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从末路抵抗军到联合国第六常 » 第二十八章 偶像

第二十八章 偶像

    没错,罗忠信的这位姐夫丘世军,正是福建船政学堂的毕业生。

    也是罗忠信前往德国之前,在家人当中最为佩服的人物,甚至还要超过他对大哥的崇拜。

    从某种程度上说,丘世军也是罗忠信决定到欧洲进入军校学习军事,而不是像其他人一样,选择普通大学学习西学的最大诱因。

    丘世军,今年三十岁,十七岁时就成了秀才,后于十九岁那年,入学福建船政学堂学堂,是福建船政学堂增设电报学堂后的第一批学员。

    光绪九年(1883年)以优异成绩毕业,后加入福建水师。

    在学堂求学七年,他不但精通法文和英文,还抽空学习涉猎了前、后学堂其他专业的制造、驾驶等课程。

    这样的一份履历,在这个时代的清国,称之为学贯中西也不为过,

    用罗忠信前世的话来说,绝对是偶像级别的一位超级学霸。

    可以说,当年意气风发的丘世军,绝对是船政学堂毕业生中最优秀那一小撮人之一。

    然而,谁也没想到的是,就在丘世军毕业加入福建水师后的第二年,也就是光绪十年(1884年),马尾海战爆发,也成为了他人生的重大转折点。

    其中的细节不必再详述。

    总而言之,在清廷的软弱和放任下,原本在亚洲范围内,也算兵强马壮的福建水师,不得不自缚手脚。

    在港口内遭到法国海军无耻偷袭,导致伤亡惨重,最终被击沉舰船七艘,伤亡七百余人。

    翌日,就连马尾船厂也被法国舰队炮轰,几乎毁于一旦。

    当时的丘世军,正在水师的旗舰“扬武号”上。

    不但全程参与了舰队对法国人的反击,更目睹了运输舰“福星号”冲入敌阵近身肉搏,最后中弹爆炸,全舰上下壮烈牺牲的场面。

    在那一场丝毫没有公平、正义可言的战斗中,伤亡的七百多水师官兵里。

    有多少丘世军的师长?同窗?手足?

    那一战之后,丘世军尽管身体上伤势并无大碍,可心理上的创伤,则只有他本人清楚。

    也让曾经一心报国的他,认清了清廷统治者那丑陋的真实面目。

    最终选择黯然离开了水师,返回家中,帮忙家里的生意。

    可以说,在当初的罗忠信心中,丘世军这位上过战场,打过法国人的姐夫,就是响当当的大英雄。

    同时,也在正值青春期的罗忠信心底,埋下了投笔从戎的种子。

    这才有了后来,他毅然决定前往欧洲,学习先进军事知识的举动。

    尽管现在的罗忠信,在灵魂上已经换了一个人,但就算以他前世的眼光,丘世军也绝对称得上是一位抗击殖民侵略的英雄人物。

    所以在他内心深处,对丘世军的信任和钦佩,也几乎没有什么改变。

    “姐夫你说得很对,对于这次过来的这批人,我的看法也跟你差不多,至于你的那些同窗,兰芳这边肯定是都需要的。”

    罗忠信放下正揉捏着眉头的右手,斟酌着措辞缓缓开口道:

    “但现在的时机,并不合适。都是自家人,我也不怕给你们交个底。根据我现在掌握的情况,兰芳目前的财政状况是非常的困难,想要扭转局面,不但需要有大动作,做出大革新,将来新的经济政策,更需要一段相当长推行的时间才行。”

    实际上,作为一个由公司形式转变成国家的政体,从建国之初,兰芳在经济和财政方面的政策,相比目前的亚洲各国,都还是比较领先的。

    但祖宗们再厉害,也架不住后人不争气啊。

    兰芳本身受到婆罗洲自然环境的限制,除了那批已经开发了数百年的金矿等矿产行业外,几乎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产业。

    工业农业的生产力,都相当落后,贸易上,又受到荷兰人的竞争与打压。

    刘家人上位后,更是将兰芳视为自家的产业,只顾着自家捞钱。

    放任兰芳国有企业(是的,兰芳从18世纪末就设立了自己的国有企业)的内部腐败,后期在荷兰人的军事压力下,税务系统,也荒废了大半。

    这财政状况能好,才是怪事了。

    在座的这些人,要么从商多年见多识广,要么接受过多年的西式教育,对于经济方面的认识之深,都不是大清那些学八股文出身的官员能比的。

    自然知道,一个国家的财政收入情况,就是整个国家最重要的基础之一。

    如今听到罗忠信这么说,几人都忍不住深深皱起眉头,也理解了罗忠信刚刚所说的时机问题。

    简单来说就是两个字——没钱。

    丘世军和他的那些同窗们,虽然都是罗忠信规划中不可或缺的高端人才,但无论是电报还是造船,哪个不是需要大把砸钱的项目?

    堂堂的大清国,现在才有几条电报线路?

    如今可是有线电报的年代,加上所有相关设备都必须从西方国家采购,这可不是一般国家能玩得起的。

    造船呢?

    那就更别提了。

    哪怕以罗忠信的前世眼光和见识,未来几年之内,除了计划大批制造木制近海渔船跟少量商船之外,打造军舰,那是想都不敢想的事。

    当然了,这个时代那些马上就会面临淘汰的铁甲舰,罗忠信也是真心看不上。

    无论如何,没有足够的钱,再先进的项目也是一切免谈。

    而罗忠信本人,之所以对接受过西式教育的人才如此渴求,正是希望通过这些人的能力,尽快恢复兰芳国有企业的造血功能。

    同时通过适当的投资,扭转兰芳财政入不敷出的现状,这样才有资格考虑接下来国家发展的规划。

    最后经过在场几人的商议,一致决定先通过小规模的、针对性更强的会议,配合各个行政部门,先将大部分打算这次直接移民到兰芳的普通人才安排下去。

    同时以私下沟通的方式,试探一下那几位各家族子弟的态度,尽量争取将这帮人都留在兰芳。

    只要人愿意留下,后续各个家族的投入,都可以慢慢谈。

    罗忠信绝不会吝惜职位或是待遇,更有信心保证,各家族在兰芳能够获得的长远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