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荣耀美利坚 » 第一百五十七章 波音的野望(下)

第一百五十七章 波音的野望(下)

    波音冷静了下来,越想越后怕,自己还是太冲动了。以为凭着一腔热血就能制造出最好的飞机来。哪能想到还有这么多的问题需要解决。

    他反复思量着,渐渐认同了威廉的危言耸听,换成自己也不会乘坐安全性不高的飞机。更不要说没见过世面的普通人的担忧了。只要发生一起空难,公司机会陷入破产的边缘,实在是失败不起。

    他赞同的点点头:“威廉丈夫,多谢您的提醒,我想我明白您的一片苦心了。就按您说的办,100万全部用来建立实验室,我会从各大学招聘一批有同意志向的年轻人加入,他们能很快的接受新事物,对蓝天也有憧憬,有梦想,更有创造力。是最合适的研究人选。”

    威廉拍拍他的肩膀:“不错,你能想到利用年轻人的活力,创造力,梦想来夯实企业的基石。是一个明智的选择。不过,也不能忘了经验丰富的老工人。可以招聘一些在机械,动力,材料等方面有丰富经验的工程师,技师等充实公司。他们的经验可以让公司少走弯路,也可以时刻敲打年轻人的冲动和错误。以老带新,等年轻人成长起来,才是公司开始迈步大发展的时候。”

    波音敬佩的点点头:“就是如此,老、中、新三代同堂。可以源源不断的提供合格的人才。这才是一个公司最合理的人才布局。我想,我们还可以建立学校,培养合格的人次效力公司。这样一来。公司缺乏那个专业的人才。可以专门培养一批。既对公司有归属感。又有自己的人才库,也免得受制于人。”

    威廉兴奋的点头:“对,你的这种思路很好,我想也可以用在财团的其他产业中。”还有,航空工业是一个高科技集中的行业,对人才的挖掘不能局限于国内,现在不是有很多欧洲的难民来美国避难吗,你也可以在这方面做做工作。“

    “此外。我们刚才谈的都是民用飞机。不知你听说过在欧洲的几次战役没有,我这里有几份资料,都是一战军用飞机实战的详细材料。相比对你会有启发。”

    波音打开手里的几张纸:,军用飞机首次出现在战场上,主要负责侦察、运输、校正火炮等辅助任务。法国的一个飞机设计制造家索尔尼埃和一名叫加洛斯的飞行员经过共同研究,提出在桨页后面安装钢制锲形偏导板,以挡开击中的子弹。1915年4月1日,加洛斯驾驶着一架装有这种偏导板的莫拉纳?索尔尼埃l型飞机,曾与四架德国的“信天翁”侦察机相遇,加洛斯开枪射击将一架德机击落。到同年4月18日以前加洛斯共击落了四架敌机,成为历史上第一位王牌。事实证明在桨叶后安装偏导板是有一定保护效果的。

    德国飞机设计师安东尼?福克及他的同伴们对该机上的偏导板进行了仔细分析研究。并由此受到启发,发明了使用凸轮的射击同步协调器,在作战中发挥了很大作用,一时间德国人完全控制了天空。

    这些资料让波音大开眼界,也让他意识到,战争也是航空业的催化剂。未来的战争,天空也是一个重要的战场,就跟现在的卡车加机炮一样的结合体。这又是一个值得期望的大市场。

    有这些超前的思想就足够了,饭要一口一口吃,你现在给他说发射卫星,登陆月球什么的,只会导致思维混乱,好高骛远。

    威廉为了协助波音尽快展开工作,专门从在南加州的洛克希德公司挖来了不少的专业人才。甚至有一个资深的副总经理也经不住诱惑加入进来。

    威廉临走前,留下一些财务和律师,对波音寄予厚望的叮嘱道:“爱德华,公司就起名”波音公司“吧。看到它,你就能想起自己的梦想。好好干,我会在背后支持你”

    未来的波音算是到手了,但威廉在航空领域的扩展并没有停止,只不过是稍稍拖后了而已。洛克希德、麦道、诺斯罗普都是嘴里的一盘菜,他不急。这些公司有些不到时候,有些还没有创建。但都逃不过自己的手心。

