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明帝国之虎视天下 » 第六十九章白欢喜

第六十九章白欢喜

    如今朕已经承诺二叔和三叔俩人到新岛屿上,开疆扩土,朕也已经放出二叔来了。

    让其去找到三叔商量去往新岛屿一事!

    朕许二叔三叔他们招募百姓,士兵到新岛屿上开藩建国。”

    众人听到宣德皇帝前面一段话后,脸上先是一喜,再听到后面一段话后神色随之又是一僵。

    发现了一块跟大明差不了多少的国土,结果却要封给藩王,说不好听点,跟朝廷简直就是屁的关系都没有。

    要是不移封出去,那是好事啊!

    开疆扩土,万世不移的大功绩。

    以后任谁来写史书,自己两个人,一个当朝首辅,文官集团的扛把子,一个五军都督府大都督,武将集团的扛把子,浓墨重彩都是往轻了说的。

    总之无数人求之而不得的青史留名的好机会就砸到了自己两个人的头上。

    而现在这事儿就他娘的成了个笑话!

    那还有什么好事儿落在自己头上?

    到时候史书上面会怎么写?

    两人估计会被骂为当世最大的败家仔,谄君误国的昏庸小人。

    而宣德皇帝想到的问题,内阁首辅杨士奇和英国公张辅两人同样也想到了——当初宣德皇帝可是说过的,大明百姓随便他们招募多少。

    英国公张辅还好一些,总觉得自己在大明掌握的刀子足够硬,皇帝够狠,藩王们谁敢跳?

    但是文官系统就不一样了,什么事儿都能瞬间想出七八种可能性的文人哪儿有什么好的货色?

    就算是好的,那也是针对于皇帝来说的忠心,而不是说这个人就不坏了。

    一如眼前的内阁首辅杨士奇。

    沉吟了一番之后,内阁首辅杨士奇道:“皇上,其实这也算是好事儿。宗室们愿意移封到海外,我大明的百姓就有地可种。”

    至于他们所带走的百姓,根子还是在我大明,依然是我大明的百姓。

    另外还有一桩好处,却是短时间内看不到效果,甚至于是要先伤己,才能再看到好处。”

    先伤己?

    你一个文人,什么时候练上了七伤拳了?

    心中吐槽的宣德皇帝好奇道:“什么好处?”

    内阁首辅杨士奇道:“田租!只要百姓们去新明岛的多了,那么留在我大明的百姓自然就少了些。

    一个两个藩王所带走的百姓看不出来什么,若是天下间的其他藩王们都移封到新岛屿上去,到时候所迁百姓何止千万?

    人少了,地多了,自然就能人人有地种。

    而那些地主就算是再怎么不情况,也得把田租降下来,要不然百姓干脆跟着藩王出海,谁去给他们种地?

    田租一降,赋税自然就能多收一些以充实国库,这其实是一桩天大的好事,只是一招不慎,就容易先伤到自己。”

    英国公张辅看着内阁首辅杨士奇内心道:“好一个内阁首辅,以后跟这家伙处好关系,但是又不能走的太近。”

    这种老狐狸真是坏水多多的。

    宣德皇帝却是好奇的道:“朕记得爱卿家族中的良田也是不少,佃户也是极多的吧?”

    内阁首辅杨士奇道:“启奏陛下,臣之家,小家也,大明,大家也。

    大家不安,小家何安?大家满仓,小家不饥。

    臣身为内阁辅臣,自然要舍小家而为大家,以为天下百官之表率才是。”

    宣德皇帝却是笑了笑道:“罢了罢了。爱卿看看家里能凑出多少家当来,不行就把地也卖上一些,在新岛屿上买一块地,让族内之人去打理算了。”

    被揭破了心思的内阁首辅杨士奇没有半分的不好意思,道:“陛下圣明,陛下厚恩,臣必万死以报!”

    一旁懵逼的英国公张辅这才明白过来发生了什么事儿!

    这混蛋,你是真牛逼啊!

