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都市言情 » 初入职场 » 第十三章礼貌

第十三章礼貌

    “那多不好意思,”纪晓夫害羞地说,“我去我同学的实验室,他说我总添乱。我穿的裙子也不合适。”

    邹学明紧张地说,“那有什么?你过去的时候,先告诉我一声。我帮你拿一套工作服。反正,我们每人两套,你到时候可以穿一套。到时候,我把衣服递给你,你到卫生间换一下。也没什么重要的东西,机械设备一般碰不坏。你能过去,我们实验室的女生还很高兴呢?”说着,邹学明碰了碰罗峰的胳膊。

    “啊”,罗峰转头看向邹学明,看到邹学明向自己眨眼,立即说,“我们实验室的女生正好可以交个你这个朋友。省得她们说我们男生与她们的审美眼光不一样。你过去,我们都很高兴。”

    “继续,”纪晓明看着害羞的妹妹,打断说,“北宋时期还有辽与西夏。刚才阿峰没有说,你说一下。如果不知道,可以背古文。”

    邹学明听后,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说,“它们也要说吗?他们不是正史,不被承认的。”

    纪晓明笑了笑说,“这就是你的片面了。中国的发展史可以看出来西夏和辽也是中国的疆土。况且,以前,外蒙古还是大清的疆土呢?你这么片面,怎么保证不欺负女生。我看阿峰是你的帮手。”

    “晓明大哥,你放心,我不会欺负阿夫的。我知道西夏和辽的故事。如果我欺负女生,就不会将阿夫介绍给我们实验室的女生了”,邹学明忙解释道。

    “那么,不要说太多,说说西夏和辽的历史。我要详细的过程。”纪晓明很郑重地说。

    邹学明看着严肃的纪晓明,认真地对待,笑着说下去,“首先,西夏和辽在许多史书上是寥寥数语,更是因为他们的文化不太先进,更是游牧民族,关于他们的记载比较少。我就说说我知道的一些内容。”

    “嗯”,纪晓夫点点头。

    邹学明开始说,“辽朝也就是建于公元907,亡于1125年,是中国历史上由契丹族建立的朝代,又称大契丹,民间或称大蕃。与北宋、西夏并立。共传九帝,经历二百一十九年。

    公元907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成为契丹可汗,公元916年始建年号,建国号‘契丹’,定都上京临潢府也就是今内蒙古CF市BLZQ。公元947年,辽太宗耶律德光率军南下中原,攻占汴京也就是今河南开封,灭后晋,于汴京登基称帝,改国号‘大辽’,改年号为‘大同’。辽圣宗时期,太后萧绰和圣宗耶律隆绪在韩德让等蕃汉臣僚的辅佐下,对契丹社会实行了全面改革,是辽的全盛之世。兴宗后期,辽朝统治显露衰败迹象;道宗和天祚帝时期,则是危机四伏。

    公元1125年被金朝所灭。辽朝亡后,辽朝宗室耶律大石西迁到中亚建立西辽,公元1218年被蒙古所灭。

    辽强盛时期疆域东到日本海;东北包括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和库页岛;西至阿尔泰山;北到额尔古纳河、外兴安岭一带,南到河北中部的白沟河和山西北部,包括幽云十六州。幅员万里,是中国北方历史上著名的草原游牧帝国。

    契丹族本是游牧民族,后吸收农耕技术,为了保持民族性将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分开管理,主张因俗而治,开创出两院制的政治体制。并且创造契丹文字,保存自己的文化。此外,吸收渤海国、五代、北宋、西夏以及西域各国的文化,有效地促进辽朝政治、经济和文化各个方面发展。辽朝军事力量与影响力涵盖西域地区,因此在唐朝灭亡后中亚、西亚与东欧等地区更将辽朝也就是契丹,视为中国的代表称谓。

    国号作为国家或王朝的标志,通常具有命名的鲜明性与使用的稳定性,有辽一代则不然,曾多次反复用‘辽’、‘契丹’为国号。后梁贞明二年也就是公元916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称帝建国,国号契丹。据《新五代史》《东都事略》等中原史料记载,后晋天福三年也就是公元938年,改号大辽。辽大同元年也就是公元947年,后晋开运四年,辽太宗率军南下中原,攻占开封灭后晋,并在开封登基,‘改晋国为大辽国’。辽圣宗统和元年也就是公元983年,即北宋太平兴国八年,又改称大契丹;辽道宗咸雍二年也就是1066年,即北宋治平三年,复号大辽。

