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都市言情 » 都重生了谁还考编啊 » 75、劝说

75、劝说

    作为一个重生者,秦诚除了想好好学习,能够弥补过去的遗憾,考上清北这样的名校以外。

    他还想着能够利用自己知道和掌握的信息,也就是未来准备发生的事情,打一个信息差攫取属于自己的“第一桶金”。

    现在是2012年,如果秦诚没有记错的话,股市大盘已经渐趋疲软,除了少部分板块股票仍旧保持强劲势头以外,说白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现在已经不适合炒股了。

    但是秦诚是个例外。

    他只要稍微回忆一下前世的财经新闻,就能大概想起来,从这会开始,有一个板块正准备要启航腾飞了。

    那个板块就是房地产这个板块。

    这会儿,整个鹏城市的房价都还没有涨的很快。

    不过比起大部分上班族的收入,现在的房价也是大部分人,咬咬牙紧衣缩食才能够上的水平了。

    大多数人这会都觉得买房了,会极大地个人生活水平,都觉得过一阵子,大家都不买的情况下,房价就要往下跌了。

    到时候再跟着捡漏几套便宜的房子,就可以有房子住了。

    只有秦诚知道,接下来这几年,鹏城的商品房,将会进入快速上涨渠道。

    到时候全市不管什么旮旯地方的房子,都会呈现上涨趋势,唯一的区别就是上涨快慢的区别而已。

    秦诚家住鹏城市的老城区东门街道。

    这一块的发展潜力,基本已经被挖掘,甚至是透支得差不多了。

    想要取得更大的跨越式发展,只能通过“旧改”或者“城市更新”才能实现。

    鹏城市的政策研究专家,也能够看出来东门得朝这个方向,才能有新的发展。

    要不然以后这个片区,就会陷入路窄人多、交通堵塞的尴尬境地。

    随着这一带的商住楼的楼龄逐渐增长,整个片区的旧改压力也会不断加大。

    这也意味着旧改的基础成本,也会成几何式增长。

    毕竟钢筋、水泥、瓷砖这些,都是成本。

    还有就是原住民,对于赔偿的标准,也不一定满意,还需要政府部门牵头,会同引入的旧改开发商进行一番洽谈和协商。

    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有好几户居民不同意,这个项目都要停滞许久。

    更别说这一带至少有着上万户的老房子,涉及数万名原住民的意见征集了。

    综上所述,东门片区要想能够彻底得到改造,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事情。

    这也在后面的房地产发展历程得到了验证。

    没过几年,鹏城的几个全新城区,比如民治、新安、前海这些片区,都得到了井喷式发展。

    新建的楼盘就好像雨后春笋一般,一个接着一个开盘,也接连售罄日光,引发了一波又一波的“抢购潮”。

    而东门这边的楼市,倒显得波澜不惊、清汤寡水,既没有大批量、大面积的楼盘项目入市,也没有热络激动的炒房客到处走街串巷扫楼看房。

    一个字总结,那就是“冷”;

    两个字形容,那就是“很冷”。

    秦诚早就知晓这些了,也明白在资产增值这一块,自己家这里毫无搞头。

    他也想趁现在房价还没涨起来,跑去以后即将腾飞的核心地段,去搞几套房子储备一波,等到房价到达高位的时候,再把房子放出去。

    这样不仅能快速积累第一桶金,还能够获得一大笔钱。

    当然,大批量购买房地产相关的股票,也未尝不可,但是这样的话来钱就没有买房子这么快速了。

    现在秦诚是已经摸透和掌握了“生财之道”,就差有人能够支持他启动资金了。

    秦诚权衡了一波利弊,觉得自己还是要跟父母商量一下,万一他们跟自己想法一致,或者觉得自己说的很对,愿意拿出积蓄去投资几套房产的话。

    那自己重活这辈子,直接就可以起飞了。

    也不用再辛苦打工,或者像之前那样,苦逼码字赚取窝囊费了。

    想到这个,秦诚就莫名感到兴奋。

    他放学一跑回家,就直奔张太后的房间。

    “老妈,我突然看出来一个发财门道,你有没有兴趣听一下?”

    这会儿秦世平也在家的,而秦诚之所以不去找他商量。

    那是因为秦诚他们的家的财政大权,一直都在张太后一个人身上。

    秦诚要想获得投资本金,肯定得找真正的金主,而不是找身上都只剩交通打车费的秦世平商量。

    “什么生财门道?你一天天的不好好学习,怎么这会儿就想起来要搞投资啦?”