    你们这些玩笔的就是奸贼,果然脑子一转就有好处拿了。

    宣德皇帝又接着道:“那朕就命宗人府通知其他各地方的藩王,先往南宣部洲上面多置换一些过去。”

    二叔三叔俩人分岛,实在是不妥。

    宣德皇帝的想法很简单,我不怎么懂政治是政治小白,但是知道推恩令和掺沙子是怎么玩的就行了。

    南宣部洲那块地方就算是再大,多弄几家藩王过去分一分,一个藩国有几个布政使司的面积,那就差不多了。

    再加上以后推恩令实行下去,搞不好一个藩国就会慢慢的变成一郡之地,甚至于一县之地。

    一群小菜鸡一般的藩王还能对大明本土构成什么威胁?

    至于说这些人骨子里藏在深处的某种基因发作,会不会催生出一个始皇帝一般的人物瞧着藩王太多而不爽,想要统一下,其实宣德皇帝并不怎么担心。

    体量太小的藩国里边出现一个雄才大略的君主,不是什么好事儿,只会加速其灭亡而已。

    只要大明本土不作死,他们其实屁的事儿都干不成。

    宣德皇帝想的没错,二叔朱高煦今天被宣德皇帝解除封禁,当晚就跑出去去找三叔赵王朱高燧商量移封一事了。

    宣德皇帝从思绪中回过神来,对着众人说道:“诸位爱卿,朕还有一事想与诸位爱卿商量一下,那便是关西七卫,朵干都司,乌思藏都司,奴儿干都司等地,百姓教化问题!

    这些地方的百姓不像是中原百姓那样子听话,容易被人蛊惑起兵造反!

    诸位爱卿,可有何良策!

    众人陷入沉思之中,阁老杨溥第一个出声说道:“启禀皇上,臣认为这些地方百姓多数乃是少数民族,缺少我们汉族文化的洗礼!”

    民智未开,应加强这些地方的文化教育。

    还有要么迁移一些汉人到当地要么就迁移一部分少数民族到汉族聚居区,形成杂居。

    降低动乱风险!

    杨荣看见杨溥都说了,便也跟着出声说道:“启禀皇上,臣认为应该效仿刘邦迁移六国贵族宗室迁往关中地区那样。”

    迁移那些地方的士家大族分散到山东孔孟之乡,中都凤阳,南北直隶等地区,接受我们汉人文化的洗礼,让他们更好更快的融入到我们华夏大家庭中来。

    内阁首辅杨士奇见到杨荣和杨溥都出声了,也不甘示后的开口说道:“启禀皇上,臣认为应该在这些地方推动改土归流政策的继续深入到每个少数民族地区,广建学堂。

    迁移偏僻地区的少数民族到相对平坦地区集中起来建立城市,小镇,建立政府衙门实行士流合治,中央派出官员到当地进行监督和管理,分发田地让其自由种植,稳定家庭不破产。

    宣德皇帝满意的点头,说道:“三位爱卿,说的都有道理,但是朕觉得还不够完善,朕再补充一下。”

    众人看着宣德皇帝脸上表现出一副洗耳恭听之模样。

    宣德皇帝道:“朕觉得应该在这些地方大肆建立道佛俩教寺庙,宣传以汉人统一思想为主,道佛教化开智思想为辅,洗去少数民族暴躁肆杀本性。”

    “在乌思藏都司地区实行政教合一制度、册封制度、驻藏大臣制度、金瓶掣签制度,反正宣德皇帝也不清楚具体情况!

    但是大概是什么作用还是清楚的,后续补充完善就交给内阁众人去办就好了。”

    在关西七卫和奴儿干都司则是实行生产建设卫所(兵团)制度,就是通过军垦这种特殊体制达到巩固边防,发展经济,安置人员的目的,卫所(兵团)成为政、军权合一,工、农、兵、学、商五位一体的半军事化组织和社会经济体系!

