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日月所至,皆为大明 » 第6章:反对的人

第6章:反对的人

    “哦?”朱棣的声音很是诧异,语气表明了他此时的心情。

    “你倒是说说看你有什么想法。”

    但是,在眼下这种自己想要继续深入,但却无人支持的情况下,朱棣虽然不觉得这个朱瞻墡孙子能做到扭转局势,但还是决定先听听看。

    就算是不能扭转局势,听点儿自己想听的,让自己舒服一下也是好的。

    ……

    “皇爷爷,在此之前孙儿有些话想要问一下金大学士。”

    朱瞻墡拱起手,直视着面前的朱棣,待到对方点头后才转过身,看向了金幼孜。

    “俗话说得好,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我素来不参与,也不关心政事,一般来说除了一些特定的事情之外,其他的政事我都不甚了解。”

    “不过,即便是这样,我也还是知道一些事情的,比如……”

    说到这里的时候,朱瞻墡的语气放缓,眼睛也微微的眯了起来。

    “自皇爷爷登基之时开始算起,我们永乐一朝的战事应该算是从永乐三年的时候开始的,我记得那时候是八百大甸阻拦我大明使臣进入孟定、孟养等部一事吧?”

    “不错,皇孙殿下的功课很是扎实。”金幼孜闻言点头赞同,还顺带夸了一句朱瞻墡。

    “金大学士谬赞了。”朱瞻墡微笑着摇头,反问道。

    “但是,为何从永乐三年的时候开始,除了八百大甸和安南陈朝后裔陈天平这两件事外,但凡是我大明想要主动出击,内阁和文臣多是反对的多呢?”

    “从永乐五年朝廷二次对安南出兵,到永乐七年丘福北征,再到永乐八年皇爷爷御驾亲征……”

    “直到这次皇爷爷御驾亲征,我记得在出发之前也是反对的声音要多于赞同的声音吧,这是为什么呢?”

    “回皇孙殿下,这说起来就有些麻烦了。”金幼孜眉头一皱,他突然感觉不太好,但又不知道是哪里不太对,只能开始和稀泥。

    “安南那次,我们大明作为宗主国,是在替从属国伸张正义,但后来随着陈天平身亡,我大明虽然有义务灭陈朝为陈氏子孙伸冤,但不应该立刻开始。”

    “毕竟,那时候陈氏子孙刚刚绝嗣,我大明在这个时候入场,就会给人一种落井下石,而非是去伸张正义的感觉。”

    “当时我就建议陛下,应该先给陈天平举办一场葬礼,然后祭祀天地,等过去个一年半载的再出兵才是最好的时机。”

    “至于再后来对安南的用兵,下官之所以反对,则是因为国库盈余和百姓生活的原因。”

    “连年征战,国库的问题倒还好说,最大的问题是百姓的感受。”

    “司马法中的‘国虽大,好战必亡’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哦?是吗?”朱瞻墡微微一笑,一副成竹在胸的模样。

    “可是我记得,这句话还有下半句吧?”

    ……

    金幼孜闻言皱了皱眉头。

    国虽大,好战必亡……忘战必危!

    他不是不知道下一句,而是刻意没有说。

    “对于金大学士的说法,我不敢苟同。”还没等金幼孜解释,朱瞻墡就再次开口说道。

    “对于战争,我一个毛头小子没有经历过,更没有指挥过,其实没有什么发言权。”

    “但是,兵书和历史书上的案例却能够给予我们启发。”

    “从先秦和汉朝的匈奴,到隋唐的突厥,再到赵宋的蒙元,最后是我们大明所面对的北元。”

    “历史告诉我们,中原和草原之间的冲突是不可缓和的。”

    “哪怕汉武帝曾重用匈奴王子金日磾,让其成为顾命大臣。”

    “哪怕唐太宗重用胡人官员、武将,甚至是大开国门,欢迎胡人进入国都长安。”

    “哪怕赵宋面对金国和蒙元的侵略时一退再退,一再释放善意,但换来的却仍旧是让人羞愤欲死的侮辱和惨无人道的屠杀。”

    “金大学士。”朱瞻墡的话里虽然是满满的钉子,但语气却相当平静,给人一种他什么都算好了的感觉。

    “就算是这些都不论,那我们大明……不,都不说太祖高皇帝时期了,就说咱们永乐朝,都遇到了什么?”

    “我们心怀仁义,不对他们赶尽杀绝,换回来的却是永乐七年我大明一公四侯战死沙场。”

    “我们心怀善意,对他们开放互市,让他们能够换到他们急需的茶叶和粮食等物,换来的却是年年掳掠边关,边关百姓苦不堪言。”

    “就连已经归附于我们大明的兀良哈三卫,我们年年给他们优待,每逢草原遭遇雪灾我们还给他们赈济,但换回来的是什么呢?”

    朱瞻墡一边说着,一边转过身,对着朱棣拱手躬身。

    “皇爷爷,此前在中军大帐外等候的时候,孙儿曾听到将士们的谈论,说是此次北征所擒获的敌人,十人中竟无一人是鞑靼人,全都是兀良哈人,可有此事?”

    “不错。”朱棣的声音沉了下来,显然是很不高兴。

    “那么,金大学士……”得到回答的朱瞻墡转过身,又看向了金幼孜。

    “此等反骨颇重的人,留着做什么呢?是在等他们反咬一口吗?”

    ……

    金幼孜微微低着头,并没有和朱瞻墡对视。

    倒不是他害怕朱瞻墡,而是因为他知道眼下的情势并不站在他这一方,最大的原因是做主的皇帝是一心求战的。

    “殿下怕是误会了。”沉默了好一会儿,觉得朱棣的心情稍稍平缓了一些后,金幼孜才开口说道。

    “殿下觉得下官是反对出兵,可恰恰相反,下官一直都是赞同将草原问题彻底解决的。”

    “下官反对的是在不恰当的时候出兵,比如现在。”

    “敢问皇孙殿下。”金幼孜说着抬起了头,语气很是坚定,似乎是胜券在握。

    “如今若是继续深入草原,粮草的问题怎么解决?以我大明如今的财政情况来看,若是战争和赈灾两头兼顾,必然会有一方做的不够到位。”

    “是暂缓出兵,等待我大明国富民强之时再次踏足草原,还是牺牲灾民的赈灾粮乃至生命,来保证战争的顺利进行?”

    “况且,眼下最大的问题还不是这个,而是以眼下的情况来说,继续深入也不见得能够取得战果。”

    “还是说……皇孙殿下有这个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