    多数学者持‘辽’为‘镔铁’的观点,清人张穆《蒙古游牧记》以‘镔铁’为‘辽’之译言。有学者认为‘辽’来源于辽水。也有学者认为‘辽’一号得名于‘辽远’之意。《契丹国号解》对前人的观点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评价,并提出了‘大中’说,认为‘契丹’就是‘大中’,而契丹国则是‘大中国’之义。有学者研究‘辽’与契丹语‘辽’的内涵,强调辽‘双国号制’的意义。也有学者主张契丹是改‘晋’为‘大辽’,而非改‘契丹’为‘大辽’。

    关于契丹首次改国号为‘辽’的时间,一般有公元937、公元938和公元947年三种说法。关于辽改国号的次数,一般学者都认同这样的见解,即辽太宗时改国号为辽,辽圣宗时复号契丹,至辽道宗时复改国号为辽。从众多辽代墓志中在契丹或辽的国号前都有‘大中央’或‘南瞻部洲’的字样来看,到辽道宗时,俨然以中国自居了。也有持不同意见者,认为辽曾九改九复国号,也就是说,辽曾改国号达18次之多。

    契丹之名,始见于北魏。而汉文记契丹事,以《资治通鉴》为最早,东晋义熙元年也就是公元406年初,‘燕王熙袭契丹’。契丹称号见于朝鲜《三国史记》更早,东晋太元三年也就是公元378年,已有契丹人犯高句丽‘北边,陷八部落’。早期契丹居于潢水也就是今内蒙古西拉木伦河之南,黄龙也就是今辽宁朝阳之北,分为悉万丹部、何大何部、伏弗郁部、羽陵部、日连部、匹絜部、黎部、吐六于部等八部。契丹族日益兴盛,并向南发展。北齐文宣帝高洋于天保四年也就是公元553年,亲率大军攻击南下的契丹部落,俘获十余万人、数十万头牲畜,契丹部族损失惨重。后又受到突厥的侵扰,因而‘部落离散,非复古八部矣’。隋初又分别臣附于隋朝与突厥,逐渐得到恢复,游牧于辽西地区,诸部落各自逐寒暑,随水草畜牧。

    六世纪前期,契丹族尚为部落阶段,于唐初形成部落联盟,君长为大贺氏,八部之间如遇有战事及征兵,诸部在一起召开会议,猎则别部,战则同行。唐武德六年也就是公元623年,契丹遣使到长安,向唐高祖进贡名马、丰貂,但其政治立场仍趋向于突厥颉利可汗。唐太宗贞观二年也就是公元628年,大贺摩会率部落联盟背弃突厥,归附唐朝。唐朝皇帝曾赐给契丹首领旗鼓,后来成为契丹可汗权位的象征。唐朝又于贞观三年也就是公元629年,以室韦、契丹族人置师州。契丹与唐朝之间,既有朝贡、入仕和贸易,也有战争和掳掠。后唐太宗以契丹人为松漠都督府也就是在今赤峰、通辽一带,以大贺窟哥为松漠都督,赐姓李氏。

    关于契丹人的由来。武则天执政时,契丹于万岁通天元年也就是公元696年五月十二日,李尽忠与其妻弟孙万荣反,攻陷营州,杀营州都督赵文翙,尽忠自立为无上可汗,这是契丹人首次称汗。武则天派兵围剿,却被尽忠击败。唐开元二年也就是公元714年,李尽忠堂弟李失活与奚族首领李大酺到长安见唐玄宗。四年也就是公元716年,唐玄宗恢复松漠府,以李失活为都督,封松漠郡王,授左金吾卫大将军。开元二十年也就是公元732年,唐军大破契丹,俘获甚众,可突于逃跑,奚族投降。天宝四年也就是公元745年,后突厥灭亡,契丹投降唐朝,唐玄宗赐契丹可汗迪辇组里汉名为李怀秀,拜松漠都督,封崇顺王,赐以静乐公主。半年后,怀秀不堪安禄山欺凌,杀公主与奚族一起反唐。之后,与安禄山多次交战,胜负参半。唐天宝五载也就是公元746年,唐朝封胡剌可汗遥辇楷落为恭仁王,代松漠都督,楷落在位至安史之乱结束,唐朝与契丹之间大规模战争基本结束。

