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赛博战国 » 第二十五章 河武器

第二十五章 河武器

    魏都大梁,地处大河之滨,滚滚洪流就在离城数里之处轰隆而过。

    在诗经当中,《魏风·伐檀》明确描述了这是一条无比清澈的大河。

    而在春秋末期的左传记录中,有个典故俟河之清,记录这是条浑浊的大河。

    俟河之清典故出自郑国,在三晋下游。

    有理由怀疑,当年的黄河至少是流经魏都大梁城后才开始浑浊的。

    考虑到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黄河水土流失区不断向上游移动。

    到了战国末期,浑浊区已经进入了秦国境内。

    河床上升虽然没有两千年的日积月累,但两百年也是有了的。

    魏都大梁城周边的地势,几乎持平于河面,在汛期能达到水坝之顶的程度。

    公孙启以河武器恐吓对方,有理有据可行性极高。

    信陵君魏无忌表示,你说的很对,但是我不怕。

    “你们秦国的河威慑是没用的,魏国不会因河讹诈而退让。”

    “秦人知作法自毙,三晋自然知晓引水攻城之法。”

    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用水攻城的作战是晋阳之战。

    而这一场战役就是在三家分晋的历史节点上,韩魏赵的初创者们都亲身经历了。

    自己用过,自己见识过,当然知道应该怎么防御。

    公孙启却不这么认为。

    因为韩魏赵主打的晋阳之战失败了。

    既然根本不会攻,就不可能会防。

    而历史上第二次水攻,武安君伐楚的水淹鄢都。

    不仅完美达成作战目标,甚至是引低处水,攻高处城。

    水势逆行的神迹让人瞠目结舌。

    没有人,比秦国,更懂,水攻。

    “如今魏都大梁,地势相比鄢都如何?”公孙启灵魂拷问。

    “武安君战必胜,攻必取,而你?”魏无忌反问。

    公孙启立刻闭嘴不接话了,因为这情报头子在套话。

    目前世界的主流观念都是武安君被打压雪藏,秦国不会再用。

    要是说点什么话被察觉,魏无忌发现武安君要复出,那可能就有意外。

    两人随便聊一些没营养的话题,很快分别。

    回去的路上,公孙启还在考量魏国干涉的可能性。

    与此同时魏无忌也在不断思考对策。

    刚刚他装作镇定的表示,魏国不怕河武器,其实还是怕的。

    就算一直以来都有防洪水利工程,很重视城市泄洪排水..也不可能保证一个现代化大都市完全免疫天灾。

    武安君一旦复出,魏国不敢再赌一次了。

    当年水淹鄢都事件至今还是个悬案,没人知道白起是怎么做到的。

    用水淹没楚国的王都,而且城区地势比河床还高。

    楚国军队和大臣们,每天看着水位涨高,CPU都烧冒烟了也没明白怎么回事。

    然后...

    水溃城,百姓随水流死,不计其数,城皆臭。

    楚国王都最后的活人加一起,可能都不够三户人家。

    魏无忌不想重蹈覆辙,他要立刻回到魏都大梁去。

    主持加强水利建设工作,避免未来可能的惨案。

    可是他不知道白起是怎么做到的,如何防御也只能是自己猜测了。

    公孙启立刻向后方宫廷汇报魏国干涉的可能性,要求通过外交手段遏制住信陵君魏无忌。

    长平之战迫在眉睫,不要出现计划外的变数了。

    首相范雎对此高度关注,甚至愿意暂时放下内部纠纷。

    因为范雎跟魏国有不共戴天之仇,跟信陵君本人也有仇,跟他门客也有仇...

    范雎可是出了名的反魏魔怔人。

    启小将的事情可以放一放,但魏佬必须立刻拷打。

    至于外交方面的具体操作,主要还是离间计。

    魏无忌手下的情报部门,曾是天下最强的特务机关。

    强到能够随时知道各国君主今天穿的什么颜色底裤,人脉眼线遍布各国。

    一方面是他有很强的人格魅力,众人皆称之为真君子,愿意投靠。

    另一方面是因为魏无忌是感知型改造人,思维敏捷,心思缜密,能准确判断他人的想法。

    最后是王室出身的宫廷教育,能力值足以处理朝中任何事务。

    那这魏王不如让你来当好了。

    大家都这么想,自然就对魏无忌的大哥,正经的魏王产生了巨大威胁。

    因为王兄的打压,信陵君魏无忌的能力被极大限制了,他又不肯弑兄上位,只能一直忍耐。

    现在的魏国情报部门已经处于半残废状态,经费稀缺,也无法分配到正经职员。

    这才有了魏无忌去招揽六十岁保安大爷和猪肉铺老板的事情。

    既然魏国内部有很明显君臣兄弟矛盾,范雎要做的事情就是矛盾扩大化。

    让那魏国王室内斗去吧。

    公孙启只能评价为,信陵君人挺好。

    可惜就是人挺好。

    政治学概念中,明确的有一种劣胜优汰现象。

    好人就活该被拿枪指着,屑人就理应驱逐鉴人。

    为了顾全大局,保持政治稳定性,避免内斗内耗。

    即便是明确的被奸臣陷害暗算,忠善之臣也会束手就擒,因为他们担心反抗会造成更大的灾难。

    奸臣们正是拿捏住了这一点,才会肆无忌惮的去迫害对方。

    等到忠臣临死前才会发现,自己放弃抵抗并没有让局面平稳,反而因为失去忠臣的平衡变得更烂了。

    历史无数次的重演,一代又一代的忠善之人还是选择放弃抵抗...

    其实也有人汲取了教训,选择反抗。

    失败者占多数,因为好人会在反抗的那一刻不再好,他会被扣上各种各样的帽子,依然要被奸臣祸害掉。

    公孙启并不单单是为了信陵君魏无忌感到可惜。

    也是为了白起。

    武安君还是太善良了,才会被范雎清算掉。

    事实总会证明,只有虫豸才能战胜虫豸,奸臣才能打败奸臣。

    公孙启给后方宫廷的汇报其实夸大其词了。

    魏国的干涉可能性实际很低,效果很差,因为魏无忌的本事有限,根本不可能干涉长平之战。

    此时的秦军可是全盛姿态,魏军来了也是被生吃的结局。

    但启跟范雎汇报的十万火急,您要是不全力开展外交攻势,长平之战就可能会输哦。

    这时候,首相要全力开展外交攻势,为国为君为私仇,没有精力再分心跟秦国军方的斗争,愿意暂时缓和内部矛盾。

    范雎愿意,可是公孙启不愿意,甚至加紧筹备清君侧行动。

    大家都是屑人,略微有些良知,大概有些底线的人,就是输家。

    公孙启可完全不在乎什么大战胜负、秦国兴衰...一心一意只想除虫锄奸。

    长平之战是武安君的事情,政治外交是首相的事情。

    秦国的文武之首负责对外开拓,启小将就负责对内的背刺偷袭,大家都有光明的未来。

    但是赵佬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