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贞观公务员 » 第89章:治水有功

第89章:治水有功

    中牟县。

    “快,大家都快一点儿!”

    “不要舍不得细软,都这时候,保命要紧!”

    “再不走,等河堤决了口,洪水来了,你想跑都跑不掉,没了命,便是什么也都没有了!”

    “刘三根,你磨磨唧唧做什么?!”

    中牟县县尉带着人,催促着百姓们,拖家带口地进行迁徙。

    因为黄河河水实在是汹涌了。

    而中牟县就在这下游,距离黄河不远的地方。

    一旦这河水决堤,首先淹没的便是这中牟县。

    为了减少灾情。

    许敬宗和当地的太守商讨之后,打算让中牟县的百姓们先迁徙出城。

    到地势比较高的地方安顿下来,等到汛期过去。

    许敬宗更是亲自带着人,到了这中牟县,也不敢在这时候去河堤。

    万一河水决堤,他就要交代在这里了。

    相比较仕途,还是自己的小命要紧。

    “怎么样了?”

    许敬宗对中牟县的县尉问道。

    县尉抱拳道:“回许圣使,城内的百姓都已经跟着出城,如今就安顿在槐树岗一带。”

    许敬宗点了点头。

    这中牟县位于郑州和汴州之间。

    这一次,许敬宗治水,首先加固的就是郑州至汴州一带的河堤,然后又开凿了赵口渠,为减轻黄河河水压力。

    可这大雨一下,河水暴涨。

    中牟县这边的河堤已经开始渗水起来,按照当地老农的说法,一旦河堤渗水,就有决堤的危险。

    许敬宗如今是已经把心提到了嗓子眼。

    就怕这河水决堤,然后一发不可收拾。

    不管如何。

    这一次,一定要想办法减轻自己的罪责。

    就算是以强硬的态度,也要让中牟县的百姓们迁出城,以免遭受河水决堤之后的洪水淹没。

    好在隋朝的隋炀帝下令开凿运河,修建了通济渠。

    有了这个通济渠,已经是大大地减少了黄河水的水位,也算是功在千秋了。

    许敬宗前来治水,也继续坚持开凿运河,不过,因为没办法征夫百万,只是一万人开凿,程度远远跟不上隋朝的大型开凿运河的工程。

    许敬宗修建的水渠宽度是远远比不上通济渠,时间太短了,通济渠就是一个浩大工程。

    隋炀帝征夫百万,他许敬宗可不敢这么做。

    上空乌云密布,狂风咆哮着卷起尘沙,一场暴雨倾盆而下。江河水位汹涌澎湃,堤岸岌岌可危,百姓们的生命财产悬于一线。

    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许敬宗忧心忡忡地注视着天际那厚重如墨的云层,心中盘算着如何化解这场潜在的灾难。

    “必须采取行动了!”许敬宗决断的声音划破紧张的气氛。他迅速召集麾下属官,部署抗洪事宜。

    一方面命人继续加固堤坝,严阵以待。

    另一方面直接上书李世民,请求拨粮草,准备安置可能受灾的民众。

    雨势渐猛,如同天河泻地,大地仿佛被撕裂了一般。

    许敬宗的当机立断,原本摇摇欲坠的堤防经过日夜抢修得以巩固加强,抵挡住了肆虐的洪水。

    中牟县的河堤最后还是还能决堤,这也算是不幸中的万幸了。

    而在长江流域的下游,特别是江夏之地,如今已经是洪水淹没了不少村庄。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黄河、长江两条大河,一条在北,一条在南。

    所经过的水域不同。

    江夏之地地势低洼,再加上,长江在这里有改道,所以很容易就发洪水。

    这并非是许敬宗治水不利。

    他主要负责的还是黄河、长江中间这一段的流域,也就是通济渠附近。

    几个月的时间,他能做的也就只有这些了。

    不过嘛。

    许敬宗也不愧是能够在之后,成为唐朝宰相的人。

    虽然私德风评很差,可是不代表他这个人的能力不行,仅仅是两个月的时间,他的治水确实是有效果,并且还从中悟出来不少治水之策。

    “报!”