    苏可汗时契丹依附回纥,自苏可汗开始唐朝不再册封契丹首领为松漠都督。鲜质可汗时曾七次遣使至长安朝贡唐朝,昭古可汗时遣使四次。会昌二年也就是公元842年,唐朝破回鹘,耶澜可汗遥辇屈戍内附。咸通年间,可汗习尔之遣使者到长安朝贡之后,契丹部落在一百年的低谷后又逐渐强大。唐末,痕德廑可汗遥辇钦德时契丹征服了奚、室韦,多次入侵幽州、蓟州,结果遭割据势力刘仁恭报复。痕德可汗死于天祐三年也就是公元906年十二月。迭剌部的耶律氏家族兴起,世代担任契丹部夷离堇,权威日盛。

    五代时期,随着契丹族社会的发展和社会阶段的提高,遥辇氏部落联盟开始向耶律氏转化。耶律阿保机生于唐朝咸通十三年也就是公元872年。阿保机任遥辇氏痕德堇可汗的挞马狘沙里也就是扈卫官,组建侍卫亲军。阿保机迅速崛起。率领挞马部也就是扈卫队,战胜了小黄室韦、越兀、乌古、六奚、比沙笰等近邻小部落,阿保机的伯父被杀后,阿保机继承了伯父的于越的职位,并击溃以蒲古只为首耶律释鲁的部落豪强。相继降小黄室韦,破越兀、兀古、六奚诸部,被国人誉为‘阿主沙里’其中沙里的契丹语‘郎君’。到了痕德廑可汗时期,耶律阿保机担任夷离堇,专事征伐,大破室韦、于厥及奚帅辖剌哥,进大迭烈府夷离堇。天复三年也就是公元903年,阿保机北攻女真,南取河东、怀远军,略地蓟北也就是今河北北部,升于越、总知军国事,成为部落联盟的实际操纵者。天祐三年也就是906年,在钦德死后,阿保机不再从遥辇氏家族选择可汗,而是把旗鼓收归自己所有,自己担任了契丹部的可汗,从此,可汗的选立就转入迭剌部耶律氏家族了。

    唐天祐四年也就是公元907年正月,耶律阿保机当选为契丹大首领,即皇帝位。尊母萧氏为皇太后,立皇后述律氏,群臣上尊号曰天皇帝,皇后为地皇后。他先后镇压了契丹贵族的叛乱和征服奚、室韦、阻卜等部落,并且握有蒙古地区的产盐区,在军事与经济方面都十分强盛。但是随着契丹国家的发展,耶律家族内部为了争取可汗的被选举权,阿保机本家族兄弟们便首先起来反对他,由此发生了‘诸弟之乱’。梁开平五年也就是公元911年五月,阿保机弟耶律剌葛、耶律迭剌、耶律寅底石、耶律安端策划谋反,安端的妻子粘睦姑得知后就报告了阿保机,阿保机不忍心杀掉这些兄弟,就和他们登山杀牲对天盟誓,然后赦免了他们。梁乾化三年也就是公元913年五、六月,阿保机领兵进击诸弟的第三次谋乱,经过三次平叛,阿保机基本消灭了本家族的反对势力,巩固了最高统治权。

    神册元年也就是公元916年,群臣为阿保机上尊号为大圣大明天皇帝,建元神册,即辽太祖。辽太祖收留因河北战乱的流民,在草原上按照中原风格建立城敦以安置他们。并且任用韩延徽、韩知古、康默记与卢文进等汉人为佐命功臣。神册三年也就是公元918年,辽太祖建皇都临潢府也就是今内蒙古BLZQ南的波罗城。两年后创建契丹大字并推行之。在军事方面,他于天赞四年也就是公元925年,东征渤海国,于旧地建立东丹国以统治渤海遗民,册立皇太子耶律倍为东丹王。辽太祖一直有南征中原的意图,然而于攻灭渤海后的隔年,在回师途中病倒,最后去世。他的妻子述律皇后也就是述律平,宣布摄政,以皇次子耶律德光总揽朝政,屠杀政敌数百人以稳定政权。天显二年也就是公元927年,后唐天成二年十一月,耶律德光在述律皇后的支持下即位,即辽太宗。天显五年也就是公元930年,后唐长兴元年,东丹王耶律倍南逃后唐,辽太宗统一了契丹。

