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三国之季汉阿斗 » 第一百章 老友?

第一百章 老友?

    年少时,孟建与诸葛亮、徐庶、石韬四威等一同游学,孟、石、徐三人求学皆务要精熟,只有诸葛亮能观其大略。

    每至晨夜闲时,常共抱膝长啸,诸葛亮谓三人道:卿等三人的仕进,官位可至刺史、郡守。三人反问诸葛亮能至何位,他只笑而不言。

    后孟建思乡里,意欲北归,诸葛亮道:中国甚多士大夫,要四方遨游,又何必归故乡呢!在孟建心中孔明从来都是与时势格格不入的怪人。

    所以,他投效刘备,逆天命而为也不是什么稀奇的事。而随着关羽、刘备先后败亡,孟建更确信孔明的坚持是错的!

    可如今汉室拥有雍、凉、益三州之地,又兼西州、南中之土,虽然没有曹魏那么富庶,但在人口、土地方面,已然不遑多让。

    再瞧瞧诸葛亮在尚书省指点尖山,意气风华的模样,孟建不得不反思,坚持理想,还是务实求真,到底哪个才是正确的。

    公威?

    看到孟建,诸葛亮也是惊喜,连鞋都来不及穿,跑了下来,在一众官员惊异的目光下,拉着孟建径直向里面走去。

    官员们面面相觑,小声的议论起来,向来稳重注重礼仪的丞相,什么时候如此失态,那个人到底是谁?

    杨仪见状,也是笑着摇头,抬手示意诸官,该忙什么忙什么,不要讨论上官的事。

    ......

    尚书省后面,有三座院落,分别属于诸葛亮、徐庶、廖立。这是天子为了照顾他们,特意扩建的,目的就是让轮值的他们,有个舒适的休息环境。

    落座后,诸葛亮亲自煮茶款待孟建:“公威,尝尝,这是供奉御前的峨眉山茶,清香爽囗、滋味醇正的很呐!还有,这个,松糕也不错。”

    孟建感受到了老友的深情厚义,也是按照孔明说的,品茶吃糕。他看的出来,孔明的眼神与三十年别无二致,并没有因为地位的改变而改变。

    “公威,你不是在魏国做刺史吗?怎么跑到长安来了!”

    说到这个,孟建是一脸苦笑,指了指肿起来脸,把遇到刘禅一事一五一十的学了一遍。孔明听了也是前仰后合,人都笑岔气了。

    白衣傲王候,换在群雄逐鹿时是屡试不爽,不仅能受到主公的礼遇,更可能骤然跻身高位。

    但现在,时势不同了!到刘禅这一代,已然发展成了国家,各项制度趋于完善,选拔官吏也行成了定制,所以像孟建这种方式就显得突兀了。

    拿徐庶来说,他这个太尉,是在魏国期间立下大功,又巧计占长安,还带兵鏖战鼎定凉州。如此不是有诸般功劳傍身,就算天子给他高位,他也坐不住。

    陛下登基之初,汉室只有两川这一隅之地,地处偏僻,说是蕞尔小邦亦不为过。

    可汉室为什么能称霸于西陲呢?

    陛下虽小,却志向远大,疆土虽偏僻,却能够以中正之策治国。选贤举能,重才善任,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故而能够称霸。

    两川易守难攻,关中八百里秦川,其后背依西州十八郡,地广可以农耕,人众可以充军,农耕为本,休养生息,人丁编练,国势日强。今日,汉傲然立国于关中,来日必定平定乱世,而靖天下。

    这一切,不是他孔明功劳,他充其量只是一个执行者。带领积贫积弱的汉室,一步步走向强大的,是刘禅,正是孟建轻视的那个人。

    孔明可以很直白的告诉孟建,刘禅与其父不同,少年老成,谋而后动,厚民而务实,他这种人天生就是为了做皇帝而生的,有一套自己的治国理念。

    同样是弱冠之龄的少主,曹丕给曹叡安排了四位辅政大臣,而先帝却只是让诸葛亮等人尽心辅佐,按刘禅的命令行事。

    为什么?

    因为先帝知道,刘禅是能扛起一个国家的,不需要人辅佐朝政。

    刘巴为什么要死?是因为行贿受贿那点事吗?

    不是!诸葛亮最清楚,刘巴最该死之处,就是他把陛下当成了小孩子,因为犹豫是否要站在了太后的一边,选择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必须承认,刘巴是有能力的,不管是内政,还是征战,都有可圈可点之处。非得比较的话,不比孟建差。

    结果呢,就因为他的犹豫,没有表明立场,所以他成了弃子。刑部的签单中,一府老小,连孩子都没留。

    刘巴是有功之臣了,就因为犯了陛下的忌讳;孟建作为敌国的官员,这么冒冒失失的冲撞他,胖揍一顿,绝对是轻的。

    孟建转投汉室,也不是不行!诸葛亮需要派绣衣使者,把他的家人从汝南接过来,否则消息一旦外漏,那他们可就不能活了。

    至于说官职,怕是需要从低级做起。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汉室以科举取才,官员的任用和晋升,都是有着严格程序的。

    “除非!”

    “除非什么?”

    除非孟建像徐庶一样,为朝廷立下汗马功劳,否则他也没理由越级提拔孟建。一个地方,一个规矩,纵然他是丞相,也不能破坏规矩。

    “公威兄,你要考虑清楚,这事的风险颇大,你也许不能活着再与家人见面。”

    “嗯,孔明,给我几天时间考虑,可以吗?”

    这自然是没问题的,孟建可以住在他的院子里,好好的考虑。诸葛亮稍后就会让直指绣衣使者-张绍,去布置孟家老小的事,安排他们在合适的时间离开。

    诸葛亮还到对面的案上,取了一块令牌,拿着这个,孟建可自由出入尚书省,他可以好好看看,汉室的中央衙署是怎么运作,比较一下。

    “等晚上,公渊回来,咱们还可以好好的喝一杯。”

    “至于元直,就没得等了,他坐镇丹城,指挥南阳一线的战事。司马懿是个很棘手的家伙,怕是要等个一年半载。”

    孟建頟首表示了解,一步之差,境遇迥然不同,要是他年轻时,跟孔明做了同样的选择,今日怕也是汉室的三公了。人生无常啊,这也许就是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