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我在明朝当昏君 » 第三十章 三关防线

第三十章 三关防线

    按照礼部尚书胡濙的规划。

    “上皇北狩于迤北、瓦剌南下在即、国事风雨飘摇、登基大典不适合大肆操办!”

    胡濙主张不要铺张浪费,简单操办即可。简单到什么程度?

    专遣内官,奉白金、彩币、表里,遍告各处亲王、宗室即可。

    所有的礼物为银三百两、纻丝十表、罗十表、纱十匹、锦五叚、钞二万贯。

    胡濙是五朝老臣,建文年间进士及第任兵科给事中,之后永乐、洪熙、宣德、正统年间从户科给事中起,一直做了32年的礼部尚书。

    胡濙即将成为六朝老臣,因为他协助朱祁钰确定了景泰的年号!”

    在这几天,我详细梳理了景泰八年夺门之变的相关情况。

    大概情况如下。

    “首先是石亨,他当时拥有武清侯、镇朔大将军、太子太师、京师总兵官等头衔,可谓军中新贵。

    英国公张辅的弟弟张軏以六十四岁高龄参与了夺门之变,而英国公府是最大的军功贵族集团。

    支持张軏的还有他的弟弟中骏都护府左都督张輗,

    以及凭借战功封伯的文臣进士王骥。

    左副都御史徐有贞是位经年老臣,且有治水之功,他也参与了夺门之变,其背后还有许多朝臣,如太常寺少卿徐彬、左都御史杨善等等。

    襄王朱瞻墡在夺门之变后,立刻上书承认其合法性,随后进京与朱祁镇把酒言欢并多次入朝,每次朱祁镇都对其礼遇有加。

    这是宗室代表人物朱瞻墡的态度。

    即使对于与朱祁钰关系密切的于谦,也没有选择反抗。

    他掌握兵权,在得到夺门之变的消息后,

    未作任何反抗便在殿上束手就擒,三天后即被斩首示众,这是极为罕见的情况。

    即使除去夺门之变的主角朱祁镇等所有参与者,也并不能避免夺门之变的发生。

    因为即便没有徐有贞,还会有张有贞、王有贞等其他人继续维护法理。

    只要形成了一个利益集团,如果主角失去皇位,他们便会失去一切,因此他们表现得极为忠诚。

    “把名单送给吏部尚书王直王老师父,令其择优擢升。”

    我看着王诚递过来的名单,这批人就是我的班底之一。

    于谦是否忠于大明朝?

    “或许此时他还只是忠于大明朝,但相信将来的某一天,他会成为自己的人!”

    “奴婢,领旨。”

    王诚俯首接过了朱批的名单,准备去吏部衙门找王直。

    “等一下,叫于尚书和石亨过来一趟。”

    我叫住了王诚,让他去叫于谦和石亨。

    王诚领命而去,

    一个时辰过后,于谦和石亨来到了王府的书房。

    此时两个人刚刚巡查城防回来身上甲胄未脱。

    石亨还抓着一只插着箭的斑鹿,它已经奄奄一息了。

    “于尚书,石将军请坐。”

    我拿着手中的一本奏疏递给了二人。

    石亨将手中的鹿递给了兴安,略有些激动的说道:“陛下,末将巡视城防时,发现一只斑鹿鸣于野。”

    “末将张弓拔箭,本来距离甚远,不能射中,陛下您猜怎么着?

    诶,怪了!这鹿啊,却一个飞跳撞到了箭上!

    末将正奇怪时,王公公的属下就寻到了末将。

    ”我笑了笑。石亨送给他的这是鹿吗?这是马屁!

    巡视城防时打到猎物,简单说一个故事,那就是献礼了。

    不得不说,石亨这谄媚的功夫绝对数一数二。

    于谦在一旁皱了皱眉头,这就是他很不喜欢石亨的一点——谗言媚上,从来都是奸臣们才会用的伎俩。

    我将一份报告递给了于谦和石亨,我的脸上面色显得十分严肃。

    “紫荆关的守卫官曹泰报告,有两百名瓦剌人在易州、莱州等地进行了劫掠,然后从容离开了。

    官军对此感到惊恐,无人敢于阻止他们。”

    “就像是进入了无人之地!”

    这几天来,于谦一直忙于运送粮食进京,而石亨则负责城市的防御布置。

    军事报告先由兵部陈汝言送到内阁,然后再交给我。

    我比他们更早得到消息。

    于谦阅读完报告后,面色阴沉不定,他低下头说。

    “紫荆关、居庸关和倒马关,是京师西北的重要关口。”

    “虽然有官员左能守备,但敌人已经像无人之境一样进出紫荆关。”

    “官军表现怯懦,如果他们再次来犯,恐怕无法抵御。

    我认为应该指派一名经验丰富、勇敢而聪明的武官,带领精锐的官军去镇守这些关口,这是最恰当的做法。”

    然而,石亨却轻蔑地笑了一声,看着于谦说:“于尚书,我认为这三处关隘,一个也守不住,守得住才怪,这些勇敢的官军和精锐部队,也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

    石亨的这番话充满了自信,他刚出狱就挺起了胸膛,看来他并非没有根据!

    于谦站在堪舆图看了看,沉默了片刻,随后叹了口气,说:“石将军的话很有道理。”

    石亨有些惊讶,他一直觉得于谦是个固执的人,没想到今天竟然会赞同他。

    然而,于谦也只是希望能在关外作战,而不是关内,但他并没有其他选择。

    我提到:“据吏部称,山东都指挥佥事韩青是个有军功、善战的人才,他可以前往紫荆关备战。

    但现在看来,似乎也没有必要了。”

    于谦点头表示同意,说:“确实没有必要了。”

    石亨解释说:“陛下,我们必须注意到,敌人奸细太多了,他们与我们内部的叛徒相互勾结,形成里应外合之势。

    这种情况下,即使是天下最坚固的关隘也难以防守。

    末将认为,我们还是尽快撤离为妙。”

    朱祁钰拿出另一份奏疏,说:“吏科给事中单宇上奏说,朝廷命将出师后

    ,却让太监担任监军,导致将领不能专权,反而受制于太监。

    在遇到敌寇时,他们既无法攻守,也无法有效应对。

    他认为我们应该废除太监监军制度,你们怎么看?”

    于谦听后冷笑一声,回答说:“单宇这个人,从他担任翰林院职务以来,一直胡言乱语。

    这次他刚入仕途,更是不知道轻重。

    陛下,不能听他的胡言乱语,太监监军制度废不得。”

    朱祁钰看向石亨,问他的看法。

    石亨考虑了一下,然后看着于谦摇头说:“末将认为这个制度不能废除。

    有时候将领在外领兵作战,有镇守太监在身边,会让人放心一些!”

    我认真的想了想这个“摸不准”和“踏实”,

    “也明白了太监监军的作用,在将领心中,更多的是一种与皇帝沟通的渠道。

    算是监视与沟通并存吧。

    给军队和皇帝之间一个畅通交流的渠道。”

    我将奏疏放到一旁,又拿出了几本奏疏。

    这些奏疏多数都是关于军事的。

    虽然于谦和石亨的意见有所不同,但他们的共识却非常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