    后来,辽不满足自己的区域,决定南下中原。天显九年也就是公元934年四月,后唐均王李从珂废弑其主李从厚自立为帝,耶律倍自后唐上书辽太宗耶律德光请求讨伐唐末帝李从珂。八月,辽太宗亲自率军南伐。天显十一年也就是公元936年,后唐河东节度使石敬瑭以称子、割让幽云十六州为条件,乞求辽太宗出兵助其反对后唐。辽太宗遂亲率5万骑兵,在晋阳城下击败后唐军,册立石敬塘为后晋皇帝。十一月,辽太宗册封石敬瑭为‘大晋皇帝’,即晋高祖。

    会同元年也就是公元938年十一月,刘昫、卢重册为辽太宗上尊号为‘睿文神武法天启运明德章信至道广敬昭孝嗣圣皇帝’。大赦天下,改元会同。同月,后晋使臣献上幽、蓟、瀛、莫、涿、檀、顺、妫、儒、新、武、云、应、朔、寰、蔚十六州,并献上图籍,至此‘幽云十六州’割让给了契丹。辽太宗下诏,以皇都为上京,改名为临潢府,升幽州为南京。割取幽云十六州后,辽太宗将幽云十六州建设成为进一步南下的基地。辽太宗采取‘因俗而治’的统治方式,实行南北面官制度,分治汉人和契丹。

    会同五年也就是公元942年,石敬瑭的养子晋出帝石重贵即位,他不愿向契丹臣服,上表称孙不称臣。辽太宗趁机率军南下,意图一统中国。会同六年也就是公元943年十二月,辽太宗亲自赴南京,打算率军南下中原讨伐后晋,命赵延寿、赵延昭、耶律安端、解里等由沧、恒、易、定等州分道而进,辽太宗亲率大军跟从。会同九年也就是公元946年,后晋统帅杜重威挟众将降契丹,契丹攻入开封,晋出帝被迫投降,后晋灭亡。会同十年也就是公元947年,正月初一日,辽太宗以中原皇帝的仪仗进入东京汴梁,于大同元年也就是公元947年二月初一日,下诏建国号为‘大辽’,改会同十年为大同元年。虽然辽太宗有意长久经营中原地区的意图,然而因纵兵掠夺人民财物,以及不让诸位节度使返回镇地,招来中原人民的反抗。不久,原后晋河东节度使刘知远自立为帝,国号汉。刘知远在太原称帝后,诸镇和后晋旧将多起兵响应。广大百姓也群起反抗,大部多至数万人,小部不下千百人,攻破州县城,杀死契丹任命的官吏。澶州起义军首领王琼,攻入州城,围击契丹将领耶律郎五;东方起义军攻破宋、亳、密三州。可见契丹在中原的统治难以维持。四月,辽太宗被迫引军北返,最后在栾城病逝。

    耶律德光一度占据中原称帝,为何很快便被赶走?三点原因值得深思。辽国曾有一个最好的机会统一中原,却被耶律德光给挥霍了。‘行逐水草’和‘打草谷’,辽军靠它们驰骋北方草原,南下压宋夏

    首先是帝位之争。

    辽大同元年也就是公元947年,即后晋开运四年,位于中原开封的耶律吼等将领拥立耶律倍之子耶律阮为帝,是为辽世宗。在上京也就是今内蒙古BLZQ,的皇太后述律平想让其第三子耶律洪古也就是耶律李胡,继承皇位,不同意辽世宗继位。述律太后派耶律洪古与辽世宗在辽南京北部的泰德泉交战,最后辽世宗打赢了这场战争。在经过大臣耶律屋质的劝阻之下,述律太后才认同辽世宗的帝位。辽世宗在位期间,一直不忘占领中原的期望,多次对中原用兵。然而辽世宗好酒色,喜爱打猎。晚年更是任用奸佞,大兴封赏降杀,导致朝政不修,政治腐败。天禄五年也就是公元951年,即后周广顺元年)九月,辽世宗协助北汉攻打后周,行军至归化也就是今内蒙古呼和浩特的祥古山时,由于其他部队未到,先行驻扎在火神淀。其间喝酒、打人、打猎,众将很是不满。