    并且派出都军太监三人,每三年轮换一次,都军太监不参与管理,只带着眼睛,耳朵去监督卫所日常状况。

    防止卫所指挥使不听中央政府命令,起兵造反。

    而且卫所指挥使每五年轮换一次,防止卫所成为唐末不知皇帝只知主将的私家军。

    思想上让武当山,全真道,正一道,南北少林寺,以及黄教对当地少数民族进行教化工作。

    历史上清朝就是利用宗教控制游牧民族的。

    早在明朝末年,蒙古地区就已经大量信奉黄教,清朝尊重其风俗信仰,并且认为黄教是很好的统治工具。

    正如魏源所总结:“以黄教柔驯蒙古,中国之上计也。即为蒙古计,与其为匈奴、突厥之冯凌飘忽,九边枕锋镝,原野厌膏血,何如水草寝讹,休养生息。是则以慈悲销杀伐,以因果导犷狠。宗喀巴之功,中外华夷实利赖之。”

    尊崇、利用黄教,是清朝藉此笼络蒙古以巩固北疆的最重要、最有效的措施,也是其实施的最为成功的政略。

    因为历朝历代,来自北方草原的异族人一直是中原王朝最大的敌人,他们来去如风,时常会骚扰中原边疆,有的朝代还是直接亡于北方异族,比如宋朝、晋朝和明朝。

    真正解决了北方边患的只有元清两朝,元朝和清朝都是异族入主中原,也就是说他们本身就北方边患。

    不过清朝和元朝也有不同,元朝征服四方靠得是野蛮地武力,而且统治中原不足百年就又被赶回了草原。

    但清朝却能统治中原和草原近三百年之久,清朝就是利用宗教思想控制,来压制游牧民族崛起的手段之一。

    游牧民族生活在草原上气候干旱恶劣,以游牧为生,这也促使了草原民族极端的适应力和彪悍的民族性格。

    为了消解游牧民族的尚武思想,宗教就是最好的武器之一。

    藏传佛教有有一个派别名叫格鲁派,又称黄教。16世纪后期黄教传入蒙古,清初时期,已经是蒙古人信仰的普遍宗教了。

    黄教教义主要是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等佛教思想。

    修行黄教的喇嘛不能结婚生子,不用耕作,需要严守戒律。

    在皇太极时期,黄教就已经在草原大力推广了。

    清廷给予了黄教喇嘛们极高的社会地位,允许他们不用纳税,不事生产,不服兵役徭役,并且在草原各地大力修建寺庙。

    此外清廷还硬性要求,每个蒙古家庭里,必须要有一个人出家当喇嘛。

    但其实不用清廷硬性要求,很多家庭都会主动把孩子送去当喇嘛,因为只要出家就可以吃喝不愁,安乐一生,实在是一件大好事。

    但任何好处都是有代价的。黄教轮回善恶教义,让尚武的蒙古人变得不再喜欢打打杀杀,变得温顺如羔羊。

    以前的游牧民族居无定所,中原王朝很难将其主力围歼。

    汉武帝倾全国之力也仅重创匈奴,而匈奴北遁后,仅几十年的时间又再次成为汉朝的威胁。

    皈依佛教后,财富集中在寺庙,迁徙就成了一种奢望。

    乾隆仅拿下准噶尔汗国的老巢伊犁,就彻底平定了叛乱。

    老话“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用在这里非常恰当。

    有了前车之鉴,宣德皇帝便也抄袭一下,又接着道:“光是宗教教化还不够,还应该在关西七卫和奴儿干都司建立士流合治政策!”

    中央向地方派驻大员形成土流合治,并且规划各个部落的草场,生活范围,不是自己部落的生活范围和草场不能进行放牧和占领,违反者一律严惩不贷!

    并且这些部落可以与中央进行贸易,不管是牛羊马还是毛皮,中草药都收购,中央会制定最低的收购价格,保证买卖双方的利益!

    朕暂时就想到这么多了。

    不知道诸位爱卿还有没有补充的!

    内阁首辅杨士奇道:“启禀皇上,要用宗教教化万民,还应该招道佛俩家主事之人前来京都,详细讨论制定一个合理的方案才行。

    宣德皇帝点头同意,道:“这个不难,朕稍后便传信给锦衣卫让其去传话,让道佛俩家主事之人进京商讨!”

    杨溥又说道:“启禀皇上,迁移少数民族人口过来山东,南北直隶和中都凤阳这些人是否需要赏赐一些土地田产!”

    不需要,这些人本来就是贵族,中央替他们把个人财产换算成田亩就行。

    换算过程不要吃拿卡要就行,谁敢吃拿卡要发现一律抄家灭族!

    众人心里一急,回去后要好好的嘱咐下面干活官员,不要撞枪口上了。

    诸位爱卿,还有补充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