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父辈那些事 » 第二十二章 关于杆秤

第二十二章 关于杆秤

    这里说下杆秤。

    杆秤也叫木杆称,主体是选用质地坚硬的木做的,比如楠木,黄花梨,红木,铁力木,传统的杆秤大部分用的是楠木。

    杆秤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称重工具,最少在春秋时期就有了,刚开始的杆秤是根据北斗七星和南斗六星在杆秤上刻制13颗星花,定为13两一斤,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添加“福禄寿”三星,改成16两一斤,寓意是告诉用秤的人不要短斤少两,不然会折损福禄寿。

    秤的砣叫“权”,秤的杆叫“衡”,加起来就是“权衡”,权衡就是掂量轻重的意思。

    杆秤的主要构造是秤头,秤杆,秤砣。

    秤头有的会装上秤盘,有的不装秤盘,只装个秤钩。

    杆称有大中小之分,杆秤越大称重能力就越大。

    小杆称负责称重几斤几两,中杆称负责称重几斤十几斤,大杆称负责称重几十斤,上百斤。

    杆称从古使用至今,直到90年代,随着磅秤,电子秤的兴起,传统的木杆秤才逐渐退出。

    不过有一种特殊的小杆秤一直使用至今,到今天也仍然常见,那就是戥子(戥音同等)。

    戥子最早发明于宋代,是我国最精密的传统称重仪器,主要用于金银,药材等贵重物品的称重。

    以前寻常百姓家的木杆称都是斤称,按两起步,称个几斤几两没问题,但如果遇到贵重物品,就难于准确,贵重物品,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所以就有了戥子,戥子有两种称重模式,一种是一两称,最大称重是一两,然后精确到几钱几分,另一种是钱称,钱称能精确到几分几厘,需要注意的是,钱称的最大称重通常是一钱半,所以也叫一钱半称。

    戥子的这两种称重模式可以各自做成一把戥子,但通常是合二为一,根据一纽,二纽翻转使用。

    戥子是贵重物品,用料极其讲究,价格昂贵,普通百姓家也是难得见到的。

    制造戥子全靠工匠精湛的工艺,按照传统方法严格制作,戥子的一厘约等于今天的37.5毫克。

    在科技发达的今天,很多民间的中药店铺仍使用戥子,以示传统。

    但现在的药房戥子的制式并没有统一标准,有小部分民间药铺用的是清末民国留下来的老戥子,这些戥子按钱制,但绝大部分中药铺用的是现代制造的戥子,这戥子按克制,最小称重为0.5克。

    另外说下斤的重量。

    现代,一斤500克,一斤十两,一两50克,一钱5克。

    古时,唐朝到清朝的斤两制都是一样的,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清政府最终确认一斤换算成西方的克是596.816克。

    后世四舍五入按600克算。

    所以古时的一斤是600克,一斤十六两,一两就是37.5克,一钱就是3.75克。

    目前。

    根据我的了解,民间中药铺抓药,大多按照一钱3克,或者一钱3.75克来抓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