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三国:我成了剑门关 » 第五十二章 巴郡洗牌,宫中新规(二合一)

第五十二章 巴郡洗牌,宫中新规(二合一)

    “子均,德信,来,过来坐,饮茶,尝尝看咱们新炒出来的茶,比之前有没有稍稍的更好一点?”

    “谢丞相”X2

    此时的马忠和王平两人都还是年轻小将,并非是日后的蜀汉柱石,突然受到诸葛亮的直接召见,甚至还给他们泡茶,都有些受宠若惊,表现得也难免有些拘谨。

    “如何?茶好么?”

    马忠:“茶香似比之前更进一步,芬芳且沁人心脾,饮之入腹,真真暖流让人身心舒畅,清雅之气自得,甚至头脑似乎也跟着清明了许多,当真是好茶,茶叶好,炒得更妙。”

    王平:“嗯……俺也这样觉得。”

    诸葛亮也没开门见山,而是笑着就与二人唠起了家常道:“最近一段时日,与家中可有联系?家中一切可还安好?子均,族中茶叶种的可还顺利?”

    王平道:“托丞相的福,还特意命人教授咱们蛮人梯田之法,如今已经尝试着开始种上了,咱也是日前收到了舅父的信件,说是族中种植的新茶树,大半都已经发芽,应该不会有什么问题。”

    诸葛亮闻之也是大喜,说话间语调都变得上扬起来道:“大半都已经发芽了?第一年居然就如此顺畅么?好啊!这太好了啊!”

    王平是板楯蛮出身,其外祖、舅父在巴郡一代的蛮人中很有威望,这才轮得到他在诸葛亮的身边做个小将,说白了也有着几分人质的意思。

    原本,朝廷和这些蛮族的关系应该是互相利用,又互相提防,甚至是不得不压榨蛮族的。

    但小小的一味茶叶,却是彻底的改变了双方的零和关系。

    说白了,至少目前,一半以上的茶叶还是需要这些山里的蛮族、夷人来供应的。

    诸葛亮采用的也是有钱大家赚的怀柔手段,既是由朝廷出面,亲自定了个较高的收购价去收各族手中的生茶,再全都送去成都集中炒制。

    由于目前为止茶叶对世人来说还几乎是个纯新的东西,刚开始尝试人工的种植,所以各地的汉人豪强也很难做到压价。

    就这么点东西,爱买不买,你不买有的是人买,目前还没形成规模化,但也正因如此,生茶的收购价也得以了保证,让各个蛮族都能因此而赚到很多钱。

    如此,巴郡诸蛮夷与朝廷的关系,自然要比原史上好不少,一些原本跟朝廷关系就算不错的蛮夷,都变得更忠于朝廷了。

    “德信呢?你们家中如何?”

    马忠也笑着道:“托丞相宏福,家中今年以梯田之法也开辟了不少的荒田,茶树更是也已经种下了一批,同时,得益于茶叶,家中今年与荡渠一带诸蛮做得相关生意明显比往年扩大了很多,确实是赚了不少钱的。”

    他倒是直白,并不避讳家中因此发财,本来就是豪族,这下变得更豪了。

    而诸葛亮,果然没有丝毫忧虑,反而对此大加赞叹,认为如马氏、狐氏这样的豪强宗族,就应该与周遭蛮夷多多的进行贸易往来,成为朝廷与蛮夷之间的桥梁。

    都是自己人,诸葛亮在大喜之余,也开始给他们二人透底道:“好叫你二人知晓,茶叶之道,关乎我大汉的国计民生,战略根本,乃是重中之重。”

    “有关茶里和茶官的设置,朝廷非常的重视,茶里,将直接设置在宫中,各地茶官,也将全由陛下亲自任免。”

    两人闻言愈发的欢喜不已,如果是其他的权臣这样说,搞不好大家第一反应是要纠结站队的问题。

    毕竟这么大的权力完全不明白为啥就不明不白的不在相府而给了宫里。

    但是在蜀汉则完全没有这方面的顾虑,作为蜀汉根基的锦里,诸葛亮也是直接设置在成都的,丞相虽然是个权臣,但与宫中的关系大家都看得明白的。

    这是要大用啊。

    他们两族由于分别在蛮汉之中的特别位置,以后那是只会因此而获得更多机遇的。

    甚至俩人都已经开始想着,要派家中的哪位子弟去宫中做事了。

    嗯……宫中也并不只有太监么。

    “言归正传,德信,如今巴郡各地,大小叛乱不在少数,有些匪盗,生夷,更是早已有之,巴郡百姓,多受其扰,德山举荐你来挂帅巴西,镇压山匪,子均,你做其副将。”

