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赛博战国 » 第五十三章 针锋相对

第五十三章 针锋相对

    秦法的恐怖,秦军的残暴,已经深入天下百姓之心。

    历次战役已经充分证明,秦国征服的领土顺从度增长极其缓慢,必须要有大量关中人口迁徙过去才能稳定。

    当地原住民都会四散奔逃,残存人口都是老弱病残。

    一旦将俘虏安置回秦国之内,几乎就可以确定是不安定因素,都是潜在的叛军逆贼。

    因此武安君白起才有了大肆屠戮的习惯。

    民众跑路,降军造反,不如尽杀之。

    既能大举杀伤敌国的有生力量,还能创造足够多的军功战绩。

    最终陷入了恶性循环。

    六国人越反抗,武安君就越善良,然后更反抗,更善良...

    到了长平之战时期,秦国的“威名”达到最高峰。

    根据粗略的统计,野王、长平、上党三座城市的人口,相比战前下降了百分之八十六。

    可谓十室九空。

    当地原住民,多数逃往赵国内地或是魏国境内,就算去当韩国人,都不想服从秦国的统治。

    秦军秦法所到之处,民众皆成幻影。

    武力不能解决一切问题,终究不可能将六国人口全都屠戮干净。

    秦王嬴稷的年纪大了,有充沛精力的时间不断缩减。

    他想趁着最后的窗口期,引领秦国走向新的时代,必须要进行一次对外战略的大转变。

    太子安国君,似乎守成之主,难堪大用。

    嬴稷可不相信自己的儿子能做好这件事,还是寡人来释放最后的波纹吧。

    改善国家形象,缓和外部矛盾,降低六国民众的抵触心理,颂扬秦军秦法的正面意义...

    这些都是扫清六国统一天下的重要基石。

    长平之战的四十万俘虏,上党太原与野王三地的民众,正是用来实现战略转型的试点。

    既然秦国有充足的资源来养活,自然就不必大肆杀戮了。

    一贯执行的连横战略也在生效,秦国不断加强和燕国的关系,怂恿他们去跟赵国争斗。

    经历了一场惨败,赵军既要忙于恢复,还得防备北方燕军可能的攻势,完全没有反击秦国的能力。

    政治和外交上有停战的必要性,军事与经济方面亦是如此。

    为打赢长平之战,秦王动员了大批青壮年参与,负责军工生产的,物流运输的,还有直接上战场跟赵佬对线的。

    这一大堆动员兵都只有一年的服役期,现在还剩下十个月左右。

    新征服的领土需要维持稳定,镇压叛乱,动员兵们分散到各地去进行军事管制,大约需要半年时间扫清阻碍,推行秦国制度。

    最后剩下的几个月服役期,刚好拿去施工打灰,兴建些国家级大工程,造造奇观什么的。

    如果武安君白起坚持要进行邯郸之战,连带的影响就太多了,嬴稷判断现在收手才能收益最大化。

    于是他踩下了刹车,停止战争机器的运转。

    在和谈这件事情上,虽然有各方派系的利益缠绕,有首相范雎的虫豸想法,又有诸侯态度等等因素在内。

    其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嬴稷的态度,本身就不想打了。

    与赵国使团的谈判进展异常顺利,你来我往推拉一番,就基本确定了割让领土和赔款的事宜。

    秦国获取上党、太原两郡,再加上北境六城三十一县。

    又由于这场战争的最初源头是韩国,要不是韩国的郡守生事,后续的一切战事都不会爆发。

    所以韩国也需要割让一座大城,另付赔款。

    今天只是在秦王面前大致敲定和约,后续还要三国外交官连开数十次会议定下正式文本。

    就在初步会议即将散场的时候,毛遂突兀的冲到大殿中央,引起侍卫的警觉。

    嬴稷镇定自若,让卫士们退下。

    赵国使团被这一幕惊呆,徒增变数,毛遂那家伙要干什么!

    “自野王至太原,这六百里土地。我就做主赠予大王。”

    毛遂的脸上不是讨好,不是服软,而是一种阴阳怪气。

    原本沉默的公孙启坐不住了,他也顾不上首相派文官的意见,也站到大殿中央谏言。

    公孙启祝贺道:“大王不费一兵一卒即可获得赵国六百里地,真乃伟业雄略。”

    整个会场乱作一团,被他们俩一唱一和弄得不知所措。

    觉得莫名奇妙的都是短视无知之辈,真正有卓识远见者,其实都听懂了两人的话中有话。

    秦相范雎推敲着一系列逻辑,抬起手,让秦国文官都闭上嘴。

    赵国使团那边也很快安静,即便是那厌恶毛遂的团长也决定,给他发挥空间。

    王位之上,嬴稷觉得这一幕很眼熟。

    不费一兵一卒,六百里土地收入囊中。

    这个剧情是不是演过一次了。

    楚怀王:“我土地呐!你告诉我那六百里土地在哪呢!”

    张仪:“我不到啊。”

    楚怀王:“啊!!!我跟你没完你等着!还给我土地!”

