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盛唐天启 » 第三十一章:十问

第三十一章:十问

    “裴兄……裴兄!”

    裴垣在床上起来,他看到有些朦胧的窗外。

    “没亮。”

    他自言自语。

    “继续睡。”

    “吱呀……”

    他好像听到了开门声,但是没有在意,随后又直接躺了下去。

    “裴兄……”

    裴垣感受到耳边传来的热气,他浑身打了一个激灵,眼睛瞪大,猛然起身。

    他看着蹲在床边的张子荣质问道。

    “你要干什么。”

    张子荣站起身子,两手搭在床上。

    裴垣急忙在床边挪动,两手握紧被子角。

    “……”

    “我是想问你人跑了怎么办?”

    “什么人跑了?”

    “租给我和浩然的那个老头子不见了!!”

    裴垣点点头,说道:“这不是你要管的了,没有事就先走吧,我要再睡一会。”

    张子荣刚抬起嘴,看到裴垣那想杀人的目光,缩了缩脖颈,讪讪地笑了笑。

    “那……那我走了……”

    ……

    裴垣已经完全清醒了,他走在大街上能听见丝竹之声隐隐传来。

    靡丽曲调此起彼伏,诸色乐器齐响,杂以歌声缭绕其间。未见其景,一番华丽繁盛的景象已浮现心中。

    长安城的城防职责,分散于金吾卫、京兆府、御史台、监门卫等。

    那些官署,叠床架屋,矛盾重重,由于昨天羽林军直接打破了这个职责。

    导致早朝时各方上司全被李旦批评。

    整个长安的坊全都被这些军队地毯式搜索。

    就在这时,一个护卫径直朝着裴垣走来。

    裴垣觉得眼前这人有点眼熟,但是不知道为什么记不清。

    不知道为什么,重要的事情无论怎么都可以记住,微不起眼的无论他再怎么努力都记不住。

    “裴垣,太子殿下有请。”

    “那就带路吧!”

    没过多久,他们走到一家客栈里,进入一个房间里。

    只见一个身穿白色长袍的李隆基

    坐在椅子上,他见到裴垣进来,笑着对他说道。

    “你来了,不知我是否可以像你打听一些事情?”

    “太子殿下不妨直说。”

    李隆基喝了一口茶,舒展颜欢,“在这里的只是李隆基和他的好友裴垣。”

    裴垣答复道:“的确,这里没有大唐太子与河东裴氏公子。”

    “我想问你昨天晚上那件伏杀,既然看到你完完整整站在我身前,我也是松了一口气。”

    “啪!”

    李隆基将茶杯放下,淡淡地说了句。

    “有匈奴,也有突厥人,他们手里掌握着长安的地图。”

    裴垣想了想,还是决定说。

    李隆基愣了一下,他呵呵笑两下。

    “我那位好姑姑,可真是雅兴啊!”

    “没想到她居然这么狠心,可能是看到你与我建交,所以对你做点惩罚。”

    他粗略地说了下。

    裴垣摇了摇头。

    “谁知道呢?”

    “我怀疑他们是为了取得我的信任,所以那三个国家故意上演了一出好戏。”

    李隆基晃了晃杯子,笑着对裴垣说道。

    “那你能给事情的完整经过都告诉我吗?”

    裴垣点头。

    李隆基在最一开始的目标便是等他说到这件事的过程中。

    这样他就可以光明正大而不主动的去询问这件事的来龙去脉了。

    “……”

    李隆基意味深长地说道:“你说那个士兵会不会是幕后黑手?”

    裴垣愕然,“世间没有绝对的不可能,但我觉得大概率不是他。”

    “来人,去将那名士官的经历拿来。”

    门外传出一道应付的声音,不久一个士兵拿着一张纸走了进来。

    “这便是那个士兵的经历。”

    裴垣看看一眼他的档案,念出声:“王宇,平平凡凡二十七年九品小官……”

    “没有任何问题。”

    “没有任何问题才是最大的问题。”

    他想了想,想不到那个小兵有任何动机是背叛唐朝的。

    “如若他本身就是突厥、匈奴或者粟特那边的人呢?”

    裴垣喃喃自语。

    “越王勾践即位,同年,在檇李大败吴师。越王勾践三年,被吴军败于夫椒,被迫向吴求和。”

    “三年后被释放回越国,返国后重用范蠡、文种,卧薪尝胆使越国国力渐渐恢复起来。”

    “刘邦白登之围,时值寒冬天气,天降大雪,刘邦不顾前哨探军刘敬的劝解阻拦,轻敌冒进,直追到大同平城。”

    “结果中了匈奴诱兵之计。刘邦和他的先头部队,被围困于平城白登山,达7天7夜,完全和主力部队断绝了联系。后来,刘邦采用陈平之计才得脱险。”

    “像这种例子比比皆是,他又何尝不能二十七年兢兢业业呢?”

    裴垣如是说道。

    李隆基笑着点头。

    说到这里,裴垣心里一惊。

    既然那些人都会被怀疑,那么现在他的所作所为大概率也是要受着那三人的审查。

    想到这里,他不禁苦笑,但又有些无可奈何。

    这是不可更改的事实,毕竟自己实在太过重要。

    或者说不是他,而是他后面站着的势力。

    若是自己不是河东裴氏那一脉的公子,自己又如何能与眼前这位高高在上的人共处一室呢?

    他不禁扣心自问。

    “太子殿下仁厚而爱人,聪慧而不失心气,真乃当今天下做那圣人不二之选。”

    李隆基刚喝如口中的茶叶险些喷了下来。

    他没想到裴垣会说这句话。

    “裴兄,你不是支持我那位姑姑吗?”

    “我支持的是明君,是可以真真实实造福百姓的圣人。”

    “你与你姑姑谁更贤明,我更支持谁,我觉得你要比她更贤明。”

    裴垣坦然说道。

    当然他也想过李隆基会怀疑他。

    当然不怀疑那才是不好的事。

    “好!”

    “我定当像我祖太宗文皇帝一般,接纳天下贤才。”

    “那不知你可否答应我十个条件。”

    李隆基开怀大笑。

    “请说。”

    “那可否实行仁政,废除严刑峻法。”

    “可。”

    “息兵休战,不求边功。”

    “可。”

    “法行自近,公平执法。”

    “宦官不得干政。”

    “拒绝租赋外的贡献。”

    “皇亲国戚不得担任台省官。”

    “礼待朝臣。”

    “虚怀纳谏。”

    “不再增建道观、佛寺。”

    “以两汉外戚专权为鉴戒。”

    “通通都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