    二人闻言自然是大喜之下慨然应喏,征山匪不是什么大功绩,也出动不了多大规模的军队,但不管怎么说,这也是一份资历,而且很容易因此而握到实质的兵权。

    却听诸葛亮继续说道:“除你们两個人外,我会再给你们这一路增派一位监军,我的学生,马谡。”

    “此次剿匪,虽是剿抚并用,但我的意思是,对其中罪大恶极之辈,尤其是有些匪类背后根本就是各种豪强的,一律不许安抚,除恶务尽,剿灭必须要做到干净,绝不允许有其换一身皮,就反而成了官兵的情况。”

    “比如,这临江甘氏,他们家出了一个甘宁,如此天下闻名的人物,咱们大汉本地的乡贤,是看不见么?为何这临江甘氏还能依旧坐稳这临江豪族?就没有人去吞并他们么?”

    “总之,招抚盗匪,一定要慎重,有些盗贼非但不能招抚,反而要赶尽杀绝才好,若是查出这背后牵扯到了各地的豪强、大姓,德信,我允你带领阆中乡贤,为国分忧,将其灭门之。”

    “灭门之后,所得土地、租客,便依此战军功大小来进行分配,朝廷,不做干预。”

    说完,便见马忠已是目瞪口呆,即使是没文化的王平,也本能的从这句话中听到了血流漂橹。

    这巴郡上下,到底谁是豪强,谁是乡贤?豪强和乡贤的区别和分界是什么?

    说白了,这不就是鼓励巴郡豪强互相兼并么。

    鼓励那些忠于朝廷,去兼并不忠于朝廷的。

    可谁能确保如马氏这般豪强真的会永远忠于朝廷呢?不怕养出个庞然大物来么?

    却又听诸葛亮道:“然而另一方面,剿的时候,也切记不可太过残忍,要少造杀孽。”

    “尔等出兵以前,要派人张贴告示,各地山匪之中,如有愿意归顺朝廷,解甲归田者,可以主动投效,朝廷可酌情减轻其处置,本相在汉中为其置田办产,根据各自罪行轻重,允其为我大汉开荒修路,以赎其罪。”

    “若是……有官逼民反者,亦可状告于幼常,本相此次,会安排给他足够的人手,为的,就是为民伸冤,若是却有苦衷,又不曾做过伤天害理之事的匪类,本相必要为其做主。”

    “若是有劫富济贫之义匪,也要请德信在出兵讨伐之前,要先行分辨,其罪,不致死,若是愿意,本相可在汉中为其每人分田百亩,让他们自行耕种,愿意当兵的就做军户,不愿意的就做民户,本相保证,将会一视同仁。”

    说罢,又看向王平道:“我知巴郡群蛮之中,有些与我汉人百姓也是积怨已久,有些是糊涂账,而有些,则确实是被汉人豪强欺压太过,这才奋而反抗。”

    “子均,马谡会派人帮你,将其一一分辨,若确实是事出有因才造反的,只要他们还愿意相信我们,则朝廷可以赦其无罪,还会为他们伸冤,做主。”

    “还有些,可能所谓的夷人,其实祖上几代都是汉人,因不耐朝廷,或是豪强盘剥逼迫,因而躲入深山,做了真正的野人,久而久之其后代沦为蛮夷的,这些人只要愿意,朝廷可以恢复其汉人身份,允其去汉中进行屯田和垦荒。”

    “当然,有些蛮夷可能确实是自持野蛮,目无法纪,不服王化,如朐忍大姓扶、先、徐等诸姓,以及涪陵大姓徐、蔺、谢、范(都是夷族汉姓),名为蛮夷,实为豪强,欺压当地百姓,不服朝廷管束,都是如此。”

    “似这等不服王化之蛮夷,当为尔等板楯蛮,亦或是白马氐等良善忠蛮,取而代之,允尔等斩其贼首,并其部众,夺其钱财,但要释放他们的奴隶。”

    “最后,不管是汉人匪盗,还是造反蛮夷,尔等都要尽量做到只诛匪首,余者,根据其身份地位高低,适当量刑,使其死罪得免,活罪难逃便是。”

    “严老将军那头,跟你们会是一样的,那边的情况你们也知道,可能会更复杂一些,我打算派伯苗去辅佐与他。”

    “总之,此次剿匪,与往日都大有不同,剿抚虽可并用,但不可存乎一心,无关军事,只关法度,不止是为剿匪,更是为了巴郡地区的乾坤正气,该剿的一定要剿,但该抚的也一定要抚。”

    “你们明白了么?”

    马忠:“…………”

    王平:“…………”

    明是肯定明白了,就是这信息量太大,一时让两人的大脑有点过载了。

    这分明,是要在巴郡大动干戈啊。

    为民伸冤之事常有,但这为贼伸冤,却是听都没听过的,这不是节外生枝么?

