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古墓天工 » 第四十二章看不惯就杠

第四十二章看不惯就杠

    律法漏洞太多,执行律法的人知法犯法。

    法律是保护弱势群体的武器,但是明朝的法律,到后期已经没有保护,只有伤害。

    农民土地问题,要如何解决呢?

    这个朱由校真的很想得到一个答案。

    问到夏青,关于明朝土地弊端。

    夏青不太清楚后世的土地怎么分配的。

    但是...

    在明朝这个时期,应该加大商业。

    在商业上用工变多,就解决部分没有土地的人生活问题,在实行土地改革。

    一扩大国家面积,二收回土地国有。

    私人只有使用权,土地一人一身拥有的土地,在他活着的时候,拥有使用权。

    人死了就收回使用权。

    新生婴儿,出生办理户籍,就下发土地。

    变革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变革要拥有强大的军队。

    变革肯定会有人出来捣乱,捣乱的越多越好,这样不光有钱,还有地拿。

    夏青讲述的太多,朱由校听得入迷。

    两人一起聊了一天一夜,没人知道他两在做什么。

    魏忠贤都不知道。

    夏青告诉朱由校的东西,朱由校憋着很难受。

    因为他已经知道如何变革大明。

    历史是一把杀猪刀。

    原有历史是不可以改变变的。

    所以这一切,朱由校会忘记掉。

    系统在源头上就杜绝改变,哪怕夏青告诉朱由校以后历史都没有问题。

    这就是系统更新后,拥有了这样的功能,以前要等夏青返回现代,系统根据更改了多少来扣费。

    修墓的还是修墓,干木匠的还是干木匠。

    天启皇帝的木工还真没得说,干得是真好。

    夏青打算修建一座和鲁班一样的木头为主的墓。

    天启皇帝墓,夏青不修在黄陵里面。

    夏青要修建在四川,原本的天启皇帝墓变成简单修建。

    天启皇帝派锦衣卫跟着夏青去四川(没用古代名字)。

    天启时期就已经有很多流民,夏青找工人很好找。

    夏青出吃住的地方。

    每天有吃有喝,很多人来干活。

    同样夏青还组织人手开荒,因为夏青只要了四千人,这四千人还带有家人,这样人就多了。

    四千人干活,后面跟着来的家人就有一万多。

    夏青先组织人修建住房,修房子材料都是免费的。

    树在山上砍,墙可不是什么大青砖,墙是用土憨实的土墙。

    还建立了烧瓷的窑,里面会烧窑的还真不少。

    瓦窑就耗费十几天,前期粮食都是夏青供应。

    接近两万人的伙食费用,一天就得大几十万的钱往里撒。

    荒山开发出一块一块的土地,上面的树木都用来建房子。

    要建设四千座房屋,每家一座的小青瓦房。

    光是这个地方的土地就不够。

    就分开建,一个村留五百户,建立八个村。

    这样土地宽松,也不至于到后面,开荒出来的地不够用。

    一天光米就要消耗六顿,就是因为没有油水,米饭吃得特别多。

    夏青管饭,每天三顿,土地开荒有了收成,夏青就不管了。

    墓还没有建设,前期安顿工人就花费了几百万。

    每家一座小青瓦房,每家分到荒地三十亩。

    地有了,房子有了,现在还有人顾工干活。

    老百姓都是记好的人,不会是忘恩负义之辈。

    各家各户都给夏青长生牌。

    立长生牌夏青不反对,但是牌子夏青要求不能写字,就刻了一副画,小鸭子的画。

    夏青解释了,这一切不是他的功劳,都是门派的功劳。

    每家开荒,买种子的钱都是夏青出的,铜钱夏青最不差。

    现代带过来的冻货,每天工人也伙食改善。

    一天最少有一个肉菜。

    这样的伙食把锦衣卫的人都吃懵了。

    锦衣卫都知道夏爷有钱,给流民安置花钱,开荒花钱,还有建墓的事。

    墓建皇宫出白银三百万两,这个是朱由校两人谈好的。

    朱由校的白银早就到账。

    三百万两白银,夏青也不知道亏了还是赚了。

    到时候在拿点皇宫里面的什么东西回去,肯定不会亏。

    听说宣德炉值钱,就是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要不找朱由校做几个。

    我自己出铜,按照原来的宣德炉做。

    现在还是明朝,只要时间是明朝,东西应该不会便宜。

    工地笑声不断,每一个人都看见希望,夏青就成为四千户人家的地主。

    原本就是荒山,现在夏青开发出来,在山上还要建墓。

    建设工地知道的人不多,大多数人都以为是在开荒安置流民。

    夏青在明朝当上地主老爷,自己修建了一座院子。

    院子不大,是小楼形式。

    前后都好几座这样的小楼组成院子,里面有花园,还有池塘。

    还有丫鬟伺候着,夏青一个现代人,去古代原本是不需要丫鬟伺候。

    流民太多,卖给夏青儿女,一个个夏青看着也难受。

    没有一个是吃饱,就别说穿衣了,个个衣服都打着补丁。

    光是夏青的院子里面,下人都有几十号人。

    夏府就是夏青的宅院,在大山深处,同时周边有四千户家庭,拱卫在周边。

    在夏青宅院的山上,就是天启皇帝墓。

    府里面的事,夏青都交给一位老人。

    以前考过秀才,家道中落没有,土地被当地大势力强了去,受灾也跟着变成流民。

    老爷:石料要向外面购买么?

    叫老爷的就是夏青的管家,姓刘。刘安。

    刘安知道山上在修墓,夏青也把基本事宜告诉他,但是修谁的墓没有告诉。

    包括跟来的锦衣卫也不知道修谁的墓。

    老刘啊!

    石头就不要在外面买了,就在山上开采。

    还是采用大开挖,先把墓顶开挖出来,把下面建起来。

    修建一层,里面建立各种墓道。

    串联在一起,修成一座一座小房间形式。

    各个房间记录形式,记录当地,也记录皇宫。

    朱由校简史记录。

    记录朱由校在皇宫生活。

    记录朱由校当下执政。

    记录民间生活情况。

    记录商业简讯。

    记录内在明朝矛盾。

    记录外在敌人。

    每一份记录,都是锦衣卫,来完成。

    墓深三十米,离地面。

    墓长不在是园形,或方形。

    墓修建就像是在挖地道一样,根据地形改变而改变。

    四川属于丘陵地带,大小山坡不一样。

    山看着大,山上也有大小山头,一个一个的山头。

    主墓室采用了大开挖,墓道采用了挖地道形式。

    其它的墓室都是顶上开挖,这样避免塌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