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挽心承明录 » 第34章 廷争

第34章 廷争

    在嘉靖心里,生活琐事靠黄锦,谋划办事靠陆炳,这两位是他的心腹羽翼,其余王府入京的从人,不过都是些寻常下人罢了。夏言等人,无非是这几日才认识,顶多算“略有耳闻”的路人,怎么与陆炳相提并论?

    杨廷和刚才学了谷大用一句“谨遵圣意”,让嘉靖误以为他们都是一伙的,这会也没办法了。他便道:“如此看来,倒是王大人说的有理,该论迹不论心才是。陆炳保护谷公公有功,陈文瑜这干人有罪。”虽然他说的委婉,其实也算是认了个栽。

    哪知杨廷和道:“既然陛下改口,那是非对错也就明白了。自陈文瑜以下,宣大两镇总兵、副将、游击、千户、百户、总旗,一体缉拿。如此大案,请谷公公着锦衣卫精锐出马吧。”

    嘉靖一听,品出味道了。这是拿整条宣大防线、大明长城作筹码,非要定陆炳的死罪啊。好你个杨首辅,今天是冲着我嘉靖来的啊,道:“其实这几人的行为,也不全然是一回事,依朕看,该论心的论心,该论迹的论迹。”

    杨首辅对道:“大明立国以来,有祖制、有国法,自该一法同本,岂能两宽?”

    嘉靖知道他们早有预谋,属于有心欺无意,只能耍赖,道:“兹事体大,容我三思。”

    杨廷和怎么可能放过这样的契机?步步紧逼,又道:“陛下,拥兵自重可是‘十不赦’的重罪。正是因为‘兹事体大’,才要扼杀于萌芽,莫非要姑息养奸,毁我大明百五十年社稷?”

    面对杨大人的上纲上线,谈祖制谈大明律,嘉靖有些无法招架,他也实在没法帮陆炳圆下去,只得传来陆炳,号称让杨廷和当殿“诘问”,实则走投无路再没他法。

    陆炳名义上只是嘉靖的伴读,紫禁城便是皇帝的亲兄弟也住不得,那他更是不够格了。嘉靖特地让黄锦去传唤,意在让黄公公把殿上的情形给陆炳讲个明白,就算是狡辩,也得有的放矢。等陆炳到时,他对杨、王的意图已经了然于胸了。

    陆炳上殿跪好,杨大人的先锋王宪开始他的表演了。他说道:“罪臣陆炳,你只需答是或不是。那日在杨府门前,遇到一贼人,你已经拿下那刺客,是也不是?”

    陆炳观念里总觉得不能把云漾卖了,便答道:“是。”

    王宪又问:“之后你与他攀谈,知道他是来刺杀杨首辅和谷公公,是也不是?”

    这倒是实情,陆炳称是。

    王宪再问:“最后他承认了,他是江逆派来的刺客,你就让他走了,是也不是?”

    这怎么赖呢,陆炳又称是。

    王宪见他也爽快,心中笑他真傻,转身对嘉靖道:“启禀皇上,罪臣陆炳通逆纵贼,证据确凿,当堂认罪。按照谷公公追捕江逆余党的做法,当判斩立决。”

    嘉靖心想,你陆炳平日里也不是这般愚钝老实,怎得毫不辩解?便给他挑个话头,道:“陆炳,你有何说?”

    陆炳道:“草民无官无爵,称不上什么罪臣,请王大人知晓。”

    王宪心想,这些无关紧要的屁事,有什么好争论的,道:“细枝末节,何必计较?”

    陆炳又道:“陆某白身贱役,如何能入得江逆的法眼?”

    这么一说倒也合理,王宪也不认识陆炳,见他这么耍赖,也没了办法。杨廷和接话,道:“你是皇上贴身侍读,又在灵境寺与镇抚司张忠维、容赞接触,密谋串通,又有什么奇怪?”

    陆炳心道,定是陈文瑜突然跑到京城来,被杨廷和责问时说的。他微一思忖,道:“确实见过,可未必就有什么密谋。杨大人可有证据?”

    杨廷和就等你要证据,才好拿嘉靖的话来堵你的嘴,道:“皇上说过,正是‘论心不论迹’。论心,何来的证据?又何须证据?”

    杨大人望了一眼皇上,嘉靖佯装没看见,也不吱声。

    陆炳也在等杨廷和这一句,回道:“杨大人以此诛心之论,非要置陆某于死地,难道是要为宣大总督总兵等人开脱么?”

    杨廷和一听,坏了。这不就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么,好小子,你也玩起诛心来了。他沉默了一会,知道这条路走不下去了,转头对嘉靖道:“启禀皇上,陆公子言之有理。依老臣看,还是该缉拿陈文瑜等众将官。”

    嘉靖此时已经不敢说话,他有些惊弓之鸟的意思,生怕又有哪句话被老狐狸逮住当枪使。

    陆炳插话道:“启禀皇上,兵者、凶器,事缓则圆。一体拿下,实有不妥。”

    杨廷和来劲了,转身对陆炳来了个堵嘴,道:“陆公子白身,朝堂之上,哪有你说话的份?”

    陆炳道:“国是天下人之国,事是天下人之事,天下人的事天下人议得。杨大人博学多才,岂不闻下下人有上上智?”

    杨廷和心想,你大道理真多,还真有我大明言官的风采。他说道:“那请教陆公子的上上智。”

    边军拥兵自重,本来就是必须解决的事,因此刚才与杨廷和斗智斗勇,也不全是为了自己活命。他对这事早有盘算,本想在朝堂上说说自己的方略,可被杨廷和这么一说,他也想使个坏,道:“杨大人岂不知‘事以密成,语以泄败’?”

    杨廷和闻言,上下打量这个十几岁的孩子。他自己的儿子杨慎,已经算得上天才了,今年二十四岁,天下人无不称他为神童。可眼前这小孩,看起来最多十六七,博学广闻,雄辩论道,远胜当年的杨慎,竟能把自己给噎得无话可说。他心中赞了,嘴上还是不服,道:“既然如此,宣大两镇的大案,谷公公还是不要插手了,让陆公子亲自拿办吧。”

    陆炳知道杨廷和是刻意与自己为难,心中倒也不惧,道:“启禀皇上,草民不敢不与陛下分忧。”他嘴上说不敢,暗地里是嘲笑杨廷和缩头。

    杨大人听出这层意思,也不生气,口舌之快有什么意义,我在旁边看看热闹,等你办黄了,我正好落井下石。他敲钉转角,来个捧杀,道:“陆公子少年英才,大明之福。老臣附议。”堂上众人纷纷跪倒附议,毕竟这烫手山芋丢给自己,实在捞不着好。

    嘉靖见状,想着先解决眼下,后续慢慢再说,除了默认,他还能怎么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