    辽天禄五年也就是公元951年,即后周广顺元年,耶律察割发动政变,杀辽世宗并自行称帝,辽太宗之长子耶律璟和耶律屋质等率兵杀死耶律察割后,被立为帝,即辽穆宗。辽穆宗虽讨厌女色,而无所出,但却经常酗酒,天亮才睡,中午方醒,因此长时期不理朝政,国人称之为‘睡王’。辽穆宗前期,朝廷内部不稳,离心离德,大臣经常发生叛乱或是南奔中原的事件,那就是应历二年也就是公元952年,即后周广顺二年六月,萧眉古得欲叛辽南奔后周,阴谋败露,被杀。七月,政事令耶律娄国、林牙耶律敌烈等谋乱被捕后伏诛。应历三年也就是公元953年,即后周广顺三年十月,耶律洪古即耶律李胡之子耶律宛等人谋反,事情被察觉后被捕。应历十年也就是公元960年,即北宋建隆元年七月,政事令耶律寿远、太保楚阿不等人谋反,事败伏诛。十月,耶律洪古之子耶律喜隐谋反,事败被捕,因供词牵涉耶律洪古,耶律洪古入狱而死。

    由于政局动荡不安,迫使辽穆宗停止了辽太宗、辽世宗一贯执行的南伐中原政策,以恢复因长期战事而消损的国力,与南唐、北汉联合对抗遂渐强盛的后周。应历九年也就是公元959年,即后周显德六年,后周发动北伐,辽朝宁州也就是今河北青县刺史王洪举城投降。周军随后攻克益津关、瓦桥关,莫州、瀛州刺史刘楚信、高彦晖也举城投降。当时周世宗欲一鼓作气,直取幽州,辽穆宗甚至有意放弃燕云十六州。最后周世宗因为重病而南返,莫州、瀛州归后周领有,而辽军加强防御,不敢南下。由于辽穆宗本人喜好杀戮,经常亲手杀人。同时又爱好打猎到‘竟月不视朝’,最后于应历十九年(969年,北宋开宝二年)二月被侍人所弑。耶律贤被推举为帝,即辽景宗,改元为保宁。

    其次是全盛时期。

    辽景宗勤于政事,重用贤臣如室昉、郭袭,使辽朝出现一阵清明。辽景宗对辽穆宗时谋反的皇族采比较宽松的政策,因而谋乱者少,上层比较稳定。辽景宗对外政策仍采不主动南伐中原、仅援北汉的方针。辽景宗前期,辽朝与北宋聘史往还,互贺节日。宋太宗赵光义统一江南后,于辽乾亨元年也就是公元979年,即北宋太平兴国四年,亲征北汉,辽朝派数万兵支援北汉。三月,辽军在白马岭与宋军交战,被击溃,辽将耶律敌烈等人战死。六月,北汉主刘继元降宋。辽朝改变战略,把主要力量用以固守幽蓟。宋太宗乘胜进攻幽州,辽朝派耶律沙、耶律休哥、耶律斜轸等名将率军与宋军大战于高梁河也就是今BJ西直门外,成功击败宋军,宋太宗仅以身免。由于辽景宗体弱多病,有时无法上朝,军国大事大多由皇后萧绰协助处理。

