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人生一味 » 第5章 人生不过两场席

第5章 人生不过两场席

    老徐回到家里的时候,儿子还在屋里没有出来。

    老徐并没有去叫他,也没有询问他工作的事。

    事实上,老徐对自己这个儿子也很担心。

    他毕竟是二三十岁了,工作不稳定而且也没有结婚,整个人还是带着一种学生气。

    老徐看在眼里,自然也急在心里,老徐很想试着去教他一下人生的道理亦或是为人处世的哲学,不过仔细想想他活了大半辈子也没怎么活明白,又有什么处世哲学能教给儿子的?

    再者说,如今时代不一样了,很多东西,老徐自己也未必懂。

    比如现在上班做哪一行比较轻松,做哪一行能够赚钱糊口,他就完全不知道。

    在他年轻的时候,大概是八几年接近九几年的时候,一般农村人最赚钱的出路就是开车。

    开车可以是开出租,也可以是跑货运,不过一般都需要一定的本钱。

    再者就是开餐馆或者是拉着推车,做小吃摊。

    再不然就是做服装批发,无论是卖小孩儿的衣服还是卖一些流行服饰,听说都很赚钱。

    如今二三十年过去,大部分和老徐一样的60后70后能够想到小本生意,似乎还是这老三样。

    老徐偶尔会感觉到自己有些跟不上时代,无论是电视机上的新奇产品还是偶尔办酒席的年轻人提出的某道家常菜,都会不经意的让他诧异一下,心里产生一种“竟然还有这种东西”的想法。

    这种诧异一开始是有些意外,过了一段时间又难免变得有些患得患失,尤其是面对自己儿女时更是如此。

    他能够感觉到自己作为父辈的权威在一点点丧失,但是更多的还是对儿女的内疚和不安。

    他总疑心自己的人生阅历,知识见解,各方面的东西都跟不上时代,不能好好的教授儿女一些生活的经验,以至于会影响他们以后的生活。

    这种质疑在心里积蓄久了,让他也不太喜欢去和儿子主动交流些什么。

    老徐打开了电视机,习惯性的拿着水杯打算去接一点热水。

    他家里有桶装水,但是基本都是有客人来才去换一桶,自己在家一般都是喝开水。

    喝开水的热水壶是几年前买的了,用到现在还没坏,让老徐一度很是惊喜。

    在他的印象里,这种热水壶应该是用不了多长时间的。

    他以前出去打工的时候,流行一种叫“热得快”的东西。

    要用的时候,可以直接放暖水瓶或者是水桶里面,插上电就能烧水。

    只不过一般用不了多久就会坏。

    趁着水壶里烧水的功夫,老徐不由得又看了一眼儿子在的屋子。

    他顿了顿,感觉自己就像是旁边烧水的水壶,心里话像是沸腾的开水,不断的咕噜,一直要酝酿好久才能开得了口。

    “我明早要去安置房办席,你跟我去帮个忙,得行不?”

