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都市言情 » 重生1998:我的文娱时代 » 第25章 搞个图书公司

第25章 搞个图书公司

    “廖总编辑你好。”

    “黄主任你好。”

    “你们来找我是有什么事情吗?”看透了,但不说破,等这对方先说,就掌握了主动。

    两个人互相看了下,都有些尴尬,但来都来了,肯定不能白来。

    “我想廖总来的目的应该是和我一样的,我就先说了。”

    “《女王的棋局》这部小说,我们社想进行出版,版税15%,首印12万册。”

    边上的廖总听了,嘴角一抽,年轻人不讲武德啊,你把条件开得这么高,他妈的让我怎么接?

    他原本想的是,版税13%,首印5万册,出版后图书卖完了再加印。

    毕竟前面杂志已经卖了五十万份,首印多了还是会有风险的。

    “既然黄主任这么有信心,我就不争了。”

    “江桥,以后我们有机会再合作。”

    说完,他起身分别和江桥、徐校长握手,就走了。

    “黄主任,感谢你对这部小说这么有信心,不过,我还要考虑一段时间。”

    “行,你考虑好了,随时和我联系。”说着,递给了江桥一张名片。

    这人还是很有专业眼光和魄力的。

    第二天下午,又一位出版社的人找到江桥,还是在徐校长办公室。

    徐校长:我这都成了你接待客人的地方了?

    来的是华艺出版社的李波,名片上印的是华艺出版社发行部主任。

    江桥后世搞了那么多年出版,这位肯定知道,在业内还是颇有些名气的。

    他后来去了长江文艺,在郭小四深陷泥潭之时,和搭档一起为对方策划、打造、宣传,甚至是成立合股公司,很是出了一些畅销书。

    除了小四的畅销书外,还策划出版了《狼图腾》《我把青春先给你》等。

    还是很有水平和眼界的一个人。

    他现在还是华艺出版社当主任,按时间还要好几年才去长江文艺。

    “李主任,你这发行部主任还进行选题策划啊?”

    江桥这是明知故问,不少出版社出版部、发行部、总编室,只要你有本事,都可以策划选题,搞项目,搞好了有奖金。

    “做的,我们因为就是做发行的,知道读者的具体需求和阅读喜好,所以也做了不少选题策划,有很多都卖得很不错。比如……”

    “我的这部《女王的棋局》你想怎么出版?”

    “先出平装本,然后再出精装典藏本,里面多放一些你的精美照片。”

    “版税15%,首印15万册。”

    “李主任很有眼光和魄力,但我不能答应你。”

    “啊,这样啊,不能合作挺遗憾的。”

    “能合作,怎么不能合作?”

    “你刚刚不是说……”

    “我的意思是,我—和—你合作。”

    李波愣住了。

    “你这么优秀的一个人,待在华艺社可惜了。”

    “我出资成立一家图书公司,我占股85%,你占15%。”

    “我们一起在图书市场打出一片天地。”

    “如果你答应,《女王的棋局》就会是公司策划出版的第一本图书。”

    “江桥,你这个太突然了,我得想想。”

    “这是大事,是得想好了。这样,我请你到家里坐坐,看看我那本后金庸时代的武侠圣经。然后,我请吃临水特色的气锅鸡。”

    也不上课,和徐校长请了下假。

    就带着李波回到家里,拿出《诛仙》第一部给他看。

    看完后,李波很兴奋,以他多年的职业嗅觉判断,这小说的质量,加上江桥的名气,卖个几十万册,轻松松松。

    “先登在杂志上?”

    “是,就在1月刊上。”

    “印多少份?”

    “六十万份。”

    “小说还有第二部的吧?”

    “有。一共两部,我已经写完了。”

    对于《诛仙》,江桥就只写前面两部,后面的他不就不打算写了。

    他觉得小说主要精华也就在前面两部里。

    “这个小说后面做成图书,有搞头。”

    “所以啊,我们的这个图书公司很有前途的。”

    “你再看看这部小说。”说着,又找出那部《我们的青春时光》拿给他。

    李波看了书稿的三分之一,就放下了:“这个也能卖,学生群体应该会很喜欢。”

    “我想,李主任你应该看出来了。我以杂志为核心,可以产生很好的图书稿源和作者,还是源源不断的那种。图书公司是可以做大做强的。”

    “我相信,你也肯定一些资源和选题策划的思路。你出来,比一直待在出版社里要强。”

    李波用手摸了摸额头,这个决定对于他来说,还是有些纠结的。

    现在的出版社还是事业单位,稳定啊,旱涝保收,以后还有退休工资。

    要是辞职下海,那就是自负盈亏,搞得好就赚得多,搞不好就要睡马路。

    但是,这个机会太难得了,不管江桥是因为什么原因对他青眼有加的,但错过了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了。

    江桥的名气,还有在文学创作上,不断涌现出来的精品小说,对于图书公司来说,都是很大的保障。

    再说,他也是很自信的,在单位,他的业绩和能力也是数一数二的。

    他不相信,以他和江桥两人的能力,会搞不好一家图书公司。

    他咬了咬牙:“行,我答应你了。不过,这家公司要开在京城才行。”

    李波提出公司设在京城,一个原因是他的家庭就在京城,如果公司在其他地方,会大大的影响家庭生活,这是出于私心。

    另一个原因,则是出于公心,京城是全国的文化中心,作者资源是最多的,还有大量的图书发行公司,每年全国最重要的图书博览会和订货会也在这里举办。

    当时,全国只有两个重要的出版中心,一个是京城,一个就是上海。但是上海整体而言,要比京城弱得多。

    “可以,就设在京城。”

    “我先回去办理下辞职手续,手上的工作也要交接一下,需要20多天的时间。”他是发行部主任,整个社的发行业务全在他手上,有多少渠道商,发出去多少货,有多少回款,还有多少的欠款,等等,他最清楚的人,这些都需要他和社里交接清楚。

    晚上,他又把林松波请过来,陪着李波请了一顿临水的特色菜,林松波和李波两人喝得很尽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