    张玉琴听着秦诚的声音,一边走出房门,一边说道。

    在她看来,秦诚还是还是一个高中都还没有毕业的小孩子,哪懂得什么投资的门道啊。

    而且秦世平和张玉琴他们这辈人,经历2002年股灾等一系列投资“滑铁卢”事件,所以对于“投资”这两个字,神经是分外敏感的。

    尤其是一向保守的张玉琴,谁跟她讲投资这个事,她下意识就觉得这个人是来骗钱的。

    张太后就喜欢把钱,都存到银行里收利息。

    虽然这点利息也不多,可这在她看来,起码没有亏掉本钱的巨大投资风险。

    虽然钱如果一直不拿出去投资的话,最后银行的存钱利息也会因为跑不赢通货膨胀的速度,收到的那点可怜巴巴的利息,也赶不上货币贬值的速度,购买力也会一直下降。

    从这个层面上看,其实货币的储蓄户,也是在慢慢亏损。

    只是相比于炒股票大涨大落,这点亏损是“温水煮青蛙”,如果不去细究的话,很难看出来罢了。

    秦诚很想跟张太后普及一下这方面的金融常识,可是很明显张太后并没有这个耐心听他说这些。

    没办法,秦诚只能直入主题,直接劝说老母亲去买房。

    “老妈,我觉得这会儿,咱们家可以去蛇口买套房子,如果条件允许的话,甚至可以买个两三套也不怕。”

    “哈?你这小子冷不丁地说什么去蛇口买房子干嘛?”

    张太后还以为自己听错了。

    另外秦诚一开口就说要去蛇口买房子,也把她吓了一跳。

    这会儿虽然蛇口的房子还没有涨起来,可不管再便宜都好。

    买一套房子,没有一个大几十万或者上百万,正常人想都不敢想这个事情。

    更何况蛇口距离秦诚他们家几十公里,家里也没有亲戚在那边。

    张玉琴实在是想不出来为啥要在蛇口买房子,家里现在又不是没有房子住。

    虽然她跟亲视频是有一点积蓄,可以负担得起蛇口的一套房子。

    可是张玉琴也有自己的打算。

    秦诚这会才准备高考,也不知道后面他会去考到哪个城市的学校。

    万一秦诚考到首都或者沪上去上学了,后面又打算在那边安家立业不回鹏城了。

    张玉琴两口子哪怕不跟过去,帮忙秦诚带娃照顾家庭,也得支持他一大笔钱,帮助秦诚在准备落脚的城市买房子置业啊。

    这就是中国人浓厚的“家园意识和情怀”。

    打个比方,如果你在外地漂泊打工一辈子,哪怕赚了很多钱,但却没有在本地置业购房,那对这个城市来说,终究就只是一个“打工仔”,永远无法真正融入这座城市,成为真正的“本地人”。

    一句话总结就是,没有自己的房子,就不是这座城市的原住民。

    租房的人,永远都是来xx建设者。

    这在大多数国人的思维模式里,是根深蒂固且无法改变的观念和看法。

    张玉琴和秦世平就秦诚一个儿子,哪舍得秦诚如一叶浮萍,在外地随意漂泊,最后因为没有自己的房子,连一个落脚的地方都没有。

    秦世平是没有想到这么远的,他觉得很多事情就应该见一步走一步。

    可张太后不是这么想的,她就是操心的性格,恨不得把秦诚的一辈子都规划好,生怕秦诚在外面吃亏了或者受委屈了。

    这就是一个普通的母亲的倔强和野望。

    所以她是不会随意动用自己的多年积蓄,去做一些看起来十分冒险、且收益又无法量化的投资。

    也就是提出这个买房意见的,是张玉琴自己的儿子。

    秦诚要不是有着这个血缘关系,早就被张太后当成推销“三无”垃圾金融产品的销售人员,直接给她赶出门外了。

    哪还有这么好的耐心,还跟秦诚拉回掰扯几句。

    秦诚这会也没办法,直接跟张玉琴这样说,“其实我是重生回来的,所以我知道以后蛇口的房子会大涨几倍,现在不买以后就没机会了”。

    如果这样说的话,张太后可能还不会去买房子,但是就一定会抓着秦诚去某家的精神科去看看了。

    “没什么好商量的,我是不会买蛇口的房子的。”

    果然不出所料,张太后义正言辞地拒绝道:

    “我也不知道外面是不是有人跟你说啥了,如果有人敢带坏你,影响你学习考大学的话,我绝对不会放过他的。”

    张太后甚至还以为是有类似于房产销售的人,私底下怂恿教唆秦诚,引导秦诚来劝说自己买房。

    她没有想到的是,这个带坏秦诚、引导秦诚劝说自己去买房的人,正是秦诚本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