    那是一个惨痛的上当受骗的教训。

    毛遂在暗示,秦王您若是答应这份和平条约,也被骗喽。

    嬴稷觉得这个赵国使节有点意思。

    “哦,寡人如何比得上那英明一世的楚怀王呢?”嬴稷想问问自己如何被骗。

    毛遂说,秦国割走的地方,大多数都是赵国大贵族的势力领土,其中利益盘根错节。

    当和平条约传回邯郸,宫廷朝野大震,会有无数的力量去逼迫赵王反悔,大量贵族集团和政治派系都不允许赵王同意割让。

    现在签下的割地条约都是废纸,赵国不会真的将那些地方拱手相让。

    秦赵之战,会在土地交割之际再次复燃,届时秦军还是要付出新的代价才能取胜。

    赵国虽然在长平惨败,但并不是完全失去了战争能力。

    秦国想要一次性吞并如此广袤的土地,必然使得赵国内部情绪极具升温,普遍上下都充满的誓死抗秦的决心。

    秦国人需要花费多少代价才能取得最终胜利?

    不如少索取一些土地,拿下稳稳的幸福岂不是很好么。

    毛遂的一番发言打动了秦王嬴稷。

    现在秦军占领的新地就已经很大了,再略微割一点点就行,足够一段时间去消化。

    若是再割一大堆回来,不仅让赵国佬怒意爆表,新的战事又打断了秦国的战略转型。

    嬴稷略微转动头颅,看公孙启。

    你们二人用同一个典故来提醒孤,毛遂是为保住赵国的城邑,公孙将军又是何意啊?

    公孙启建议先行散会。

    嬴稷同意,屏退群臣与使节,只留下了首相范雎旁听。

    “我认为,大王不应该将目光瞄准北方,因为赵国北境都属于李氏集团的势力范围。”

    “李氏集团与赵国本土有明显矛盾隔阂,不应该让他们有机会团结起来。”

    “若是威胁到了李氏集团的利益基本盘,边军就会南下勤王,共同参与对秦国的战事。”

    公孙启的意思是,让赵国保留太原,李氏边军就会保持摆烂摸鱼的状态,甚至乐于见得赵国王室被殴打。

    秦国应该去图谋太行山脉以东,只要拿下一系列村镇即可,就拥有了翻越太行山的前进基地。

    接受土地之后就开始堡垒化,并囤积物资,如此就能随时剑指邯郸。

    看似割走的只是赵国的村镇,实际蕴含的收益要比太原这座大城市高得多。

    掐住赵国的脖子,这以后的事情如何发展都能轻易拿捏。

    首相范雎听此一言,觉得逻辑有些漏洞。

    李氏集团率领的赵国边军,正在跟燕国的大兵团保持对峙,无论如何都没有参与秦赵战争的机会。

    吞并赵国北境又如何,启小将你以为我范雎的外交是白干的?燕国蛮子被忽悠着呢,会跟李氏集团缠斗在一起的。

    范雎说公孙启不懂外交,公孙启说范雎不懂军事。

    燕国的军队在李氏集团面前不堪一击,只要李牧愿意,立刻就能把燕国人殴打一顿然后回头跟秦军作战。

    李牧率领的赵国边军二十万,主战坦克不过六百辆。

    燕国常备军六十万,主战坦克总数超过三千辆。

    结果现在呢?双方在边境对峙,燕国人不敢前进一步,就已经很说明问题了。

    双方的武器装备有代差,从军士训练水平到军官技战术理念都有巨大鸿沟,不能单单从数量去判断战力。

    燕国雄踞辽东,坐拥无尽的资源发展重工业,然而...

    整个春秋战国的历史,燕国都充当了提款机的角色。

    从晋国独霸时期,到齐国崛起时期,再到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各国君主没事闲的就去揍燕国人,掠夺资源和工业设备带回家。

    尤其是近几十年来,燕国被齐宣王和赵武灵王轮番拷打,好不容易在燕昭王时期辉煌一把,结果瞬间又送光了。

    军士死伤殆尽,武装几近断绝,数量庞大的常备军只是摆设,所谓的钢铁洪流也都是翻新修复的祖传战车...

    燕国的实力仅胜于韩国,燕军的战斗力还不如韩军。

    “应侯,您拉来这样的盟友,有何用处?”公孙启忍不住的发问。

    范雎被噎了一下,他也是没办法,秦国能够拉拢的盟友只有燕国,现在这个国际环境没有别的国家能利用了。

    秦王嬴稷微微咳嗦一声,好了,还是重新敲定一下和约内容,再考虑考虑割地索取的范围吧。

    启的建议是不向北,而向太行山以东,确保未来有进攻邯郸的发起点。

    范雎依然胃口很大,就算是为了避免李氏集团的干涉,不割赵国北境,那也必须从其他地方弥补回来。

    范雎提议:“就从韩国那里多割一些,大王觉得如何?”

    公孙启若有所思的说:“哦~应侯封地在汝南啊,如果将汝南附近的韩国城池,都交于首相管理,应该是不会让大王失望的。”

    秦王嬴稷看向范雎。

    范雎则用充满怒意的眼神盯死公孙启。

    公孙启微笑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