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父辈那些事 » 第三十四章 四月慌

第三十四章 四月慌

    我父亲那个年代,除了大家在集体的田地里一起劳动,每户人家还是自己的田地的。

    这田地称为自留地,所谓自留地就是这地是你家的了,除了不能买卖建房子之外,你可以种植任何的农作物。

    这自留地面积不大,大多数人选择种番薯,番薯可是高产的农作物,不仅番薯能做主粮,番薯叶还可以当青菜吃。

    至于水稻的主产还是得靠集体的田地。

    我父亲说,以前的那种生产队的生活是很令人怀念的,大家在田间一起劳动,一起热闹。

    没有什么贫富差距,大家都一样,不论是贫下中农还是富农地主,大家的生活都差不多。

    我家在那个时候穷,主要是人口太多,我父亲9兄妹啊。

    别人家很多家庭都是四五个小孩,少了一半。

    人口少一半,粮食就节省一半。

    那个年代谁家人口多,谁家就过得比较穷。

    那个时期,粮食的亩产量是没有今天高的,所以粮食比较紧缺。

    而且按照我父亲的说法是生产队大家做事都在“磨洋工”。

    我父亲说,生产队的活是永远做不完的,大家都心照不宣,出工不出力,到田地里慢工慢活,尽聊天。

    特别是农忙之后。

    明明齐心协力一天就能做完的农事,大家硬是能磨上一个星期。

    要不是队长死催,恐怕一个星期都磨不完。

    大家的积极性不高。

    因为大家都想着这集体的田地是公家的,所以能偷懒便偷懒,反正是出了勤,工分又跑不掉。

    就是说累死累活是10工分,偷懒闲聊也是10工分。

    当大家都这样的时候,队长也管不了。

    我问父亲,生产队有没有假期。

    我父亲说,当然有假期,逢年过节都会放假,平时的话天气不好,也会放假。

    我父亲说,那时候,社员最盼望的就是下雨天,因为下雨就不用去干活,可以在家休息。

    然后队长最盼望的就是去开会。

    因为队长去开会,他也不用干活了。

    所以,我们小镇那个时候就有了“社员盼落水,队长盼开会”的谚语。

    我父亲小时候,家里是很穷的。

    我父亲说,那个时候,都是稀粥,菜是咸菜萝卜干,就这样吃。

    不止我们家这样,其他成分好的家庭也一样,大家都一样,都是常年喝粥,比较富裕的家庭,顶多是他们家的粥,要更浓稠一些罢。

    而且那个年代的锅,在农村,家家户户的锅都是有锁的,当一锅粥煮好了,要用锁头把锅锁好,以免粥被家里人偷吃,如果偷吃了,那么到了饭点,大家就不够吃了。

    我们小镇自古就有“四月荒”的说法。

    我问父亲什么是四月荒。

    我父亲道:“四月荒,日子长,四月没粮生产,要度过四月,比较困难,每到四月的时候,小镇就会安排发放一些粮食救济一下大家,这粮食分得也不多,一两斤。

    有一次四月荒,我此时刚刚十岁,家里眼看连稀粥都难下了,但一家大小十几口人要吃啊。

    你爷爷就让我去他朋友家借两斤米来下锅。

    你爷爷的朋友,我当然也熟悉,知道住址,于是就跑到他家叫声阿叔阿伯,说我阿爸让我来借两斤米,你爷爷的朋友也仗义,知道我们家人口多,所以也不止借了两斤米。

    除了这些朋友,围龙屋里也有几个关系很好的族亲,从他们那里也借来一些粮食。

    得是这些借来的米,我们家在四月荒不至于有多挨饿。”

    父亲如是说道。

    我问道:“我们家当年评为地主,难道真的有很多田地吗?”

    我父亲道:“我们这个小地方,不比其他大地方,在这边也许比较富裕,但是跟其他大地方比,还是没得比的,现在电视上的演的那些地主动不动就是家财万贯,一妻多妾,住大房子,整天不用干活,饭来张口,那是电视剧。

    你太公太婆那时候,平日里,是一样要下地干活的,家里也只是常有饭吃,不用吃粥。

    你太公在集市铺子做生意,你太婆打理钱财,勤勤俭俭,有钱就买地,手里的田地是比普通人家要多一些,除此之外,在街上也买了几处宅子,但你太公四个儿子,四个儿子成家的时候要房住要田耕,分做四份,也就成了平常人。

    划分为地主,主要是我们这山区地方,在以前的时候,大部分人都穷,只要你比普通人生活好一点点,就评为富农,再好点就评为地主,实际上地主富农家里也是没多少余粮,我们家还好,毕竟是有田地有房产,被评为地主是没话可讲,但有些家庭就很吃亏了,有些家庭做农民做了一辈子,一辈子衣服穿的破破烂烂,一辈子没舍得买肉吃,想积攒一些钱留给下一代,但没想到评成分的时候,就因这一辈子积攒的钱,就被评上了地主,你说这怎么讲,但有一点很公平的是,不管是地主还是贫农,那时候大家都一样,都有田耕,都有房子住,吃的用的都是一样的,穷一起穷,富一起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