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日月河山永在 » 第四十五章 请辞

第四十五章 请辞

    有了王振的催促。

    锦衣卫那边只用了半天时间就把杨稷的供词弄到了手。

    现在王振正揣着供词急冲冲的向乾清宫而去。

    但是到了乾清门就被门口的小宦官告知。

    “王公公,圣上不在乾清宫,过了早朝之后便去东阁了。”

    王振又快步向东阁赶去。

    刚进东阁,王振便看到刑部尚书魏源也在现场。

    除了魏源,在场的还有内阁杨士奇和那个兵部侍郎邝埜。

    魏源本来还在说话,但是看到王振进了屋也是停顿了下来。

    “王先生,这么匆忙所为何事?”朱祁镇询问道。

    “奴才来是想跟圣上汇报杨稷一案的最近进展。”

    “巧了,魏尚书也正在说这事,你先旁听吧。”

    王振看了看站在中间的魏源和一旁的杨士奇。

    心中也是明白过来为什么两人会同时出现在屋内。

    他靠边站,静等着魏源把话说完,也趁机捋清思路。

    魏源收回目光继续说道。

    “圣上,刑部会同大理寺、都察院现已查明杨稷一案,之前戚秦氏所告具已得到验证。

    杨稷横行乡里十几年,从一开始的欺男霸女到之后的兼并土地,再到最后的杀人放火。

    短短时间内,杨稷已经成为了乡里彻头彻尾的一大祸害。

    可以比肩猛虎,比肩饿狼。

    经过三司的暗访,乡民对杨稷的怨气已经积压到了极致,甚至可以用冲天来形容。

    泰和县的乡民大半数的都已成为了杨家的佃农,剩下的小半数不是杨家的佃农,也是成为了其他泰和县其他几家大户的附庸。

    其中泰和县的县令,明知道杨稷的胡作非为,却不顾民意,袒护杨稷,狼狈为奸。

    在他的治理下,泰和县流民激增,民怨沸腾。

    人们恨不得扒其皮,食其肉,饮其血。

    依微臣所见,泰和县县令也该为此负责!”

    魏源的声音不大,但是内容却是惊人。

    朱祁镇不作声色,转而问向王振。

    “王先生,锦衣卫的调查结果呢?”

    “禀圣上,锦衣卫的调查结果跟魏尚书所说相同。

    杨稷已经亲口交代了自己所犯之罪,这是锦衣卫获得了口供。”

    朱祁镇接过供词只是扫了一眼,便没有再看。

    事情已经很清楚了。

    两方的调查结果相同,那便是没有问题。

    “杨先生,你也看看。”

    “圣上,老臣无需再看。”

    杨士奇心中已如明镜。

    做出放弃的这个决定是艰难的。

    他只能劝慰着自己放下。

    如今自然是不愿再拿起。

    杨稷之事能到今天这个地步,他或多或少都有责任。

    他杨士奇一辈子做的都是大事,到最终偏偏是没处理好这种小事,让它酿成了大祸。

    朱祁镇也没强求,只是再问道。

    “那几位爱卿觉得杨稷该如何处罚呢?”

    “圣上,奴才认为杨稷所犯之事罄竹难书,对百姓造成的伤害是不可逆转的。

    尤其杨稷还是当朝重臣杨士奇之子,这更是让天下的子民对朝廷产生了反面情绪。

    于民来说,不杀不足以泄愤,于国来说,不杀不足以立法。

    所有于民于国,杨稷都应该死!”

    王振说的条理清晰,让人无法反驳。

    这事情要是发生在普通人身上,都用不着讨论。

    上午犯事下午就要被斩首。

    但是这杨稷偏偏是杨士奇之子。

    所以大家处理起来都非常的谨慎。

    “魏爱卿,你的意思呢?”

    “……斩……监候。”

    魏源还是有些保守。

    毕竟杨士奇还在朝,当着面就斩了他儿子,怎么说都过不去。

    人是肯定要杀得。

    所以也不差这么点时间。

    就算是给杨阁老一个体面吧。

    同朝为官,魏源还是敬重杨士奇的。

    “邝侍郎呢?你对此什么意见?”

    朱祁镇再问。

    这一问也正好应了王振的心意。

    他本就想着试探试探邝埜,现在这机会不请自来。

    “臣认为当斩立决!”

    “杨稷之事不光光是被朝堂之上的人盯着,更是被百姓们盯着。

    要是朝廷不对此做出最严厉的惩罚,那么今后那些士绅,豪强将会变得肆无忌惮。

    甚至是会争相模仿,到时候百姓们会受到更为严重的剥削。

    孔子曾说过‘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君以此思危,则危将焉而不至矣?’

    故此圣上要对此事甚至是相似事件报以重视。

    决不能开此先河。”

    邝埜的话掷地有声。

    让王振和魏源二人都是侧目相看。

    两人都没想到邝埜能回答的这么坚决。

    就这样当着杨士奇的面,一点面子都不给……

    “说得好!那此事便按邝侍郎所说去办。各位还有疑议吗?”

    说这话的时候,朱祁镇有意的朝杨士奇的方向看去。

    但是杨士奇始终都没有发表意见。

    好似成为了一尊雕像一般,无喜无悲……

    “既然都没有疑议,此事便由刑部书写奏折交内阁办理。”

    “遵命。”

    刑部尚书魏源领命。

    此事就此算是告一段落。

    王振赢了,但又没有完全赢。

    他看向杨士奇的表情中充满了愤恨。

    本来此事可以出现一个双方都能够接受的结果,但是最终却双双死刑。

    甚至王山一家还要被流放。

    这杨士奇为了对付他真的是下了血本了。

    连自己的独子都能够抛弃。

    俗话说虎毒还不食子呢。

    王振是怎么也想不通是什么推动了杨士奇能做出如此决定。

    “要是没有其他的事情,诸位爱卿便退下吧。”

    而就在此时,一直没有表态的杨士奇缓缓开口。

    “圣上,老臣有一事要奏。”

    “杨先生请说。”

    “圣上,老臣想请辞告老。”

    “……杨先生,杨稷之事朕没有责怪与你的意思,何必请辞呢?

    再说朝堂之上很多事情还要依仗着杨先生出谋划策,内阁离不开杨先生。”

    “难道杨先生是怪罪于朕如此处罚杨稷吗?”

    “圣上,老臣不敢。老臣知道犬子的罪行,自是不敢请求圣上豁免,这个结果也是杨稷他应得的,怪不了他人。”

    “只是老臣从而立之年入阁到现在七十有八,已有四十多年。

    如今老臣腿脚不便,眼睛也花,常常泛起瞌睡,自觉精神大不如往前。

    内阁之事近些年老臣也是放任曹鼐和马愉两人处置,两人已经有了足够的经验。

    再加上杨溥引导,相信内阁还是内阁,不会因为老臣的离开而改变。

    如今老臣要是还占着这个位置的话,倒成了朝廷的负担了……

    所以老臣还望圣上能够准许臣的请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