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老六闯战国 » 第十九章:咱也亮亮剑

第十九章:咱也亮亮剑

    “君上想用兵?”

    看着来回踱步,不发一言的李昊,陈轸神情有些凝重。

    李昊停步点头道:“不错,六国合纵失败,魏、韩、赵损失惨重,平衡已被打破,乱局将起。明年烽火战乱,正是我们浑水摸鱼之机。”

    听到有仗打,廉颇眼神顿时亮了,猗蔚和郑山也是面色大变。

    “君上不是鲁莽之人,既然决定用兵,应是思虑已久。”

    确认了李昊意图,陈轸反而又恢复了淡然。

    “正常发展,炎地受人口限制,最少五年才能碰一碰魏、韩、赵这些弱国。但五年后,局势变幻,谁也不知道是个什么情况,我们不能太被动。”

    李昊没法说明原因,只能搪塞过去。随后,让忠伯打开舆图,抬手一指道:“此地为我炎地榆城,榆城北边是莒南城,如今莒南为齐国城池,莒南再向北则是越国孤地(日照市)。”

    越王无疆当初效仿先祖勾践,欲要成就霸主之位,所以决议攻齐。结果受齐使者蛊惑,转而连齐攻楚。谁知齐国转身就把他卖了,不但没派兵,还通知了楚国。

    楚国幅员辽阔,国力绝对是无冕之王。楚国有了准备,越国自然大败。随后,齐、楚两国开始攻打越国,各个吃的满嘴流油。

    齐国封给李昊的半个炎地,以及楚国割据给李昊的两城,全是当年夺自越国。

    只是在关键时期,齐威王却一病不起。

    当初田氏代齐,王位得来不正。这种时候,齐威王不可能放心大军在外,若他一死,大军杀回国都,王座归谁还不知道。因而,留下了大半莒地(日照市),数年来仍然属于越国国土,但却孤悬在外。

    如今齐宣王即位,威望不足政绩不显,外有四都士族掣肘,就算想要吞并莒地也有心无力。

    陈轸笑道:“君上可是要攻越?”

    李昊点头道:“陈轸以为如何?”

    “君上目光独到,齐楚乃是霸主,炎地目前碰不得,亲齐交楚暂时不能变。越国残弱,北方更有一孤地。炎地对越国用兵,优势有三:

    一是双方有毁宗庙灭社稷之仇,炎地出兵攻打越国乃是复仇之战,师出有名。

    二是莒地孤悬在外,没有本国支持后继乏力。

    三是莒、吴两地和越国有亡国之仇,近些年烽火不断,百姓生活艰苦,民心难以归附,攻占两地不会遭受太大抵抗。”

    “陈轸既知我心,可知我所忧?”

    陈轸大笑道:“陈轸有一谋,君上可无忧矣。”

    李昊眼睛大亮,急不可耐的道:“就知道你有办法,快快道来。”

    “炎地作为齐国第六都,如今对外用兵,必然要征求齐王同意。君上所忧,无非是齐王态度,以及莒南城阻路的问题。如今,红薯亩产传出,各国使臣陆续赶往临淄。若陈轸所料不错,齐王传召不日即到。我还在想化解之法,如今时机却是刚好。”

    李昊沉吟道:“你想用红薯换取齐王答应攻越之事?”

    陈轸道:“炎地作为齐国第六都,红薯必然不能独享。如此,齐国定会用红薯同各国交换不菲利益,并且会分给炎地一份。我炎地可用此换取莒南城管辖权,如此攻越之途再无阻碍。至于攻越之事,齐王并无反对理由,一则是郯城如今是齐国第六都,若郯城能覆灭越国孤地,乃是为齐王开疆拓土,就算炎地最终接管这片地方,对齐王来说无非是左手倒右手,仍然是齐国领土,没有阻拦必要。”

    李昊闻言心中一亮,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是他太钻牛角尖了。他现今可没复国,只是齐国的第六都,整个炎地都是齐国领土。如此就算打下再多地盘,都是为齐国开疆拓土,齐王有何理由反对呢?

    “好,陈轸大才,一言开,万事明。那就暂定明年春,伐越。齐国之行若顺利,郯城就可提前做准备。”

    “猗蔚,你安排商队,即刻在莒地宣传炎地优民政策,以及最近事迹。另外,偷偷散布谣言,越国亡,百姓生。神兵至,百姓兴。”

    舆论攻势,可抵千军万马,李昊作为现代人,自然知道其厉害,不用才是傻子。

    “妙,君上此举,犹如神来之笔,最少可降低我军三成损失。”陈轸眼睛一亮大笑道。

    “廉颇,军部如今如何?战马可曾装配?”

    廉颇兴奋道:“随着流民增加,青龙军已经扩增到一万四千人。三千匹战马专门组建一军,名为神威骑。有君上提供的马镫、马鞍、马蹄铁等图纸,工部月前已经打制出来相应马具,全部装备到了战马上。有了这些马具辅助,甲士对骑马作战掌握很快。”

    “甲胄武器盾牌等装备,士兵装配如何?”

