕他们建文帝一家的人,不过是因为担心影响到他史书上的声名,也是由于自己家愿意主动离开大明流落海外,这才没有痛下杀手。

    如果真有什么意外风险能致自己于死地的话,那么朱棣必然是乐见其成的。

    郑和则是朱棣最器重的宦官,岂会不知人家的意思?

    然而他在自己真正陷于危难之际,却愿意不惜冒着触怒朱棣的风险,救了自己——一个没落王爷的命。

    这其中人家付出的代价和决心,怕是自己难以想象的。

    自己这是,欠了人家一个大人情啊。

    朱文奎有些后悔了:自己是不是真的不应该如此冲动。

    不顾后果的后果,往往是令人追悔莫及。

    但是自己要是真的什么都不去做,最后又能做出什么成果呢?

    矛盾的心理在朱文奎的脸上表现出来。

    看着他纠结不已的表情,郑和不由感叹:“自家这位殿下,虽然时常表现得很成熟,但也还是有意外天真的一面啊。”

    心里一动,郑和像是下定了决心一般,开口问话道:

    “敢问殿下愿意,跟随臣学习武艺吗?”

    “孤愿意!”

    朱文奎不管这是不是朱棣的意思,毫不犹豫地接受了。

    经历了之前的事件之后,他已经深切理解到掌握属于自己的力量的重要性。

    没有武力,一切计谋和智慧都毫无意义。

    郑和微笑着颔首。

    “那么殿下,还请慢慢休养,船队将会待到殿下痊愈后再启程。”

    “孤已经好了,准备出发吧郑卿。”

    郑和一愣,随即认真接受了命令,拜了一拜,便转身退出了房间。

    一出房间,郑和的脸色顿时阴沉下来。

    “师父,这样就好了吧。”

    “不错不错,不愧是贫僧的乖徒儿。”

    从屋檐下的阴影处走出,道衍和尚摇摇蒲扇,脸上仍然是他那似乎万古不变的笑容。

    “师父,徒儿实在不知,您究竟在想些什么?”

    郑和脸色复杂,他完全猜不透面前这个令他尊敬的师父的想法。

    明明为当今圣上的登基付出了毕生的精力,如今却反而去支持另一位可能对当今朝廷带来巨大威胁的隐患。

    不过他不打算违背师父的意思,在他眼里,自家师父似乎永远没有犯过错。

    “呵呵,‘道可道,非常道’,徒儿以后就会慢慢明白,为师的意思了。”

    道衍和尚没有正面回答郑和的问题,转了个身,口中念念有词,重新隐入了黑暗中去。

    “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

    在下达了即刻出发的命令后,果然不等多时,朱文奎便走出房间。

    在外等候已久的郑和走上前来迎接,看到朱文奎眼中重新燃起的志气,不禁心里一惊:殿下的恢复能力还真是强大啊!

    深深一拜,将表情的异样掩饰住了之后,这才缓缓起身。

    “殿下,还请下达对于生番俘虏的处置方法。”

    朱文奎想了想,便反应过来这是先前击溃了对方部族之后,明军俘获的当地土人。

    “我军击败阿太牙部落,得夷人百余,还请殿下处置。”

    朱文奎觉得棘手。

    “不如这样:令当地汉民指认其中罪大恶极者,定罪死刑。而余其无辜之人,令寨主为之登籍造册,笼于城寨,视之等同汉民。”

    朱文奎试探性地提出了一个解决方案。

    “殿下,是否要制作‘番膏’?”

    “番膏?”

    见朱文奎不解的表情,郑和为之解释道:

    “所谓番膏,乃是杀生番而解其肉。其肉可食,内脏可用,取其骨熬制为膏,当地汉民以为药焉。”

    听到这般恐怖的说法,朱文奎脸色一变,前些天的那个场景重新浮现眼前。

    好在他强忍住了呕吐感,赶紧制止了这种可怕的做法。

    他已经逐渐了解到了当下的世界,不如自己前世一般和平安定。每个人都在竭尽全力地争夺生存的权力,在这场角逐中,无数的人们若不是在疯狂中堕落、就要在绝望中死去。

    然而,前世始终坚守的善良,已经深深刻入了他的骨头里。

    “不可。我大明礼仪之邦,是番虽为蛮夷,然亦可以受天朝之教,化作夏民。蛮夷者,不过地处偏僻,远中原而尔荒服,所以失德矣。今既入我,必将归化文明焉。”

    看着眼前朱文奎自信的面庞,他不禁想起了与之相反的另一个人——远在燕京的永乐皇帝。

    为了巩固统治,朱棣大肆在国内杀害所谓的“罪臣”。实行文字狱,严格管制大臣们发布的作品内容。随意杖打、处刑大臣,只因人家错了一个动作,哪怕只是一个眼神。

    在大明繁盛至极的永乐盛世下,是同样严酷至极的恐怖统治。

    朱文奎、朱棣,他们虽为同为老朱家,但处理事情的方式截然不同,像是当初太祖的两个极端。

    郑和不敢说,哪位的处理方法会更好。

    但他心中怀疑的种子已经种下。

    “殿下还真是,宅心仁厚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