    而且他打算用航空业来尝试一下,如何用隐形财团或基金会的方式来参股或控股一个成功的企业。这在前世里,是美国大财团通行的做法。

    只要在这些后世的知名企业里有足够多的股权,就能参与到公司的发展中去,不管怎么样分拆、兼并,自己的利益都不会受到损失。如果美国的政府一样,不管是共和党还是民主党,永远都掌握在一小撮人手里,不管谁执政,都是这小撮人收益。

    前世里,他最羡慕的就是:摩根。洛克菲克、杜邦、梅隆等家族,虽然摘去了财团的大帽子,但每家都控制着众多的基金会,在几百家大企业里拥有数百个董事席位,既稳固了自己的影响力,又维护了利益,华丽而低调的生存着。哪怕家族里没有杰出的人才,也能保证奢华富足的生活。如今,他也准备走这条路子。尽管路很漫长,总有成功的一天。

    时间悄无声息的来到1916年的盛夏,如同德克萨斯的炎炎烈日一般,残酷的索姆河战役也拉开了帷幕。为了突破德军防御,转入运动战,同时减轻凡尔登方向德军对法军的压力,英法联军调集大量兵力投入进攻。原计划以法军担任主攻,但因凡尔登战役动用了法军大量兵力,改以英军为主。最初投入兵力为39个师,其中英军25个师,以第4集团军为主、第3集团军为辅,在索姆河北岸卡尔诺以北地区进攻,正面25公里;法军第6集团军14个师,跨索姆河在英军右侧进攻,正面15公里。英、法军炮兵和空军都占优势。采取对有限目标逐次攻击战法,企图通过消耗德军兵力达到突破的目的。为协调两军行动,规定每次进攻到达线不能自行超越。

    而当时战线由南向北,在亚眠以东50多公里的地方穿过索姆河。德军在该地区构筑了号称“最坚强的”防线,包括3道阵地和一些中间阵地。主要阵地有坑道工事,阵地前面有多层铁丝网。守军为德军第2集团军,防御正面宽58公里,其第一线为9个师,预备队4个师。以后兵力增加到67个师。

    从6月24日起,英、法军进行了7天的炮火准备,7月1日晨7点半步兵在炮火支援下发起进攻。当天法军和主攻方向上的英军都突破了德军第一道阵地,但英军左翼则毫无进展。英军以密集队形前进,遭到德军机枪和炮兵火力的严重杀伤,第一天即伤亡近6万人。

    在这里,不得不说说这一天的大屠杀对后世战争的影响。德国人的战略战术和战争理念已大大领先英法。在机枪出现后,他们就意识到这种武器的杀伤能力对战争的影响。在战争爆发后,经过两年的反复完善,把大规模集中火力,形成有效的战斗手段。尤其在封锁战场,大量杀伤敌人等方面有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

    反观英**队,还抱着密集队形、集团冲锋的老战术。军队升迁凭的是资历,关系。扼杀了军事理论的改革和创新。失败是必然的。

    这些血淋淋的教训也催生了二战和后世战争的闪电战、机动战等新战术的革命。各国也充分体会到了机动性武器装备的重要性。

    7月2—3日,英军右翼和法军攻占德军第二道阵地,法军一度占领巴尔勒、比阿什等德军防御要地。此后数日,由于德军投入预备部队以及英、法联军本身在突破战术和指挥调度方面存在着严重缺点,以致推进缓慢。

    7月19日,德军指挥部又投入新一波预备部队,为便于指挥,将第2集团军分编为由贝洛将军指挥的第1集团军和加尔维茨将军指挥的第2集团军。并在防御上加长纵深,构筑了补充防御地区。

    [7月中旬,英、法联军仅向前推进数公里,未达成作战的预期目标。7月底至8月中旬,英、法联军将其部队增强至51个师、飞机增加至500架;而德军增加到31个师、飞机增到300架,由于作战的迟缓、胶著,遂转变成为消耗战。

    双方每天近万人的伤亡也在消耗着国家的元气,不光协约国不堪重负,濒临绝望。就连德国人也快撑不下去了。德国国内战前的储备已快消耗殆尽,除了从占领地拼命搜刮外,不得不透支国内的生产物资。青壮年都上了战场,只有妇孺老幼顶在工厂里、农田间从事生产。日耳曼几百年的底气在渐渐流失。

    德皇威廉二世已经预感到了战败的可怕阴影,失败就是输掉了国运,只有咬牙胜利,才能争得一席生存空间。德国也开始了战争总动员,所有物资全面实行配给。战前狂热的民族主义热情已完全消散,只剩下无尽的麻木和绝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