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灭清:从活捉皇太极开始 » 第七十五章 狠狠敲一笔

第七十五章 狠狠敲一笔

    韩世荣四十岁左右,看上去文质彬彬。

    不像是个世袭武官,到像个文官。

    只是有点暮气,似乎已被宦海磨平了棱角。

    周启多少有点不喜,总觉的这人有点摆烂。

    不过既然胡明志推荐他,想来该是个能做事的。

    至于摆烂,这个好解决。

    实在不行还有鞭子……

    聊了半个时辰,将两人赶走,准备睡觉了。

    两个到了外面,韩世荣才连忙问:“大人,侯爷叫下官这是……”

    “不会是坏事!”

    胡明志道:“你别多问,过一阵子就知道了。”

    告身没有下来,这种事怎么能随便乱说。

    侯爷都没明说,他就更不能说了。

    万一中间出个意外,岂不是要贻笑大方。

    韩世荣也不傻,眼睛立马就亮了。

    身上的暮气也瞬间消失。

    领导叫来谈话,无非就两种结果。

    不是坏事,那就是好事。

    还能有啥好事?

    自己跟侯爷又不熟,忽然被叫过去问话。

    这跟组织谈话有何区别?

    韩世荣心热了起来:“大人,莫非是?”

    胡明志道:“心里有数就好,别瞎说,没影的事谁知道是什么结果。”

    韩世荣连忙点着头:“下官知道。”

    末了又加了句:“多谢大人。”

    胡明志道:“有什么好谢的,用心做事就行,侯爷就是个眼里容不得沙子的,听说钦差坐着轿子下地,都差点被侯爷抽鞭子,还被逼着给军户割麦子,日后要用心做事,刚刚我看侯爷似乎对你不太满意,往后可不能再消极。”

    韩世荣惭愧道:“下官明白,日后定会用心做事。”

    ……

    回到卫城,与登莱官员的谈判也有了结果。

    登莱的官员想捂住渔民的事,不然捅到皇帝那,不知道会有多少人丢官,甚至还有可能会丢脑袋,周启想狠狠的敲一笔,他当然不会亲自跟那帮人讨价还负。

    交给了蒋秉兴负责谈判。

    吃过午饭,周启就去了书房。

    扯了好几天皮,总算谈妥了。

    蒋秉兴汇报道:“侯爷,那边愿意出银万两粮二万石。”

    周启有点不太满意:“太少了吧,成山卫渔民数千户,口众近三万,那些狗东西这些年在渔民身上吸的血可远不止这点,这也就是渔民一年的人头税。”

    蒋秉兴无奈道:“侯爷,吃到嘴里的再让人吐出来又岂是那般容易,能追回一年的渔课已是相当不易,若逼迫过甚,怕是会适得其反!”

    周启从善如流:“也罢,那就这样吧!”

    钦差的调查工作也告一段落,巡察御史高捷起草好了奏报,给徐应元和周启过目,皇帝有旨,调查结果要三人一起用印,才能上报朝廷。

    奏报没有问题,事件的过程清晰明了。

    就算有人想玩花样,也没有机会。

    三人用印,但凡有一个人不同意,奏报就报不上去。

    周启用印之后,奏报快马送去了京城。

    涉事犯官如何处置,还得请皇帝下旨。

    奏报到了京城,崇祯帝看完后心里就有了数。

    看完奏报,又打开一份密报。

    密报里的内容,可比奏报详细多了。

    皇帝看的一会叹息,一会又忍不住想笑。

    看完密报,长长叹息了一阵。

    坐了一会,才打开了最后一份奏报。

    是周启的奏本,举荐官员的。

    崇祯帝看完后,批示兵部照奏办理。

    破虏侯是个做事的,几个卫所官员,这点面子还是要给的。

    卫所官员任免流程是这样的,一道兵备和参将都有权推荐卫所官员,然后由兵部给出具体的意见,最后由皇帝审批,皇帝那里其实就是走个形式。

    只要是兵部推荐的,皇帝一般不会过问。

    毕竟大明的卫所太多了,卫所官员更多。

    周启在朝中没根基,如果孙承宗继续掌兵部,或许还能想一想办法,但春节过完孙承宗就督师辽东了,现在的兵部尚书梁廷栋根本不会卖他面子,想要提拔自己人,走正常流程是走不通的,但侯爵有举荐权,于是直接给皇帝上了道奏本。

    一来一去,又是一个月。

    快马入京,其实十天就能到。

    但公文到京城,六部和内阁处理也需要时间。

    圣旨一个月能下来,已经算是相当快了。

    高捷和徐应元接到圣旨之后,一刻都不想再在成山卫停留,捞不到银子,没人陪着到处游完,吃不好睡不好也罢了,还要给那些泥腿子军户干活,实在太不当人子。

    两位钦差带上随员,当天就起程回京了。

    不是谋反大罪,刑不到族诛,不用抄家。

    几个主要犯官则被押送到巡抚衙门治罪。

    余者级别不够,由成山卫依律处置。

    张老太爷到是没被押送到巡抚衙门,这老头没有官身,还没资格让巡抚衙门治罪,成山卫就能定期罪,在周启的指示下,统统被判罚役。

    高捷和徐应元前脚刚走,唐文享和胡明志也要进京了。

    兵部的文书已经下来了,两人都升了官。

    唐文享如愿升任成山卫守备,胡明志升指挥佥事。

    卫所指挥佥事以上的官员上任需要进京面圣,亲自到兵部领取告身,两人精神振奋去了京城,唯有姚兆年很是失望,工作没了动力,都想躺平摆烂了。

    六月初了,夏粮早已经种下。

    田野间一片绿油油,家户们在忙着锄草。

    也有冬麦还没归仓的在忙着打谷,皆因冬麦收割完后,还需要晾晒才能打谷,同时还要抢种夏粮,军户都是翻耕田地将夏粮种下后,再回过头来打谷。

    大多数人家麦子已经归仓了。

    但也有一小部分比较慢,还在忙着打谷。

    大把的钱粮派下去,各寨所在组织军民开荒,同时挖水渠、修水库,那些被判了罚役的犯官和之前抓捕的兵痞地痞则在没天没夜的修路,被当牲口使。

    工匠们在修建暖棚。

    周启偶尔过去看看进度,大步部时间都守在试验田。

    试验田里的玉米已经长到一人高。

    马上要抽穗了,容不得大意。

    给玉米抽穗是现代种植技术经过长期研究总结的重大成果,玉米抽穗后,植株会把能量和养分更多地投入到籽粒的生长和发育上,进而增加玉米产量。

    最重要的则是可以优化玉米品质。

    这对育种有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