    他是用着商量的语气,大概是觉得儿子也大了。

    不过儿子向来是很少跟他出去办席的,小时候不懂事还一起跟着玩,再过两年稍微长大一点,大概是觉得去办席有点丢人也就不去了。

    老徐本以为这次邀请儿子也不会去,没想到房间里的儿子还答应了一句。

    一时间,反倒是让老徐有些惊讶。

    ………………………

    隔天一大早,天还没亮。

    老徐就带着儿子出了门。

    印象中,上一次父子二人一起出门,已经是不知道多少年前的事了。

    以前一直都是他妈带着他,老徐不办席的时候会出去打零工,自然也不会在家里常待着。

    那时候,这小子应该只有他的肩膀那般高,没想到现在走在一起,儿子倒是比他还高出了一头。

    只不过现在的年轻人都比较懒散,勾肩驼背,看起来还不如他这个老头儿精神。

    老徐看在眼里,顺手拍了拍儿子的后背,让他惊了一下。

    他像是一只受惊的小兽似的,突然一激灵,待到回过神来,又变回了之前那副温良的模样。

    三四月份的天气,余寒未消,儿子穿着一件厚实的黑色羽绒服。羽绒服是一个老徐不太认识的牌子,不过看做工,这衣服应该不差。

    老徐对这件衣服比较满意,作为一个父亲始终还是希望儿女能够过得好些。

    老徐这一代人很喜欢逢年过节买新衣服,穿新鞋,哪怕平时节俭些,至少过年走亲戚的时候还是得体面一些。

    父子俩儿所在的化工厂家属院离安置房小区并不远,老徐领着儿子坐105路公交车大概只需要坐五六个站点。

    两人虽然来得很早,但是车上已经有不少的早起送孩子上学的老头儿老太太,索性车的最后一排还有两个座位。

    老徐领着儿子挤了过去,坐好之后,他便转头看向窗外,一方面是为了避免尴尬,再者也是害怕坐过站点。

    车一路开过一个四车道的十字路口,转而右转上了一个矮坡。

    从两路口到三公里,这一段路是一个长上坡,远远的能够看到沿江的一栋栋的高楼,灰蓝色的玻璃外墙折射着晨间金黄的阳光,仿佛到处都是金灿灿的一片。

    整个沿江的那一片都是这样的高楼,犹如一弯新月拱卫着半条江流,这些高楼都十分新式。

    往车窗另外一头则是老城区,灰暗的灰色墙砖堆砌的墙面,砖缝里勾着一道道白灰,灰白错落间有一种织针毛衣的规整感,配合着青瓦屋檐还有偶尔错落的小叶榕,依稀能够看出以前八九十年代老城市的感觉。

    公交车走走停停,很快就到了安置房小区。

    相较于附近新修的商品房小区,这里显得热闹一些,小区楼下有一群早起的老头老太太。

    远处的院坝上停着几辆贴了喜字的黑色大众车,乍一眼看上去很有些气派。

    老徐领着儿子走过去,先是打了个电话,随后就有一个中年男人下楼来做了安排。

    中年男人一见面就熟练的掏出两支烟,一支递给老徐,一支递给老徐的儿子。

    “你就是做一条龙的那个徐师傅?”

    “对,我就是。你们这次办席主要是哪一片呢?”

    老徐接过烟,转头看向小区中间的空地。

    “就是这一片都可以,你看哪儿方便摆灶台嘛。”

    “我看那边院坝上面就可以,方便出菜。”

    “要得,看你安排嘛。我们中午是12点开席,师傅抓点紧。”

    老徐“嗯”了一声,作为一个厨子,自然对此心里有数。

    无论是红事还是白事,一般都讲究一个准点,这次是办结婚酒,肯定更是需要讨个吉利。

    如果以前那会儿,老徐在昨天夜里就准备食材,方便今天的加工。不过如今菜市场很多食材都准备得很齐全,包括鸡鸭鱼肉都是宰杀处理好的,只需要他来改刀调味就行了。

    他昨天找了几个帮工,到时候五六个人一起处理这些菜会方便很多。

    虽然心里有数,但是现场的人和材料都没到,还是让他略微有些局促,尤其是主人家还在旁边看着。

    他拿出手机,看了一眼时间。

    手机上的时间显示是早上六点五十。

    他拿起手机给菜市场送菜的人,打了一个电话过去。

    电话“嘟~嘟~~”的几声忙音过后,被一个男子接起。

    “喂,徐老师啊?”

    川渝地区的本地人很喜欢称呼别人为“老师”,相较于“师傅”、“叔叔”、“阿姨”这种称谓,显然老师要显得亲切一些,而且带着天然的敬意,算是主动放低了姿态。

    老徐对于这种称呼一直很是满意,毕竟他这个职业能被人叫做老师的机会并不多。

    不过眼下他并没有和那人客套,而是催问道。

    “我问一下,我定的那些材料,你好久给我拉过来?我这边办席要用,你要尽快哟。”

    “在路上了,马上就到了,你放心,还有五分钟。你今天是办几桌诶?”

