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我在盛唐当卷王 » 第58章 调一个守门小兵来长安

第58章 调一个守门小兵来长安

    李琩本来不想管这事儿,但是眼见裴耀卿一批人显然是要跟自己刚到底了!

    既然这样,那就别怪我客气了!

    李琩直接硬怼裴耀卿:“裴侍中此言差矣!”

    “什么叫一无所知?是觉得本王身为益州大都督、剑南道节度使,滥竽充数、不学无术,渎职了吗?”

    李琩此话一出,众人不由得倒吸了一口冷气!

    这话分量很重啊!

    裴耀卿其实刚才也只是一句气话。

    毕竟今天李琩着实大大惊叹到所有人了!

    身为太子的拥趸,极度不希望国家因为争夺太子之位而出现动荡的裴耀卿,不想李琩再出任何风头,安安心心地回去当个好色亲王就行了。

    在接连受到李琩的打击之后,裴耀卿情绪也有些混乱。

    情急之下,是真不希望李琩在军机大事上指手画脚。

    所以刚才失言了。

    而李琩显然被裴耀卿这话给激怒:给你脸不要脸是吧?

    好!那就趁着这个机会,我也把自己的地盘给拢一拢!

    李琩对着李隆基拱手,改了称谓:“陛下,虽然微臣一直身在长安,与益州从未有丝毫联系。”

    “不过对于此番吐蕃进军汉州,微臣有一计可使吐蕃退军!”

    “同时,也能在吐蕃人身上捞一点好处。”

    李琩近段时间所作所为,的确让李隆基对他改观了不少。

    现在听李琩这么一说,当下便笑着询问:“既然如此,快快说来,你有何计能退敌军!”

    李琩依旧显得很谦虚,他说:“首先让河西节度使杜希望率兵出战,以王忠嗣为先锋,攻打吐蕃新城,围魏救赵!”

    李琩话音落下,兵部尚书听后连连点头。

    围魏救赵这一招,的确很好用!

    而且在几天前,河西节度使杜希望就已经向上请示,要攻打吐蕃新城。

    杜希望他们早早就做好了准备,就等皇帝一句话。

    只不过,李琩让王忠嗣做先锋,这是着实超出了所有人的预计。

    因为谁都知道,王忠嗣是皇帝的养子。

    与忠王李玙从小一起长大,关系极为亲厚。

    但是王忠嗣跟李琩却没有半丁点的往来,甚至可以说他们两个根本就互不认识,未曾见过面。

    李琩让王忠嗣当先锋,只能说完完全全是从战略方面的考量。

    因为王忠嗣这个猛将,的确是担任先锋的最佳人选!

    这一刻,兵部尚书看着李琩的眼神,也发生了一些细微的变化。

    他心中感叹,这寿王似乎跟传言当中的不一样啊。

    其实,这次吐蕃进犯汉州,也是常规操作。

    他们最多也只是在边境打上几架,掠夺一些物资就会撤回去。

    李琩无论做出怎么样的决策,在大方向上都不会产生太大的变故。

    李隆基本来对自己的儿子猜忌就多,李琩这个时候,如果说出任何一个与他们武家有关系的武将,李隆基会直接一票否决!

    甚至对李琩的好感也会急剧下降。

    但李琩居然说出了王忠嗣,这就不一样了。

    因为李隆基最清楚,王忠嗣跟李玙关系好,与李琩的确从来没见过面。

    李隆基连连点头,对李琩称赞了两句,随后又说:“还有呢?”

    李琩道:“还有便是加强益州的防范意识,无论吐蕃人是来汉州打秋风的,还是试探的性攻击的,虽然大体上不会有影响,但最终受苦的还是咱们大唐的边境百姓!”

    “这益州太守,身在其位不谋其政,屡次让吐蕃宵小欺凌边境。让我大唐边境百姓,一直饱受苦楚!”

    “泱泱大唐,国威何在!?”

    李琩的音调提高了不少,也让众人看着他的目光,屡次发生变化!

    特别是兵部尚书,他本就不是“两不沾”,属于中间派系。

    可这个时候,就跟发现金子一样,两眼泛光地看着李琩。

    李隆基也是微微点头。

    李琩便宜老子点头,旁边人没有反驳,继续说:“故而,微臣建议寻一位在边疆成长,文治武功都不俗的人才担任益州太守。”

    李琩这话说的也没毛病,因此也没有人站出来反对。

    李隆基询问李琩:“你是否早有人选了?”

    李琩点点头,他说:“此人名叫郭子怡,现任九原太守。”

    “他长期对抗突厥人,在屯兵防守,治理民生方面有奇才!”

    李琩本来就是益州大都督,名义上,他的确可全权负责益州。

    因此,也没有人反对。

    只是众人心里头都有个疑惑。

    这郭子仪是谁?

    为何从来没有听说过?

    而且九原远在北境风沙之地,跟武氏也没有任何关系啊!

    李琩这时又补充了一句,他说:“余外,微臣还想调一个人来长安。”

    把人调到长安来,就有些奇怪了,

    眼见众人一个个把目光投向自己,李琩说道:“此人名叫封常清,是安西都护府胡城的一个看守城门的小兵。”

    守门小兵?

    刚才对于李琩的决策,李隆基并无异议,但是突然跳出这么一个守城门小兵,就让李隆基觉得很纳闷。

    同时,也本能地察觉到这里头不太寻常。

    于是,他就问:“这封常清又是何人,为何要把他从如此偏远的地方调到长安来?”

    其实,李琩对于这个决定已经想了很久了。

    原因是裴万山的存在,让李琩意识到。

    如果要继承“李氏家族传统艺能”之“玄武门信仰一跃”,自己身边必须要有一个能打仗,而且还能出谋划策的武将。

    然后,慢慢的把他塞进金吾卫之中!

    而这个人最好现在是个白丁,出生一般,没有深厚背景。

    李琩思来想去,大唐名将之中,只有封常清最符合这个条件!

    只不过,封常清现在身处的地方,在安西都护府的胡城。

    那相当于现在的哈萨克斯坦,实在太远了!

    要把他给招过来,就不可能避地调高力士的耳目。

    必须得找一个合适的理由,否则,以李隆基猜疑的性格,肯定会出大事!

    而现在,对于李琩来说,理由有了。

    李琩故意做出有点不好意思的状态,伸手抓了抓后脑勺,然后说。

    “这封常清啊,别看他是个小兵,但是会武文弄墨。他曾写过这么一篇诗文,叫‘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李琩此话一出,旁边几个大臣不由自主地发出感慨。

    “好诗!”

    李琩同时也在心里头不停地向王维道歉。

    维哥,抱歉抱歉!这首诗看来你今后没得做了,不过你放心,你应该也没机会去被贬去西域犒赏将士,也没机会不出这首诗。

    等以后,我一定让你大展抱负!再给你续个年轻漂亮的娘子!(注①)

    注①:王维妻子离世之后,再没有续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