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换唐:千里江山几风流 » 第八十七章 琐事

第八十七章 琐事

    对于眼前之人的请求李泽安并不反感,他不是那种一成不变的古板之人,只是他现在担心的是此人到底是否向他自己说的那般干净。

    如果这人跟杨国忠有什么勾结,或是朝中谁想对自己不利,故意找个人放到他身边来释放假消息也不无可能。

    只是如今他人在边关,无法到长安亲自求证,一时间到让他感觉有些难办。

    思量片刻后,李泽安还是打算先不松口,不过给事情留下点回旋的余地。

    “还未请教姓名。”李泽安道。

    “啊,下官是礼部礼部司书令史纪文均。”

    传旨官员尽可能的让自己看起来谦卑一些。

    李泽安点点头,“纪书令史,你所说之事确实对我有利,咱们明人不说暗话,只凭你一面之词我无法断定你所言是否属实。

    我在朝内并非与所有人都安然无事,比如当今右相便与我有些龊语,我所担心的你可明白?”

    低头思索片刻,纪文均点点头,“将军担心的下官懂了,确实在下无法自证与杨相没有任何关系,在下老师也已告老还乡,更是无从可求。

    如此,只要将军帮我这回,我愿意将我儿送到将军营中,其一是让将军安心,其二,吾儿喜好刀兵,跟在将军身边恐怕还能成就一番事业,也是我想求将军给吾儿谋一条出路。”

    纪文均的说法不可谓不聪明,既然自己儿子来李泽安身边做人质,又不至于让人说他心狠。

    而在李泽安这一方,纪文均也是变相再欠给李泽安一个人情,更加绑定自己和李泽安的利益。

    李泽安仔细思量,如果真如纪文均所说,这样的结果应该是目前纪文均能拿出的最大诚意,总不能让人家连老婆孩子老父老母全部送来。

    要真那么干了先不说纪文均能不能同意,就单是长安的风言风语都能给他埋了。

    “行吧,这事儿我需要给哥舒都护去封书信,既然纪书令史如此说了,我也不好直接拒绝,只是最终是否能让纪书令史满意就还得看哥舒都护的了。”

    事实上李泽安也没说假话,这事儿还真不是他说了能算,这人是要押解回京的,但是什么时候押,由谁押,这份美差里面的油水太大。

    如今人放他这那是因为安西都护府那边也不是百分百安全,现在大军都在阴山州都护府集结呢。

    “多谢将军,只要将军肯帮忙,下官之前所说的一切都作数。”

    纪文均这个行为无疑是很聪明,甚至李泽安都怀疑这人是不是在变着法子把他儿子塞到自己这里来。

    聪明人就是如此,怎么做自己都不吃亏,对于纪文均这种人,李泽安相信只要有人能扶他一把日后定然能有所成,不过就是要看其心术是否正了。

    此间事了,李泽安送走纪文均,这一停战他要面临的事情更加复杂。

    先前编纂的练兵纪要现在送到薛应礼那正在做修改,至于改军之后的官员任命这事儿更叫他头疼。

    对他来说最重要的自然是不偏不倚封赏,可是这接连大战下来折冲府内表现优异的士兵实在太多。

    唐军之内素有以人头计军功的方式,李泽安觉着带这个人头太过血腥,但是也不能凭口去计。

    所以在最开始作战前他已经嘱咐过士兵两种战功计算方式,一种战功以伍为计,一伍五人分别述军功,从五人中推举出一个来领功。

    而另一种则是割耳朵,虽然这种方式也很残忍可总比割人头来的要好看些。

    对于这种习惯李泽安想改也没有条件,放在当下社会发展阶段计数方式实在太少,军功又和人头相关。

    目前能确定下的是,三府都尉分别是薛应礼、梁威和崔展。

    别看崔展平日里好像十分散漫,可一旦打起仗来其指挥能力在李泽安带来的一众人里都是佼佼者。

    至于其他人,唐怀恩从后勤大队长的职位上下来任薛应礼府下果毅,另一人为原来梁威所带老兵中脱颖而出者,周通。

    梁威府下果毅有杨忠、齐顺担任,后者同样是老兵之中脱颖而出者。

    至于崔展府下果毅便是赵奉、刘江二人。

    至于陆南封,李泽安将他调到自己帐下做了亲军统领。

    如今李泽安领定远将军衔,自然是要组织一支将领卫队,日后战场冲杀这便是他的底牌。

    陆南封对这个安排自然没有异议,他们这些跟随李泽安来边关的,其实一开始根本没想着军中任职这些人,就是想在李泽安身边本本分分做个护卫。

    现在李泽安不但给大家都谋了差事,官阶品级还不低,这种事放到普通人身上那足矣称得上是祖坟冒青烟。

    至于每一府的长史参军,这种职位的选定李泽安放权给了薛应礼、梁威和崔展他们自己。

    毕竟是他们手下的人。

    这里面唯一有些反感的是薛应礼,不过他也并没有多说什么。

    李泽安知道薛应礼大概是嫌麻烦,这些年薛应礼大多时候都是以一种独来独往江湖侠客的身份示人,如今做了将军反倒是像给他套上了一层枷锁。

    曾经天高海阔四海为家,想去哪就去哪,如今倒是和他死死栓在一起了。

    安排完这些事,李泽安连夜将信写了交予纪文均送往安西都护府。

    现在让他头疼的问题就是这五千人的编制是有了,武备估摸着没多久也会到,就是这兵源哪里来。

    兵源的问题一直是他的事情。目前边关的兵力已经十分紧张,而新的招募又涉及到各种复杂的利益和士兵训练,到底什么时候才能形成战力也是问题。

    他思索了一会,决定采用一种比较稳妥的方法。

    他打算从现有的军中挑选一部分表现优异的士兵组成军官队伍,这些士兵已经在前线经历过战斗,具备一定的战斗经验和心理防线。

    其次,他这次准备直接向朝廷申请,从内地的州县抽调一部分新兵,虽然这些新兵需要时间到位,可这也已经是最有可能的办法。

    他决定第二天再回一趟张掖,顺便也回去看看沈怜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