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汉之帝国中兴 » 第二十三章 必须得改剧本!

第二十三章 必须得改剧本!

    四世三公家族的庶长子袁绍会不会是个蠢货?

    答案是否定的。

    能跟曹丞相混迹一块儿,能位居十八路讨董诸侯的盟主,却在何进想要杀宦官的时候反复提及“斩关入内”、“勒兵来京”。

    他是真不知道纠集外兵入京的严重性?

    还是说另有其他什么目的?

    这些话是他袁绍自己真心想说,还是袁家长辈另有交待?

    毕竟不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刘宏也不能妄加判断。

    唯一可以肯定的一点,就是彼时的汉室,已经处于威严丧尽的阶段,已经没有人再把“勒兵进京”、“斩关入内”这种事儿看得有多严重。

    而直接或者间接导致这一后果的历史事件,却已经快要上演。

    在原本的历史上,这场历史大戏的演员有很多,包括刘宏、窦太后、窦武、陈蕃、王甫、侯览等等,全部都是这场大戏的演员。

    其中,刘宏扮演的是角色提线木偶和人形印玺。

    窦太后和其父窦武扮演的是两个倒霉蛋。

    王甫和侯览等人扮演的是奸佞阉竖。

    陈蕃扮演的是以身殉道的志士。

    如果根据谁得利最大,谁就嫌疑最大的推理原则来看,当时得利最大的似乎是刘宏——窦武谋诛阉竖,失败身亡,陈蕃殉道、窦太后交出印玺,迁居南宫云台,王甫等太监虽然保住了性命和权势,但是刘宏却趁机直接亲政,似乎得到的好处最大?

    但是,事实的真相并非如此。

    当时窦武与陈蕃谋诛宦官事泄,曹节等伪造窦太后的命令,杀了窦武等人,而当时已经七十多岁的陈蕃,却率领属官和学生八十余人,一起拔刀冲进承明门。

    自此之后,大汉天子的威严就算彻底完犊子了,再也没人在乎皇帝一怒。

    想到这里,刘宏也不禁微微摇头。

    必须得上雒,改剧本。

    要是按照原来的剧本继续演下去,搞不好自己也只能玩什么“狗官”的戏码。

    暗自琢磨一番,刘宏干脆让人把刘冲找来,直接开门见山的说道:“高邑灾情已了,寡人也该继续上雒,那五十名良家子,你要多多费心才是。”

    刘冲直接拜道:“唯!”

    ……

    雒阳皇宫。

    嘉德殿。

    窦太后还是坐于珠帘之后,窦武和胡广、陈蕃等人还是位居百官之前。

    今天这场朝会的议题有两个,一个是该怎么迎接刘宏,另一个是由谁来教导刘宏读书。

    自从高邑的灾情过去之后,刘宏上雒的速度明显快了起来,估计要不了多久就会到达雒阳。

    而在刘宏到达雒阳之时,也就意味着百官要出城郊迎,接下来还要登基大典、祭祀宗庙、印玺交接等等一系列的流程。

    在这些流程当中,只有印玺交接属于表面流程,即在刘宏登基当天,太后窦妙要将玉玺交给刘宏,在形式上完成权力的更迭,等到登基大典过后,玉玺还是要交回到太后窦妙手中保管,直到刘宏亲政之后,玉玺才会真正交到刘宏手里,由符宝郎保管。

    而相对于比较简单的印玺交接流程,剩下的百官郊迎、登基大典、祭祀宗庙等流程就比较麻烦了。

    比如说百官郊迎,这事儿的具体流程是由大鸿胪主持,大将军和丞相率百官郊迎,问题是这会儿既没有大将军也没有丞相,就连大司马都没有,总不能临时先册封几个吧?

    还有祭祀宗庙这个事儿也差不多。

    按照大汉朝的规矩,刘宏既然承继刘志的皇位,那就得去给刘志哭灵。

    这一点很好办,因为刘宏的亲爹解渎亭侯刘苌已经噶了,而且只要哭哭灵就能得到皇位,这事儿应该没问题。

    有问题的是宗庙。

    虽说刘宏和刘志都同属汉章帝刘炟之后,但是刘宏他爹是刘苌,刘苌他爹是刘淑,刘淑他爹是刘开,而刘志他爹是刘翼,刘翼他爹是刘开,中间在刘淑、刘翼兄弟俩这里分岔了。

    真要是论起来,刘宏他爹刘苌和刘志属于堂兄弟,刘宏是刘志的堂侄。

    那么问题来了:刘宏当了皇帝之后,宗庙该奉他亲爷爷刘淑还是奉他堂爷爷刘翼?

    同样有问题的还有窦太后——刘宏给刘志哭灵,就相当于认刘志当爹,也相当于要把窦太后当做嫡母,而刘宏的亲娘董氏却还好好的活着。

    按照窦太后原本的想法,自己肯定是要尊为皇太后的,所以刘宏的亲娘董氏顶多也就是册封个贵人,就连刘宏他亲爹刘苌也只能追认为皇而不能追认为皇帝。

    但是随着刘宏在高邑救灾的事情传到京城,窦太后一时又有些拿不定主意。

    万一,万一刘宏想要追认他爹为皇帝,想要尊他亲娘为太后呢?

    由着自己的想法来,强压住刘宏,迫使刘宏只能封他亲娘为贵人,这么做当然可以,但是这种做法无异于给窦家招灾。

    要是顺着刘宏的想法来,这大汉朝可就有了两宫太后。

    当然,两宫太后倒也不是不行,问题是董氏那边,董氏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至于说换掉刘宏,另择一个少年宗亲来承继大统,窦太后却是连想都没想过——大汉朝兴旺了,自己再怎么样也是大汉朝的太后,可要是大汉朝乱起来了,自己还能是太后?

    说不定窦家都得彻底完犊子!

    珠帘后面,窦太后强压下心里那些乱七八糟的想法,沉默了好一会儿才开口说道:“众卿,可都商议好了?”

    窦武直接站了出来,向着窦太后拜道:“启奏圣淑,臣以为天子上雒之日,当以大鸿胪和胡司徒为首,百官前往东郭门外三十外郊迎。”

    窦太后嗯了一声,将目光投向胡广:“胡司徒以为如何?”

    胡广也跟着站了出来,向着窦太后拜道:“启奏圣淑,臣以为,槐里侯亦当同去。”

    窦太后嗯了一声:“那便这么定下了,待天子上雒,大鸿胪和槐里侯、胡司徒,率百官往东郭门外三十里郊迎。”

    把郊迎的事情定下之后,窦太后又扫视了群臣一眼,沉声说道:“天子尚幼,众卿以为,该由何人来教导天子读书?”

    随着窦太后的话音落下,朝堂上的一众大臣们顿时来了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