    就算是官逼民反,可反了就是反了,难道不去处置已经造反的民,反而去处置官么?

    有些小吏不当人,可能只是一小小的两百石主计,但是这种小吏,恰恰几乎一定是出自本地的豪强大族。

    王平那头也是懵的,毕竟自汉代以来,汉人和蛮夷之间的冲突多了去了,如现在的东吴一般,不管三七二十一将进山的山越统统打入奴籍,分给将领们做部曲,这才是比较常见的做法。

    汉人不讲理的时候多了去了,他们这些蛮夷之人,难道是故意放着河谷平原等良地并不要,自愿跑到山沟里生存的么?

    起码在这个年代,汉人豪强和朝廷欺辱蛮族之事屡见不鲜,甚至是天经地义,但一旦蛮夷不耐压迫奋起反抗,马上就会定义为造反,尽屠之。

    一般来说,对北方地区的羌、匈奴、鲜卑等族如果造反,以前的东汉朝廷可能还会查一查,真要是有人过分欺负得狠了,可能还稍微象征性的治一下罪。

    益州的这些蛮夷?那真是问都懒得问,反正伱造反就一定是你不好,高低我得杀你全族以示惩戒。

    王平还真是头一次看到这汉人朝廷给他们这些蛮夷伸冤,身高八尺的赳赳武夫,俩眼睛一眨,居然都哭了。

    他读书还少,不能深明大义,就是觉得,这丞相对他们蛮夷,简直太好太好了。

    马忠见状也是惊呆良久,而后长叹一声拜谢了诸葛亮。

    此举,朝廷分明是不打算派兵,至少是派来太多的兵,分明还是让他们巴郡人自相残杀。

    豪强打豪强,蛮夷打蛮夷。

    居然还要斩尽杀绝。

    可以想象,接下来的一段时间,整个巴郡,不管是蛮夷首领还是豪强大姓,恐怕要么是上餐桌,要么是上菜单了。

    倒是黔首贫民,以及那些佃农租客之流,应该也能因此而直接得到一些好处。

    但是总的来说,他们马家,以及板楯蛮,应该是已经能稳稳的在餐桌上坐下了。

    只是如此以来,成效如何且不去说,至少,数年之内,巴郡全郡,恐怕是难有太平了。

    ‘自从尊神显灵以来,丞相的性子似是变了许多,在以前,他是万万不会这般做事的,看来,传闻果然不假,这剑阁山神,是真的有灵,且已让我大汉更改国策,短期之内,应是不会北伐了。’

    ………………

    另一边,刘禅却是也难得的开始了办公。

    他现在对茶叶炒制、储存,都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开始着手安排在宫中开茶里的事了。

    只是将茶里的相应规划都规划好了之后,他心中还是觉得不太舒服。

    却是没有找诸葛亮,而是找到了糜竺道:“舅舅,这是我对茶里的一些规划,还请舅舅斧正。”

    糜竺正忙活着养殖场的事呢,简单看了一下之后却是也不禁叹为观止,表示此策甚妙,陛下被尊神调教之后果然是刮目相看,仅从策划来说,连他都要自愧不如。

    见刘禅面色有异,糜竺好奇地问道:“陛下可是还有什么妙法,有所顾虑?”

    刘禅想了想道:“舅舅,我只是以为,这茶里既然要开在宫中,这宫中的规矩,是不是也该改变?”

    糜竺:“你想怎么变?”

    “我想……别的我也不懂,只是我觉得,是不是这宫中,没有必要再使用阉人了呢?总不能人家给咱炒茶之前,还要先挨上一刀吧。”

    糜竺闻言一愣,随即问道:“如此这般,若是宫中有侍者与宫女私通,又该如何?”

    “那就让他们通啊!宫里就我一个男人,我又用得了多少女人?如今我用的侍者少,日后茶里一开,这宫中上下至少也要几万人,这么多人,不结婚,不生孩子,这合适么?”

    “这……陛下,我大汉自有少府之制。”

    “少府的制度不行。”

    “啊?”

    “大汉旧制,无论男女,既入少府,皆为天子私奴,除非天子开恩,否则终生都是贱籍,子孙后代,尽皆如此,结果呢?盐铁不再能够专营之后,其规模是不是越来越小,打着皇家的招牌做工坊,却连基本的盈利都做不到?”

    “那陛下您的意思是……”

    “茶里用人,地点虽在宫中,但无论男女,皆属良籍,作匠户用,工作做六休一,休息日允许归家,允许他们互相结婚,生子,甚至结婚生子之时宫中还要给他们放假,发红包,总之,朕的茶里,想用良人,不用贱人,舅舅以为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