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我在明朝当昏君 » 第十八章 未来

第十八章 未来

    我站了起来

    随后深深的吸了一口气,看着来来往往的百姓,挺直了腰杆,决定全力以赴!

    不管未来多么迷茫,无论未来成功还是失败,但至少表示我努力与尝试过。

    一排排驴车缓缓驶进西便门,朱祁钰疑惑地看着车上载着的刚被砍下的树:“这是?”

    于谦解释道:“坚壁清野。”

    朱祁钰不明白:“什么意思?”

    于谦解释道:“把京师周围百里的树木都砍光伐尽,瓦剌人南下攻城时便找不到木材制造攻城器械。”

    我愣住了,“现在伐树来不及吗?”

    于谦叹了口气:“那就只能放火烧山了。”

    我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最近京城浓烟滚滚、空气中弥漫着一股烟气的原因是这个啊。

    我不禁感慨惋惜,那些硕大的木头在驴车上,直径达两三个人的环抱,却遭到了无情的砍伐。

    按照这个时候的说法,这不是破坏风水吗?虽然风水是玄学,但树木扎根土壤,确实能有效地防止风沙侵蚀,调节水土流失和局部气候。

    如今树木消失,河流变得浑浊,土地侵蚀日益严重,这不正是风水遭到破坏的明证吗?

    我和于谦走到瓮城,看到了一件非常有暴力美学的武器——塞门刀车。

    数十把锋利的钢刃安装在刀车之上,寒光凛凛,三四丈宽,正好与城门的宽度相同。

    这是用来对付城门被攻破的时候,应急用的。

    我抬头看着城墙上的火把影影绰绰,城墙上有无数的炮弩、车弩对着瓮城之内,还有火炮若干。

    内瓮城是中国古代冷兵器时代长期战争实践的产物,设有若干藏兵洞,城头上的炮弩车弩火炮可以有力的打击攻破城门之敌。于谦稍微解释了下瓮城的作用和配置。

    我深吸了口气,我朱祁钰完全没有信心在如此密集的箭雨之下活下来,这攻城哪里是九死一生,哪怕是攻破了城门,瓮城依旧是绞肉机一样的存在。

    我慢慢走过十数步的门洞,来到城门口,看到了头顶的城门。

    现在看到的与影视剧中的城门截然不同,真实的城门是内外两层,外层有一座千斤闸。

    我在思考文皇帝朱棣造反时期济南守将铁铉诈降,用千斤闸试图砸死朱棣的事。文皇帝朱棣。是怎么逃过去?

    这座千斤闸完全由铁制作而成,平时并不会放下。

    到了战争时期,它将会被放下,为城门提供额外的保护。两扇铁皮包裹的木门则是传统意义上的城门。

    于谦指着这些说道:“如果开战,城门将会被完全堵上。”

    “即使敌人破坏了千斤闸和城门,他们仍需要面对土墙。一旦他们闯过这些阻碍,他们还将面对塞门刀车。”

    我走出城门,看到了一座长长的吊桥和宽阔的护城河,河面至少有十几米宽。

    完全无法想象敌人带着甲或武器游过这河之后是否有力气站起来。

    而且,延着护城河的外部还有一圈女墙,就立在护城河的内侧,高度超过一丈。

    吊桥之外是漆黑一片,我看不清楚那边是什么情况。但是隐约能看到那边的火把。

    于谦指着护城河外侧说道:“那边在挖堑壑,用于拒马,距离正好是城墙箭矢火炮的射程范围。

    如果敌人想要填了这堑壑,就要冒着箭雨和火石。”

    我有点担心的问:“如果瓦剌人驱赶我大明人去填这堑壑该如何是好?”

    于谦回答道:“这就是坚壁清野的目的。京畿顺天府数县已经明令十月前所有百姓入城,这样城池曳什刚开以攻破。

    瓦剌人从其他州府带百姓来京师也是困难重重,光是沿路的补给就够他们受的了。”

    我视察完城墙之后,随后与于谦来到了西便门的五凤楼。

    登上城墙后我才发现自己再次低估了城墙的宽度。

    最宽的地方能有二三十米,最窄的地方只有不到三米。

    这比他认知中那种狭窄的人挤人的城墙要宽很多。

    站在西便门的五凤楼上,朱祁钰才窥得西便门的全貌。

    西便门设置了三道瓮城。每个瓮城的高度与城墙持平,四面的城墙两侧都设有了跑马道和城梯。

    这套城门防御体系,在我朱祁钰眼中,没有死伤几万人,绝对难以攻破。

    于谦表示:“西便门和东便门两门,如果真的打起来,我们会考虑全部封堵,只留下少量的守军。

    主要力量则用于守卫广宁、广渠、永定、阜成、朝阳、德胜、安定、东直、西直这些主城门。”

    于谦随后则简单地介绍了更多的城防的守城器械,包括撞车、叉竿、飞钩、地听、礌石、滚木、猛火油柜、一窝蜂、碗口铳等等。

    他特别提到了一窝蜂和碗口铳的用法。一窝蜂是一个六棱柱模样的铜柱,里面有一些火药使用的痕迹,于谦简单的解释了一下一窝蜂的用法。

    碗口铳则像是霰弹枪,口径极大,火药填装之后,等到敌人登上城门,碗口铳的铅弹,就会如同雨幕一样,将登城之人轰个稀碎。

    这种碗口铳最早是用在南方海船的接舷战上,而后广泛用于守城。

    于谦接着表示:“火砖、一窝锋、地雷、千里炮、神枪、火龙吹水等,各种火器百十种,其实都不适合用于防守或作战,而且极度浪费。

    只有子母炮尚且可用,其他的都应该弃掉。”

    他解释道:“一些人随意找个点子,未经论证,就跑到兵部去申请文书,制造出来之后却不堪大用,浪费钱财和火药。”

    我对于谦的话皱起了眉头,认真思考了一番后才理解其中的含义。

    于谦继续说道:“一些个人巧立名目,随便想个点子,未经论证就跑到兵部去拿文书,造出来之后不堪大用,浪费钱财和火药。”

    我对于谦的这番话有些不以为然:“我认为于尚书此言差矣。若是人人都循规蹈矩,那焉有大明火器?火药都拿去放烟花了。”

    我随后又说:“火器能有今天的进步,不就是一点点发明出来的吗?我们还是得继续制造火器。

    合不合用,造出来再看。如果发现有用就继续改造,让它越来越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