    廉颇摇头道:“盾牌弓箭制作容易,步兵已经全部装配。甲胄工序繁杂,只装备了骑兵。武器缺口较大,目前只有三千把雁翎刀装备给了神威骑,青龙军还缺三千把苗刀和两千柄长枪。”

    李昊点点头,时间毕竟太短,炎地根基薄弱,这还是在齐国支援一批甲胄的情况下。

    此次庙山发现的铁矿也立了大功,有了这些铁矿,工部才能大展拳脚,量身为军部打造装备。

    马蹄铁是古罗马人发明,元朝才传入我国。东汉末年才出现单马镫,双马镫则是东晋十六国时期出现。马具如今还不完善,甚至没有骑兵这个概念。

    十几年后,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骑兵才逐渐走入中原战场视野,不过赵国骑兵没有相应马具,能发挥出的战力极为有限。

    有没有双马镫,对于骑兵来说,完全是两个概念。

    没有双马镫,骑兵双腿吊在马腹两侧,毫不着力骑乘困难,生怕不小心掉下去。有了双马镫,骑乘不禁轻松容易,还可以随意借力,骑兵才能彻底发挥出战马的真正威力。

    马蹄铁可以保护马的足部,从此骑兵不再受障碍物和地形所限。如此,骑兵才能在战场上所向披靡,一直到二战时期,还能见到其身影。

    除了马具,李昊还给军部画了两种制式刀具。

    一种是骑兵专用的雁翎刀,雁翎刀刀身有弯曲弧线,适合骑兵冲锋劈砍,不容易卡住骨头。步兵则是苗刀,苗刀刀身修长,可劈可砍可刺,属于古代最具杀伤力的刀具之一。

    “禀君上,工部虽然汇聚了所有铁匠,但是数量还是不够。如今,工部正在从流民中征招铁匠,以及培养铁匠学徒。三个月内,工部保证打制完成军部所需武器。”郑山此时出声道。

    最近半年,工部压力最大。没办法,炎地百废待兴,各个地方都需要建设。

    “郑山,这段时间工部做的不错,如果能按时打造出军部武器,记你首功,本君有厚赏。”

    郑山闻言顿时兴奋起来:“君上放心,郑山一定完成任务。”

    众人再次商议许久,终于定下了明年春攻越的详细计划。其中,舆论攻势是关键一环。若按此算,其实攻越已经开始了。

    而谈到舆论攻势,李昊终于想起烧窑时的那一点灵光是啥了,那就是传教式洗脑。

    瓷器、文房四宝、茶叶、水泥、细盐、马镫马蹄铁、亩产数千斤的粮食等等,如此多新鲜事物,全是李昊弄出来的。他身上那圈光环会太过耀眼,百姓们想忽视都难。天神转世的言论,恐怕会更加笃定。

    人一旦有了信仰,那是很疯狂的。只需要招募一些本地百姓,专门成立一个组织,李昊为他们提供经费,让他们去各国宣传炎地政策,炎地事物,炎地炎君,那就足够了。

    恐怕,任何百姓了解到炎地现在的政策,基本都会把这里当成天国,难免心中充满向往。

    如此,往大了说,对方未来会期盼炎地降临。往小了说,未来炎地真攻打对方的国家,不管能不能提供助力,最少抵抗会小许多。

    世间事最怕对比,有了炎地政策在前,随便和任何一国相比,百姓肯定会生出不满不忿,怨气会越来越大,和统治者的矛盾也会越来越深。有了对比,亲兄弟都能反目。更何况百姓只是君主的奴隶,就算有家国观念,他们又能有多少归属感。

    就好比秦国,募兵年龄下探到十四岁,难道这些孩子不是父母生的?他们的兄弟姐妹都是石头里蹦出来的?死在战场上,父母照样心疼怨恨国家,谁又能大公无私到无视亲生骨肉。

    秦兵作战勇猛真是爱国吗?

    商鞅变法前,秦国被揍成了孙子,差一点被灭国。

    商鞅变法后,规定砍掉一个敌人脑袋,就升一爵,总共二十爵,每爵待遇不同。秦兵看到了晋级的希望,这才不要命战斗,甚至把敌人脑袋砍掉,挂在腰上作战,让敌人无比胆寒。

    民以食为天,这可不是爱国。

    无他,维吃饱饭尔。

    李昊越想越兴奋,干脆又派人把猗蔚找来。俩人商量到大半夜,终于定下了此事。

    商部再设一宣传司,从本国招募一些言语伶俐之人填充进去。依靠商部遍布各国的庞大网络,迅速散布出去,身份就是各国商铺杂役,平时没事出去走走转转,偶尔和当地百姓聊聊天而已。

    这事和去越国造势虽然相同,但又不同。

    一个是狂风暴雨,一个是细雨无声。

    不知不觉先埋下种子,总有发芽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