    “四五十桌吧。”

    老徐说完,不自觉的看了一眼身边的儿子,显然对于这个业绩感觉颇为骄傲。

    这年头办一条龙流水席的人并不多,要办几十桌的就更少了。

    以前农村办酒席,动不动就是几十桌起步,十里八乡的亲戚朋友都会来捧场,现在就不大一样了。

    一般办酒席最多也就是娘家和婆家的亲戚过来一趟,一般不会超过三十桌。

    按照一桌八个人来算,最多也就是两百多人,已经算是顶好的了。

    不过对于老徐这种按桌数酒席来收钱的厨子而言,显然还是希望办酒席能够热闹一些,最好一次就是一百多桌的大宴,那样他也能赚点辛苦钱。

    电话打完之后没多久,运材料的人就来了。

    来人是一个二三十岁的年轻小伙,看样子比老徐的儿子还要年轻一些,但是他大概是经常开车送货,所以皮肤黝黑,言谈举止之间也更加自信老成。

    “徐老师,你要的材料到了,我把这些东西放哪儿?”

    他一开口就显得十分熟络,惹得老徐不自觉的看了一眼自家孩子,下意识的想要说几句,让他也学着说话做事都开朗些。

    只是转念一想,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

    或许这个时候,如果他妈在,这话顺口就说了,不过老徐很少这样教育他,所以下意识的还不知道该如何开口。

    等到那兴奋劲儿一过,他就意识到自己刚才的话若是说出口,只怕会让儿子有些伤心。

    毕竟人都是不乐意被比较的,高矮胖瘦,贫穷富贵,每一样都能挑出刺来。

    老徐自己就是一个厨子,自认为也没有多大的能耐,自然也就不好说这些。他心底里只是下意识的对儿子并没有一个合适的认知。

    他总以为儿子现在应该是个七八岁的年纪,大概是吃饭都不会拿筷子的年纪,所以每每想到什么能教育他的事,总是会忍不住提一句。

    只是这样的次数多了,难免会让人感觉很烦躁。

    在老徐这纷繁的思绪间,那个送货的年轻小伙已经停下了车,打开了车厢的侧板。

    他开的是一辆4米2的小货车,最前面放着的是一排叠在一起的大圆桌,中间放着是折叠桌架,之后放着几个堆叠在一起的蒸笼还有一口大铁锅,甚至还有专门用来摆灶台的红砖。

    这些东西都是办流水席的家伙事儿,以前老徐自己也有一套,后来办酒席的次数少了,放在屋里又占地方,进城之后房子更小了索性也就都留在了农村。

    所幸有专门租这些东西的地方,老徐也享受起了这便利。

    东西一卸下来,刚才递烟的中年男人也叫了几个家里的亲戚帮忙开始搬桌子。

    老徐叫着儿子也去帮忙,自己则是开始摆灶台。

    做这种一条龙的流水席,灶台是个很至关重要的东西。

    在农村灶台有所谓灶神菩萨的说法,作为一个厨子,自然对这种顶头的老神仙多有崇敬。

    除此之外,这种灶台更重要的是要有稳定性,要不然一次性放十几二十个蒸笼,如果灶台承受不住,一下子垮了,那乐子就大了。

    当然光有稳定性还不够,灶台中间还必须留有足够的缝隙,要不然火候就不够,闷了一炉子的菜说不定最后还会熄火。

    老徐以前学厨的时候,单单是摆这个灶台就学了一个多月,能够跟着师傅出去办酒席摆灶台也是很多学厨的人的荣耀。

    毕竟一般的徒弟,老师傅是不会带着出去的,更不会让他去摆灶台。

    老徐一砖一叠的摆好了灶台,手中的红砖一层层摞起仿佛有一股熟悉的热浪迎面而来。