    六月初。

    许敬宗的一封奏疏,送进了京师。

    李世民从郭安手中接过,打开认真浏览。

    等了这么长时间。

    长安的雨早就停了。

    而他最关心的还是两河流域这一次的洪灾情况。

    江夏之地不用说了。

    这一次,中牟县没有决堤,百姓们虽然白白迁徙了,也算是有些影响。

    可是,面对洪灾,这种情况也是在所难免。

    许敬宗算得上是当机立断、防洪有功。

    只不过,让人没有想到的是,黄河之北有一处河堤决堤了。

    其实,这时候的黄河还没有几次改道,入海口是滨县之南入海。

    后来,黄河有过几次改道,也有过几次人为干预。

    纵观黄河的几次改道,几次抢淮河入海,几次向北决堤,有向北改道的意思。

    许敬宗是听取了当地的百姓建议,并且找了所有治水的材料,再加上一個现成的通济渠,才想到了继续修建水渠,减小黄河水位,以免黄河决堤。

    可最后,黄河还是在北决堤了。

    好在最后的影响不大。

    或者说,这一次的雨水并不是很强。

    李世民看完许敬宗的奏疏之后,松了一口气。

    不过,他还在等,等当地的官吏的奏疏,等工部、户部那边的奏疏,等监察御史主察院那边的奏疏。

    作为一代明君,李世民自然是不可能在看了许敬宗的奏疏之后,就相信了他的话,觉得这一次的灾情不大。

    一堂之言,不可取。

    很快,当地官吏的奏疏也送来了京师。

    许敬宗虽然也有疏漏,也在减轻自己的过失,却也没敢谎话连篇。

    而工部、户部那边的奏疏也在第三天,送到了李世民的御桌上。

    弹劾许敬宗治水不利。

    当初,李世民决定用以工代赈之法来兴修水利的时候,他们就在抢任务,结果,这个任务落在了名不见经传的许敬宗头上。

    多少让人有一些意外,却也让许敬宗进入了文武百官们的视野之中。

    如今,许敬宗治水之后,黄河还是决堤,还是发生了洪灾,还是有百姓死于洪水。

    那自然就是治水不利了。

    大家也都在猜想着,许敬宗很有可能是陈平安举荐。

    他们的弹劾,不仅仅是觉着许敬宗抢了治水之功,更是有意想要试探。

    看一看,陈平安在这件事情上的态度。

    “呼……!”

    扬州城内的府衙。

    许敬宗匆匆走进了府衙后院,擦了擦汗,府衙之中放着一点儿冰块,瞬间让人凉爽了不少。

    “许侍郎,辛苦了。”几位扬州的官吏抱拳施礼。

    许敬宗回礼,谦恭地说道:“若不是几位大家此番相助,许某可能百死也难逃其咎,此番前来,也是想要请几位大家能够继续支持许某治水。”

    这一次的黄河、长江两河水位还在承受范围之内,就算是黄河决堤,造成的洪灾也并不是很大。

    所以,许敬宗其实算得上是治水有功。

    李世民也已经下旨,让许敬宗继续治理长江流域水患,也就是江夏、扬州等地。

    而洞庭湖水匪则是挡在许敬宗治水之路上的一颗大山石,想要挖渠引水,想要治理长江水患,洞庭湖水匪就必须要想办法解决。

    只要是解决了洞庭湖的水匪,就能够用洞庭湖来蓄水,从而在汛期来临之后,降低长江水位。

    当然,解决洞庭湖水匪一事,已经上报李世民。

    许敬宗这一次前来扬州,是为了开凿运河,从镇江口开挖,一直到太湖。

    挖渠引水,降低水位。

    这是许敬宗认为的治水最有效的策略了。

    想要挖渠引水,那自然需要人手,许敬宗前来扬州府衙,就是想要请求当地官吏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