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灭清:从活捉皇太极开始 » 第五十四章 群臣都懵了

第五十四章 群臣都懵了

    在寻山所滞留三日,周启起程回卫城。

    临走之时,再三交待胡明志,一定要给他看好试验田。

    还亲自见了负责种植玉米的军户。

    几家军户都是佃户,家口太多无地可种的那种,种地技能没得过,肯定过硬,就算没有种过玉米,但也不是大问题,周启也会时不时过来,不可能撒手不管。

    给了一年口粮,给足了银子。

    到不怕这些军户不上心。

    回程途中,蒋秉兴找到机会汇报:“侯爷,已经谈妥了,给一万两银子。”

    周启咝咝吸着凉气:“这些犬入的真他娘有钱啊!”

    蒋秉兴道:“卫所皆是世袭的官员,虽然上升的机会不太大,但世代积累下来皆是地方大户,那些两三代才崛起的家族在钱粮方面跟这些世官相比差的远了。”

    周启砰然心动:“你说要是把这些卫所的官员全抄了,能抄到多少钱粮?”

    蒋秉兴狂汗道:“侯爷说笑!”

    周启也觉的不现实,现在太早了!

    要是过上个七八年,等到了崇祯十年以后,那时候大明已经风雨飘摇了,只要手里有一支强悍的兵马,别说抄卫所官员的家,就算把圣人家给抄了也没问题。

    那些文官除了谴责一下,还能让他掉根毛?

    现在不行,真要这么干,除了坐地造反再没别的选择。

    除了两百家将,也没有人会支持他这么干。

    几个蒋氏子弟就不可能跟他造反。

    当然,如果能请到圣旨,倒也不是不能抄。

    可问题是,成果就轮不到他来享用了。

    不管抄出多少钱粮,只会归皇帝所有。

    为人作嫁的蠢事不能干。

    周启甩了一下马鞭,恨恨道:“就让这些虫豸再活几年。”

    蒋秉兴擦擦汗,感觉这位爷越来越危险了。

    时常搞的人心惊胆战的。

    ……

    回到城卫,只歇了半天,周启就开始忙玉米试种之事。

    渔民的事不急,得先放一放。

    玉米种植才是大事,时间不等人,得先把大事安排好。

    北方酷寒,玉米种植要比春麦晚,其实京师地区最适合的下种期是三月初到中旬,具体还要看天气的回暖程度,大明对玉米的研究还在起步阶段,以前种的都有些早了。

    但山东地区和京师不同。

    这里气候温暖,过了正月就草野荫绿。

    二月初下种应该很合适。

    现在已经到了月底,晚了一个月。

    好在是试验田,也只种一季,问题不算大。

    只要秋季不会骤然降温,就不会影响产量。

    周启忙到飞起,在几处试验田间来回奔波,不亲自盯着不放心,而且安排的军户没种过玉米,还得他亲自指导,同时把蒋氏子弟派了下去,深入了解卫城的情况。

    没有自己的人,是做不成事情的。

    可问题是,就算他想提拔心腹也无人提拔。

    胡明志是可用,但一个胡明志还远远不够。

    周启需要更多的自己人,将成山卫牢牢控制在手中。

    能用的拉,不能用的打。

    好多筹划都需要自己人才能实现。

    不然下面的人集体抵制,还搞个屁啊!

    周启忙着开荒种地,发掘心腹和党羽。

    崇祯帝也在看奏本。

    “卫所官员竟如此富裕?”

    皇帝看完奏本,也觉的有些吃惊。

    大明的官员都不穷,这个他是知道的。

    老祖宗定下的法度,给读书人免税赋,目的是什么都清楚,只是后来变了味,据说好多秀才名下都是良田千亩,举人就更不用说,至于进士和官员已经没法说。

    崇祯帝也知道这个情况。

    朝中官员,背后就是地方的大族乡伸。

    富裕是应该的。

    但卫所官员也这么富裕,真是他没想到的。

    一直都说卫所糜烂,军户大量的逃亡,田地抛荒。

    而今天下卫所,两税就没缴齐的。

    卫所官员年年叫苦,税赋也一拖再拖。

    却没想到,破虏侯才刚到成山卫,收礼就收了五千两银子。

    崇祯帝心情有些不太好,倒不是对破虏侯收礼有意见,这天下的官员有多贪,明朝的皇帝绝对是最清楚的,太祖皇帝那么杀,依旧杜绝不了贪腐。

    更不要说现在。

    崇祯帝虽然选择性忽视,但这并不代表他不知道。

    让他心情不好的是,卫所官员竟如此富裕。

    之前听的都是卫所官员哭穷,缴不齐税赋。

    从来没人告诉过他卫所实际情况。

    直到接到周启奏本,才知道卫所官员一点都不穷。

    随便送礼就送出五千两银子。

    崇祯帝虽然不算多聪明,但绝对不傻。

    脑子一转,就知道怎么回事。

    卫所穷可能是真穷,但官员不一定穷。

    就跟朝廷一样,国库穷是真的穷,但官员却不穷。

    不过破虏侯能如此忠君,崇祯帝还是有些高兴的。

    若天下官员都如破虏侯这般,何愁东奴不灭。

    收了银子没装到自己口袋里,而是要拿来开荒修水利,为朝廷积攒钱粮,而且还没忘了上奏君王,如此忠君体国的臣子,现如今的朝堂是真找不出几个了。

    侯爵没白封啊!

    崇祯帝忍不住有点沾沾自喜,觉得自己英明。

    然而过了几天上朝,弹劾就来了。

    “陛下!”

    有御史言官出列大声道:“臣闻破虏侯至成山卫,于政无修,于民无功,反而大肆敛财以饱私欲,请陛下索拿破虏侯入京夺爵问罪!”

    有人带头,朝堂上立马热闹起来。

    数十位朝臣也纷纷出班附议。

    落井下石,痛打落水狗,群臣不要太熟悉了。

    崇祯帝惊讶道:“竟有此事?”

    御史大声唱道:“千真万确,请陛下严查。”

    崇祯帝道:“朕接到破虏侯奏报,却跟尔等所言有些出入。”

    群臣一愣,破虏侯奏报?

    他们怎会不知?

    破虏侯奏报了什么?

    但臣子的私人奏报,不经过中枢。

    要不要给朝臣们看,也全看皇帝心情。

    自从上次禁中走风,杖毙了许多宫人。

    朝臣最近也消息了一阵,没再急着往宫中安插眼睛。

    因此并不知道周启上了奏本。

    崇祯帝随即咐咐道:“将破虏侯的奏本念给诸位爱卿听听。”

    内官领旨,当即取来周启的奏本,念给朝臣听。

    百官听罢,一个个尽皆懵逼。

    御史言官纷纷失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