    乾亨四年也就是公元982年,即北宋太平兴国七年,辽景宗病逝,辽圣宗耶律隆绪继位,尊母萧绰为皇太后,并由萧太后摄政。当时萧太后30岁,辽圣宗12岁,而萧太后之父萧思温于保宁二年也就是公元970年,即北宋开宝三年,被害,无嗣,使得萧太后也没有外戚可以依靠。而诸王宗室二百余人拥兵自重,控制朝廷,对萧太后及辽圣宗构成了莫大的威胁。萧太后先重用大臣耶律斜轸、韩德让参决大政,南面军事委派给耶律休哥,撤换一批大臣,并下令诸王不得相互宴请,要求他们无事不出门,并设法解除他们的兵权。在这些行动后,辽圣宗和萧太后的地位才稳定下来。萧太后摄政二十七年,在她执政期间进行改革,并且励精图治,注重农桑,兴修水利,减少赋税,整顿吏治,训练军队,使辽朝百姓富裕,国势强盛。契丹统和二十七年也就是公元1009年,即北宋大中祥符二年,辽圣宗亲政后,辽朝已进入鼎盛,基本上延续萧太后执政时的辽朝风貌,反对严刑峻法,并且防止贪污事件。在文教方面,辽圣宗实行科举,编修佛经,佛教极为盛行。在位其间四方征战,对宋战争屡屡获胜,俘获号称杨无敌的宋朝名将杨业。

    北宋立国之初即有意要收复燕云十六州,先后于公元979年、公元986年两度北伐,皆为辽军所击败。辽圣宗为了防止高丽与北宋结盟,进而威胁辽朝东部。于统和十一年也就是公元993年,即北宋淳化四年,发动高丽契丹战争以降服高丽,于统和二十七年也就是公元1009年,即北宋大中祥符二年,的东征时最远攻入高丽开城。之后为了解决辽宋之间的长期对抗,以及避免契丹贵族威胁皇权,萧太后与辽圣宗于统和二十二年也就是公元1004年,即北宋景德元年,亲率大军深入宋境。宋真宗畏敌,欲迁都南逃,因宰相寇准坚持而亲至澶州也就是今濮阳督战。宋军士气大振,击败辽军前锋,辽将萧挞凛战死。辽军恐腹背受敌,提出和约。主和的宋真宗于次年初与辽订立和约,协定宋每年赠辽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双方各守疆界,互不骚扰,成为兄弟之邦,此即澶渊之盟,从此两朝和好达一百二十年之久。之后辽圣宗结好西夏,而西夏也摇摆于宋、辽之间以图存,形成辽宋夏三朝鼎立的局势。

    契丹太平十一年也就是公元1031年,即北宋天圣九年,辽圣宗去世,长子耶律宗真即位,即辽兴宗。辽兴宗生母萧耨斤即法天太后,自立为皇太后并摄政,并把辽兴宗的养母齐天皇后萧菩萨哥迫死。法天太后重用在辽圣宗时代被裁示永不录用的贪官污吏以及其娘家的人。辽兴宗因无权而不能救,母子因此结怨。法天太后对辽兴宗并不信任,打算改立次子耶律重元为帝。耶律重元把这一事告诉辽兴宗。辽兴宗怒不可遏,于重熙三年也就是公元1034年,即北宋景祐元年,用武力废除法天太后,迫法天太后‘躬守庆陵’,大杀太后亲信。七月,辽兴宗亲政。修建陵园安葬齐天皇后。而后,把法天太后接回来,并与她保持十里的距离,以防不测。辽兴宗母子的感情裂痕始终没有填平。

    辽兴宗在位时,辽朝势已日益衰落。而有辽兴宗一朝,奸佞当权,政治腐败,百姓困苦,军队衰弱。面对日益衰落的国势,辽兴宗连年征战,多次征伐西夏;逼迫宋朝多交纳岁币。但是这些反而使辽朝百姓怨声载道,民不聊生。辽兴宗还迷信佛教,穷途奢极。辽兴宗曾与其弟耶律重元赌博,一连输了几个城池。他对自己的弟弟耶律重元非常感激,一次酒醉时答应百年之后传位给耶律重元。皇子耶律洪基即为后来的辽道宗,也未曾封为皇太子,只封为天下兵马大元帅而已。这种下了辽道宗继位后,耶律重元父子企图谋夺帝位的恶果。

    宋夏战争后北宋内外交困之际,使得辽朝趁机侵宋。在征求张俭的意见后,一面派其弟耶律重元和萧惠在边境制造欲攻宋的声势,一面派萧特末也就是汉名萧英和刘六符于重熙十一年也就是公元1042年,即北宋庆历二年正月,去宋朝索要瓦桥关南十县地。宋朝派富弼与辽方使节谈判,此即重熙增币。双方于九月达成协议,在澶渊之盟规定赠辽岁币基础中,再增加增岁币银十万两、绢十万匹以了结这次索地之争。辽兴宗还再次使宋争得一个‘纳’字,即岁币是宋方纳给辽方的,不是赠送的。宋仁宗也委曲求全予以应允,而条件是辽朝须约束西夏与宋和谈。因此,在辽宋和好之后,辽夏关系恶化并发生战争。辽兴宗两次亲征西夏,均遭失败,而西夏最后愿意向辽朝称臣进贡。