    哪怕是六七点钟,天还没亮的清晨时分,他的心里还是泛起一团热火。

    到底是做了大半辈子的手艺,如今做一趟就少一趟了。

    随着最后一块灶台落下,老徐将手按在灶台上稍微用力杵了杵。

    灶台纹丝不动。

    看样子,这点微不足道的看家手艺到底是没落下。

    灶台落成,接下来就是点火烧水准备食材。

    办流水席的灶台,一般都是用煤,以前一般都流行用蜂窝煤,不过如今都烧天然气,蜂窝煤自然也就少了。

    渝州不同于北方的城市,无论是城里人还是农村人一般都不怎么用煤,所以办酒席的蜂窝煤还得另外买。

    如今网购方便,这些事倒也不算麻烦。

    老徐拿着蜂窝煤去东家的家里,直接在燃气灶上放着烧了个底红,又拿到大院里的灶台里作为引火。

    随后叫了个人,一起把铁锅抬在灶台上,烧了一锅水。

    至此,算是正式开工。

    他这边把灶台架好,不多时送菜的车也到了,鸡鸭鱼肉都是宰杀好的食材,比以前方便得多。

    以前摆酒席就是处理鸡鸭鱼肉比较麻烦,现在省了一道工序,不过接下来的调味也不简单。

    老徐这次办的酒席是比较传统的八大碗,没有什么花哨的菜式,稍微复杂一点的就是蒸鱼是用的鲳鱼。

    鲳鱼是东南苏浙常吃的鱼,处理的方法和渝州这边不太一样,一般不用浇辣椒,只放一些葱姜吃个原味。

    老徐看了一下食材,打算最后再处理这些鱼,先做调味料。

    办流水席的厨子,最拿得出手,也最重要的就是调味料。

    一般做凉菜,全靠这点调味料吊着口味。

    以前农村办酒席,也有不少老饕客,看一个厨子办酒席办得好不好,几盘凉菜一上桌,试个味道就知道一二。

    一般喜欢吃凉菜拼盘的,都是一些喝酒的中年男人,专门用作下酒菜。

    恰巧这些中年男人一般都是当家的,所以每一个办流水席的厨子都尤其看中这头几道菜的调味。

    毕竟在农村,这些当家的男人都是潜在的主顾,如果觉得办得可以,那下次十有八九就会联系到他。

    如果办砸了,那这个厨子的名声就坏了。

    老徐这一手调味的功夫也算是几十年的老手艺,当初跟着学厨的时候传下来的功夫,调味出来又麻又辣,香辣爽口。

    无论是作凉拌白肉的浇头,还是脆肚的佐料都是一绝。

    以前他做这调料的时候都是在家里做好了才带过来,唯恐这秘方被人偷学了。

    如今不说偷学的学厨,就连办席的人也少了,他倒也没有那么多讲究了。

    老徐把盐、麻油、香油、油辣子、青花椒、味精、醋、白糖等等调味料都摆在一桌,随后又拿了一个不锈钢的大盆,稍微掂量了一下分量。

    作为一个在农村办席多年的老厨子,他早就习惯了节省材料。

    这些调味料大概能用多少,一盘凉菜加多少,他的心里都有数。

    正当他拿起辣椒打算先打个底的时候,一个人走了过来。

    老徐转头看了一眼,还寻思着难不成真有人来偷学他这独门秘方。

    没想到走过来的却是他儿子。

    父子二人对视一眼,和大多数父子一样,老徐下意识的也找不到什么话题。

    不过这次毕竟是他的主场,他像是有了底气一般,难得的故作随意的问了一句。

    “桌子都摆好啦?”

    “嗯。”儿子应了一声,随后又补充了一句,“你记得少放点盐。”

    老徐心下暗暗挑眉,这话他可不乐意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