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我在明朝当昏君 » 第十一章 奏疏

第十一章 奏疏

    深夜,郕王宫,寝宫内,我回想起和于谦的交流。

    书房内陷入了奇特的静谧之中,我和于谦开始了谈判,这场谈判与之前在慈宁宫的谈判如出一辙。

    孙太后的条件以保障朱祁镇的生命为前提,她作为太后,会支持我的登基事宜。

    然而此刻,我对于谦提出的条件显得冷酷无情:“若要我担任皇帝,日后必将会对朱祁镇痛下杀手。”

    “在以后的史书上就会这样记载,正统帝朱祁镇是在土木堡之变中辞世的,人们会认为是为了保住正统帝的名声,避免提及叩关之事。

    虽然于谦不想答应,然而,于谦看着朱祁钰坚决的态度,只能有些无奈地说道:“郕王殿下,我这里有一份关于土木堡战败的奏疏,结合兵部的文书。”

    朱祁钰接过于谦递过来的奏疏,这份应由文渊阁转交的奏疏被直接交到了身为监国的他手中。这并非因为于谦不懂规矩或是刻意破坏规矩,而是因为这份奏疏的内容过于大逆不道。

    “我皇祖在军队职务方面,虽然实行了世袭制度,但实际上是包含了考核选拔制度的;因此有功者可以升迁,而无才者则会被淘汰,这是千古不变的法度…”。

    但这篇奏疏从多个角度详细解析了土木堡之变的前因后果,并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总结,然而此事于谦甚至都不敢让其他六部大臣、内阁大学士们知晓,可见其影响之大。

    “武备松弛,东胜卫、玉林卫、宣德卫、察罕脑儿卫、天成卫、高山卫等地,军额五百至一千,村中十户只存四户,只有五六人军额守卫?将帅都另有其他任务?”都督李谦每次战斗都号称:“敌人无穷无尽,战争只会杀害我们自己人罢了?”

    朱祁钰对此感到有些困惑。这种反战的论调竟然有众多追随者,实在令人费解。

    于谦认为土木堡之变之所以失败的原因,除了因为出现了朱祁镇这样的大明败类之外,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军备的松懈。

    这一点,我在文华殿时就曾询问过。于谦以兵部左侍郎的身份上过一道类似的奏疏,当时含糊其辞并未明确说明,然而在这份奏疏中却详细地列出了他的报告。

    大同作为九镇之一的地带,一触即发,成为了战争的要害之地。然而当地的卫所军额百不存四,五百人的军额只有二十个人,一千人的军额只有四五十个人。于谦是在撒谎吗?

    朱祁钰对此并不相信。也先的大军即将南下,此时于谦的行为无异于掀桌子。那些勋贵偷懒不奉诏习骑射,每天早上都以生病为借口休养不去。

    如下写道:“沉迷于赌博的勋贵们,饱食终日,不修军旅之事,玩忽职守,不顾祖父之功。这些人的行为,实在令人痛心。”

    朱祁钰看完奏疏后,不禁感到头晕目眩。深深吸了几口,心中怒火中烧。

    “军事素质低下、能力平庸、生活腐化、擅阉幼童、军纪涣散、谎报大捷、杀良冒功、士气颓靡、擅自割地、怯懦颓怠、私心自用、兼并土地、私役军士、贪婪无行,件件桩桩有名有姓,奏疏上清清楚楚原原本本写着”。

    “大明武备松弛,形势堪忧啊!”我心中想道。

    我强忍心中愤怒,打开第二本奏疏,其中内容让我直接拍案而起。

    “这些贪图利益、不顾国家尊严、只求升赏、与外敌勾结的太监们,虽然令人痛恨!

    但是这些走私军火、擅自泄露消息的太监,更是千刀万剐!才不愧于大明。”

    他愤怒地对于谦说:“这些叛徒,马上就把他们抓起来,明日午门外斩首示众!”

    朱祁钰深思良久,呼出浊气,随后道:“其家人若罪证不足,则流放琼州,永世不得返京!”

    古代琼洲可是遥远的边陲啊。能否能活着到达都是未知数,更别日反回京师了。

    于谦紧抿嘴唇,本来想规劝一、二但随后想道,现在是战争时期。所以未曾反驳,亦未进行规劝。等打完这一仗,再行劝谏、请求大赦也不迟。这样想道。随即没有开口。

    我意识到,军备废弛和私通敌人的名单有很大一部分是重合的,于谦其实只强调了一件事。

    第三份奏疏,详细记载了土木堡之变的过程,而造成土木堡灾祸的主要负责人是谁呢?

    当然是指挥不当的朱祁镇身边的首席大太监王振。

    除了他,还能是谁呢?难道会是“英明神武”的大明战神朱祁镇吗?

    于谦虽然未明说,但在字里行间仍认为朱祁镇不应负第一责任。

    我阅读者行军奏疏,发现,我的兄长朱祁镇并非如所想的是一个蠢货。

    英国公张辅和兵部尚书邝埜在朱祁镇亲征之际,便竭力反对,他们提出“秋暑未退,天干地燥,青草不丰,水源匮乏,出兵有凶险”的观点,明确表达了对这次战役的悲观态度。

    塞外征战,尤其是当秋季的冻雨来袭,这位二位老尚书和老将军有着清楚的认识。

    同样,与蒙兀进行了八十多年的大明也深知其害。

    户部尚书王佐在奉天殿高声警示,绝对不能前往。由于准备时间只有一个月左右,士兵们只带了三斗炒麦,如何能够打赢?没有充足的粮食,他们又如何有力气战斗呢?

    然而,朱祁镇却坚决要出战。在这种无奈的情况下,户部尚书王佐调配了顺天府、山西布政司、保定等七府的夏粮至大同宣府交纳。

    正如张辅和户部尚书王佐以及兵部尚书邝埜他们之前所预料的那样,秋季的冻雨和粮食的短缺造成了极大的问题。朱祁镇行至阳和时,连续的雨天让王公大臣与数十万将士们感到惶恐不安,士兵因为饥饿而失去了战斗力,甚至有的尸体被野狼撕咬得面目全非。

    这个地方的情况极其严重,大明军队的士气已经极度低落。

    兵部尚书邝埜,这位六十四岁高龄的老人跪在朱祁镇的大帐外“整整一个昼夜”,力劝朱祁镇退兵。

    但朱祁镇仍然决定从宣府至大同继续亲征。

    不久之后,当他后来意识到无法继续战斗并准备从大同返回京师的时候,朝臣们一致同意,并规划好了行军路线。

    然而,几个以英国公张辅为首的将领以及文官王佐、邝埜等人提出皇上先走,他们断后的决定。

    当时也先再次南下大同,兵情十分凶险,他们准备先把朱祁镇送回京师。

    然而朱祁镇却坚持要大军随行。最后,“关于在土木堡驻军的命令由朱祁镇亲自下达,理由是这个地方适合进行决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