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都市言情 » 从艺人训练家到娱乐大亨 » 第21章 乐队组建中

第21章 乐队组建中

    影视海啸作为成名已久的专业团队,展现了其过人的职业素养。

    《完蛋!我被美女包围了!》的拍摄过程顺利得超出预料。

    按照现在的速度,前期拍摄工作耗时不会超过两周。

    周语堂也去现场看过几回,但除了站在一边干瞪眼以外,也用不上他干什么活,后来索性也不去了,项目组在没有老板碍事后运行效率好像还有所提高。

    郑传艺自从戴上头套转职网红后,灵感大爆发,连续日更“转瞬即逝”系列美食视频,粉丝已经增加到三十多万,知名度突破一千,给周语堂又带来一点声望。

    随着《反方向的钟》在网络上持续走红,姜曦月也作为飞行嘉宾参加了几个综艺,现在知名度已经突破五千。

    看到系统中显示的三个声望点,这已经是目前为止他声望最充足的时刻了。

    鉴于前段时间姜曦月的经纪人角色一直由她的室友客串,正好室友也是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出身,在嘉怡传媒上班,周语堂打算诏安她。

    姜曦月家楼下一家装修精致的咖啡店里。

    “周总,不是说我不想加入乐禾,但是我已经在嘉怡两年了。”

    这么说就是有的聊。

    周语堂抿了一口拿铁,仔细回味半天,没喝出什么特别,自己到底为啥要花五十块买杯这玩意儿,喝得他咬牙切齿。

    用系统看了眼她的属性。

    【野生员工:常乐乐(后勤系)】

    具体数值没什么特别,但是词条很有意思。

    【特征“吉祥物”:尽管运气是个听起来很玄学的东西,但她总能或多或少带来些好运,信则有,不信则无。】

    他根据【合同球制造机】的模板,拟出一份【打工人诱捕合同球】。

    从没打过这么富裕的仗。

    “我给你开两万一个月。”周语堂说话头回有了点老板气质。

    常乐乐肉眼可见地咽了下口水,“嘉怡毕竟培养了我这么长时间。”

    “六险一金,按最大额度交,每年还有两周带薪年假。”周语堂继续加码。

    “嘉怡的发展前景也不错……”常乐乐的语气越来越弱。

    “年终奖是分红制,带的艺人赚了多少,你按百分比拿钱。”

    “常某半生飘零,只恨未逢明主,公若不弃,乐愿拜为……”

    “不至于不至于……”

    拥有经纪人后,乐禾的业务部门至少看起来有点像个正经团队了,至于人事,会计,法务之类的部门就等以后再补充。

    返回公司,王朝已经把有意向加入乐禾的乐手资料发来。

    乐手选择这事,周语堂有一套自己的方法论,要么形象好,要么有特色,技术什么的反而其次。

    他打算搞的也不是什么历史级乐队,而且最被大众接受的音乐,技术要求并不高。

    很多艺术领域都存在这种现象,专业程度越高,越脱离大众审美。

    不少知名乐队带给路人观众的印象,就是主唱和主唱的挂件们,这样的话不方便提升各个乐手的知名度,不利于他获得声望点。

    现在这个时代,最好获得知名度的方式,无外乎高颜值或者“有大病”。

    只要颜值高,弹bass的都能有不少粉丝。

    除非把bass弹成红辣椒乐队那样,不然这可能是bass手获得关注的唯一方式了。

    至于“有大病”,现在是狠活的时代,互联网偏爱博眼球的行为,二手玫瑰最开始在网上传播,可不是因为真的很多人喜欢他们的歌。

    当然,他个人还是挺喜欢的。

    计划里周语堂打算要四个人,分别是吉他手,鼓手,bass和键盘。

    很多歌伴奏不止一把吉他,就只能靠放录音凑活一下了。

    逐一查看简历和演奏视频。

    自从他复刻了王朝的专业,网课学到今天,已经有了她九成实力,堪称半步科班大圆满境界。

    现在他已经能很轻松分辨出一个人的演奏水平到底如何。

    王朝推荐的人选确实都还不错,只是有些过于规矩,少了些让人眼前一亮的感觉。

    而且这些人的乐器种类分布比例严重失调。

    弹吉他和会键盘的人严重溢出,打鼓和弹bass的人相当稀缺。

    这倒是很符合乐器学习食物链现状。

    吉他最亲民普及,键盘有无数被逼迫着学钢琴的小朋友无缝转行。

    鼓因为较大的占地面积考验学习者的经济水平。

    Bass呢,没人在乎bass,介于弹棉花和听不见两个生态位之间,通常由混不上主音吉他的吉他手被迫担任。

    “就没有看起来奇怪一点的人吗?”

    邮箱里的视频就要见底。

    点开倒数第三个视频,画面里出现了幼儿园。

    镜头左右摇晃,还能听到背景里似乎是家长对话的声音,“找到你家孩子了吗?”

    “没看到,在哪呢?”

    “诶诶诶!上台了,就在第二排。”

    接着镜头锁定了舞台,一帮小朋友穿着蜜蜂套装走上来,看样子是要跳舞。

    背景里是几个穿着玩偶服的乐手,一个红色柿饼一样的猫猫摇晃着手里的鼓锤,可爱捏。

    挣钱不容易啊,周语堂对穿着玩偶服还要演奏的乐手表示同情。

    可是儿歌伴奏有什么好看的呢?

    视频里响起舒缓温柔的音乐,小朋友们跳起完全不齐的舞蹈,柿饼猫边摇边敲,十分乖巧。

    敲着敲着,一拍里突然出现滚奏。

    儿歌还需要这样打鼓吗?

    周语堂嗅到一股有大活的气息。

    随着歌曲进行,一拍里加入的音节越来越多,鼓手的动作越来越快,玩偶服扭曲出一个抽象的表情,但还在正常的范围里。

    突然,进入副歌,只见柿饼猫硕大的身子高高挺起,重重落下,鼓锤击打在擦片上。

    然后,周语堂人生中第一次见到了如此暴躁的儿歌。

    柿饼猫抡臂如飞,在架子鼓上流转腾挪。

    一阵快速,有力,强劲的底鼓,像大年三十的鞭炮一样把气氛推向了又一个高潮。

    双踩,是双踩,他在儿歌里加了双踩!

    均匀密集如狂风骤雨的鼓声,与可可爱爱的柿饼猫形象形成了极大的反差,感官冲击拉满。

    难道这就是传说中儿童重金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