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父辈那些事 » 第八章 三代单传

第八章 三代单传

    小时候看电视的时候,电视剧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台词:我家三代单传。

    这句台词就好像是各大电视剧约好的一样,不管是富裕家庭还是贫穷家庭,每当里面的人物角色介绍家世的时候,动不动就搬出来这一句台词,尤其是古装剧。

    由于听多了,于是我从小就对这句烂透的台词麻木了,甚至当角色还没开口,将要开口的时候,我就知道他下一句是要说出这句台词了。

    由于对电视剧的这种扯淡行为表示很无语,所以我从小对“三代单传”这句词语原本的概念就忽视了。

    直到近几年,每当清明拜山的时候,我才逐渐意识到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

    就是。

    同样是祭祖。

    大家都是亲房子叔,进山拜各自的老太公的时候,人家常常都是二三十人的队伍,挑罗挑担,前呼后拥,热热闹闹。

    而反观我们这边,通常都是几个人的队伍,十人未满,挑罗挑担用不上,手提一个袋子搞定,跟别的队伍一比较,这拜山的阵势相差好大。

    都是同样的时代背景,都是一样的出门在外工作,都是节假日有的回家有的不回家。

    都同处一个时代。

    但拜山的队伍人数差别好大。

    记得又是一年祭祖,在2020年的清明,我们拜老老老太公,我们这边的队伍依旧还是那几个人。

    但一路上遇到的都是十几二十人的队伍,甚至有一支三十几人的队伍,浩浩荡荡跟我们在半山上相遇而过。

    我忍不住赞道:“哇,他们的人真多。”

    我父亲感慨道:“没办法比的,我们家祖上三代单传,所以不管是拜哪个太公,老太公还是老老太公,其实都还是我们这些人。”

    于是到这时,我才明白我们这一脉的人丁为什么不多。

    原来是三代单传。

    三代单传?

    多么熟悉的词语。

    这不就是在电视剧里经常听到的台词吗?

    没想到,这真实的发生在我们家身上?

    于是从此我对三代单传这个词就有了深刻的意识。

    加上现在有了族谱,一番查阅。

    我们家祖上果然是经历三代单传。

    16世,17世,18世,这三世都是单兄弟。

    在古代,小孩的养活率是比现在要低很多的,所以三代单传绝对是一件非常高危的事,稍有差池,就后继无人了,并不是像从口中说出来那么轻巧。

    从族谱上看,我们老刘家在明清两朝,大多数都是平凡普通的家庭,偶尔有一两代的人日子过得颇有富余,儿多,妾多。

    在古代是一妻多妾是合法的,富人家纳妾多生儿子繁育后代是社会常态,如果一个家能连续三代都单传的话,那么可以断定这是一个没落的穷苦人家。

    只有穷苦人家,人丁才兴旺不起来。

    比如我家。

    我13世太公是我们老刘家后人们一致认为是最后一代生活比较富裕的人,是个小财主,生财有道,生活颇为富足,家中有妻有妾,一共生养了五个儿子,并在乾隆年间始建自家围龙屋,坝尾村就是这么来的,13世太公注重子女的教育,把先生请进家里教书授业。

    古代教育有两种,一是进学堂,二是请先生进家里。

    学堂是书生自己开设的学校,就是私塾,我们这边不称呼私塾,称呼学堂,普遍来说,学堂就只有书生一个老师,学堂对外招生,学员比较多,学费比较便宜,生活条件过得去的人家就会把自己儿子送进学堂接受教育。

    另一种请先生进家里教书授业,这是要昂贵一些的,能把先生请进家里来的都是大户,同时也是地位的象征,但这不一定是在炫耀地位,因为古代的女子是不能进学堂的,女子要读书,就只能请先生进家里,所以那些大户人家请先生来家里授业,主要还是让自己女儿也跟着一起读书。

    我14世太公有个强悍的爹,生活自然差不了,14世太公生了四个儿子,虽然没有他爹那么强悍把先生请进家门,但14世太公好歹把他四个儿子都送进了学堂,但四个儿子中有一个儿子不爱学习,按照先生的话就是不可教。

    我15世太公就是那个不爱学习,不可教的学生,虽娶妻生子,但贪玩成性,据说15世太公崇尚世外桃源,喜欢荒野求生,有一次他自己跑进深山体验了一把一个多月的与世隔离的生活,我15世太公生了一个儿子,但没能把儿子送进学堂。