    辽道宗继位后,清宁九年也就是公元1063年,即北宋嘉祐八年七月,耶律重元听从儿子的劝说,发动叛乱,自立为帝,不久被辽道宗所平,耶律重元自尽,史称滦河之乱。辽道宗在位期间,辽政治腐败,国势逐渐衰落。道宗并没有进行改革图新,而且本人也腐朽奢侈,这时地主官僚急剧兼并土地,百姓痛苦不堪,怨声载道。辽道宗重用耶律乙辛等奸佞,自己不理朝政,耶律乙辛诬陷皇后萧观音与伶官赵惟一有染,辽道宗听信谗言而赐死皇后,史称十香词冤案。同时耶律乙辛为防将来太子耶律濬登基对自己不利,故陷害皇太子耶律濬,并将其杀害。后来,一位姓李的妇女向辽道宗进‘挟谷歌’辽道宗才把皇太子的儿女接进宫。

    辽大康五年也就是公元1079年,即北宋元丰二年七月,耶律乙辛乘辽道宗游猎的时候意图谋害皇孙耶律延禧,辽道宗接纳大臣的劝谏,命皇孙一同秋猎,才化解耶律乙辛的阴谋。大康九年也就是公元1083年,即北宋元丰六年,辽道宗追封故太子为昭怀太子,以天子礼改葬。同年十月,耶律乙辛企图带私藏武器到宋朝避难,事败被诛。寿昌七年也就是公元1101年,即北宋建中靖国元年正月,辽道宗去世,皇孙耶律延禧继位,即天祚帝。当时西夏崇宗因受到北宋攻击一再向辽求援,并求天祚帝女尚公主为妻。最后辽天祚帝于乾统五年也就是公元1105年,即北宋崇宁四年,将一个族女耶律南仙提升为公主嫁给夏崇宗,并派使者赴宋,劝北宋对西夏和谈。

    再次就是走向灭亡。

    辽天庆二年也就是公元1112年,即北宋政和二年二月十日,天祚帝赴春州也就是故址在今内蒙突泉县突泉镇西北约60公里的宝石镇境内,召集附近女真族的酋长来朝,宴席中醉酒后令诸位酋长为他跳舞,只有完颜阿骨打不肯。天祚帝不以为意,但从此完颜阿骨打与辽朝之间不和。九月,完颜阿骨打不再奉诏,并开始对其他不服从他的女真部落用兵。天庆四年也就是1114年,即北宋政和四年春,完颜阿骨打正式起兵反辽。一开始天祚帝并未将完颜阿骨打当作一个重大威胁,但是所有他派去镇压完颜阿骨打的军队全部战败。天庆五年也就是公元1115年,即北宋政和五年,又是金收国元年,天祚帝为了解决女真的威胁,下令亲征,但是辽军到处被女真军击败。与此同时辽朝国内也发生叛乱,耶律章奴在辽上京叛乱,虽然这场叛乱很快就被平定,但是分裂了辽朝内部。同年完颜阿骨打称帝建国,国号大金,年号收国,定都会宁。同年秋天,金军攻下辽朝黄龙府,辽朝受到严重的打击。此后位于原渤海国的东京也发生高永昌叛乱自立。这场叛乱一直到天庆六年也就是公元1116年,即北宋政和六年,又是金收国二年四月才被平定。五月女真借机占领了辽东京和沈州。

    其中最有名的是,金灭辽之战。

    天庆十年也就是公元1120年,即北宋宣和二年,又是金天辅四年,金军攻克辽上京,守将萧挞不也投降,到保大元年也就是公元1121年,即北宋宣和三年,又是金天辅五年,辽朝已经失去一半的领土。而内部又发生因为皇位继承问题而爆发的内乱,最后辽天祚帝杀他的长子耶律敖鲁斡而结束,但是这使得更多的辽军投降金朝。保大二年也就是公元1122年,即北宋宣和四年,又是金天辅六年正月,金军攻克辽中京,天祚帝被金兵所迫,流亡夹山。