    到了我16世太公这里,我家的家境在此时已经回归到了普通水平,我16世太公是单兄弟,家里就他一个儿子,守着家里的几亩田地,马马虎虎维持生计,但他不甘于现状,人颇具聪慧,人虽没上过学,但认得几个大字,喜欢钻研买卖,据说算盘打的很精,合着眼噼里啪啦也不会算错一个数,欲重振祖业,不料遇事不顺,几经买卖,几经亏损,导致日子进一步艰难,但我16世太公仍抱着一腔热血,最终在同治年间又欠了一些债,于是变卖家里的田地,从此一蹶不振,在周遭人面前也抬不起头,不久郁郁而终。

    所以。

    到了我17世太公这里,我家就家徒四壁,仅剩几分田地。

    话说我17世太公仅靠自家这几分田地是完全没办法生存的,我17世太公就尽可能的去租一些地来耕种。

    租地耕种,除去田税,都是五五分账,不要以为五五分账你会觉得剥削的很惨,你首先要知道,在我们这个小地方,田地稀缺,大多数的家庭都没田地可出租,你就是拿个招牌写个求剥削都没人理你。

    只有一些田地确实比较多,耕种不过来的人家才会考虑出租一部分。

    我们这地方偏僻,七分山二分地一分水,很难出地主。

    有些乡绅的田地确实会比较多一些,但他们的田地绝大部分也是优先租给他们的族亲。

    所以租地其实租不了多少,一个小地方,田地就那么多,抢着租地的人也多,有些人家即使自家还在吃着去年的余粮,也照样积极租地耕种,谁也不会嫌粮食多。

    根据我家口口相传的原话是我家17世太公租到了人家两块地来维持生活。

    所以我17世太公租不了多少地,估计自最多就租来了两亩,那时候的产量没有现在高,一亩地可能就产三几百斤的水稻,五五分账后,刚好够养活。

    如果想要有其他收入,补充家用,就要想其他办法。

    除了租地耕种之外,剩余的时间,我17世太公就很勤快的到处帮人做农活,帮人挖池塘,建房子,搬运什么的,小镇的人都知道我17世太公人老实本分,只求一口饭,绝不会贪图其他物件,而且干活也是真卖力,以致后来家里要办什么事,都事先跟我17世太公打招呼约好哪天哪天来帮忙,我太公这个老好人的口碑也逐渐打开了,成了小镇的短工专业户,原名锦光,人称老实光。

    但即使是这样勤快,我17世太公,一年下来,家里也没有多少剩余,主要是家里没有自己的田地,存不住粮,除了自己用需,其他一穷二白。

    像我17世太公家里这样的条件,在那时是娶不到老婆的,女子是不会嫁给家里没有固定田产的。

    即使水田不多,但起码得也要在山脚下有一片旱地种个番薯填填肚子,不然嫁过去挨饿。

    宁愿给富人做小妾,也不会给穷人做正妻。

    而我17世太公这,除了围龙屋的一间黄泥瓦房,一间柴房,其他就什么都没了,别说黄花闺女,寡妇都不愿意进门。

    加上我17世太公大字不识一个,人老实巴交,不会说漂亮话,不会讨女子欢心。

    所以想娶老婆,无疑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

    于是我17世太公就一直打着光棍,看着身边的同龄人,老早的娶妻生儿,而且有的儿子长大又娶妻生儿了。

    我17世太公羡慕不已。

    想想他这辈子不知道帮人做了多少婚宴,多少满月席,看着一对对新人入洞房,看着一个个新生儿项上戴上长命锁,看着身边的同龄人有的都已经做上爷爷了,自己也快50岁了,道光二十二年出生,经历咸丰,同治,到现在的光绪,皇帝都换了4个,自己也是黄泥淹到腰的人了,还是孑然一身。

    人到半百,娶妻更是无望,常年以来,不论是平时还是节日,家里始终是冷冷清清,这滋味着实是不好受。

    正当身边所有人都认为我17世太公这辈子是要孤独终老的时候。

    正当我17世太公自己都认为他这辈子注定是要孤独终老的时候。

    命运却悄悄发生了一个转变。

    这个转变,令镇上所有的人都始料未及,宛如从天而降的奇事。

    这件奇事就是我年过半百的17世太公突然就有了一个漂亮的老婆。

    事情是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