    由于位于辽南京的耶律大石与李处温等人不知天祚帝去向,他们拥立耶律淳为帝,即天锡帝,史称北辽。天锡帝降天祚帝为湘阴王,并遣大使奉表于金朝,乞为附庸。可是事未完成,他就病死,妻辽德妃称制,改年号为德兴。此时辽臣李处温父子觉得前景不妙,打算向南私通北宋的童贯,欲劫持辽德妃纳土于宋。向北私通金人,作金的内应。后她发现他们罪行而赐死之。当年十一月,辽德妃五次上表给金朝,只要允许立耶律定为辽帝,其他条件均答应。金人不许,她只好派兵死守居庸关,十一月居庸关失守,十二月辽南京被攻破。辽德妃带着随从的官员投靠天祚帝,被天祚帝诛杀。

    关于天祚帝的流亡的故事。

    保大三年也就是公元1123年,即北宋宣和五年,又是金天辅七年正月,在上京的回离保即萧干叛金,八月平定。保大四年也就是公元1124年,即北宋宣和六年,又是金天会二年,天祚帝已经失去了辽朝的大部分土地,他自己退出漠外,他的儿子和家属大多数被杀或被俘,虽然他还打算收复首府燕州和云州,但是实际上已经没有多少希望了。保大五年二月二十日也就是公元1125年3月26日,辽天祚帝在应州被为金人完颜娄室等所俘,八月被解送金上京也就是今黑龙江省阿城区白城子,被金太宗降为海滨王。金天会六年也就是公元1128年,即南宋建炎二年,海滨王耶律延禧病故,遗臣萧术者对故主行人臣之礼。

    在辽朝覆灭后,辽朝贵族耶律大石在西北召集残部,控制了蒙古高原和XJ东部一带。金天会八年也就是公元1130年,即南宋建炎四年,由于受到金兵的压迫,耶律大石决定放弃蒙古高原,率部西征。天会十年也就是公元1132年,即南宋绍兴二年,耶律大石在叶迷立也就是今XJ额敏称帝,史称西辽这就是西方称为黑契丹或哈剌契丹,首都虎思斡鲁朵。西辽曾一度扩张到中亚,成为中亚强国。皇统三年也就是公元1143年,即南宋绍兴十三年,在耶律大石死后,西辽经历萧塔不烟、耶律夷列、耶律普速完、耶律直鲁古与屈出律的统治。最后兴定二年也就是公元1218年,即南宋嘉定十一年,被成吉思汗的蒙古军队灭亡,立国凡87年。

    这就是辽国历史及重要时段,接下来是西夏。

    西夏建于公元1038年,亡于公元1227年,是中国历史上由党项人在中国西北部建立的朝代,自称‘邦泥定国’或‘大白高国’。因其在西北,故称之为西夏。前期和辽、北宋,后期与金朝并立。历经十帝,共189年。从公元881年李思恭任定难军节度使起,李氏政权共计346年。

    唐末党项拓跋首领李思恭因平定黄巢有功被封为定难军节度使,赐封五州之地。党项先后臣服于唐朝、五代诸政权与北宋。五州之地被北宋并吞后,李继迁出走创业,公元990年被辽朝封为夏国王。陆续占领河西走廊诸州。公元1038年,李元昊称帝建国。西夏在宋夏战争与辽夏战争中获胜,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夏毅宗到西夏崇宗初期,大权掌握在母党梁氏手中。西夏因为皇党与母党的对峙而内乱。金朝崛起后,西夏改臣服金朝。夏仁宗期间发生天灾与任得敬分国事件,但经过改革后,到天盛年间出现盛世。漠北的大蒙古国崛起,西夏最后于西夏保义二年也就是公元1227年亡于蒙古。

    西夏疆域范围在今宁夏、甘肃、青海东北部、内蒙古西部以及陕西北部地区,占地两万余里。对外关系上,表面对辽宋金称臣,实则对内独立称帝。前期与辽和北宋经常发生战事,保持三国鼎立的局面,后期与金并立,末期受蒙古的威胁。

    从宋初李继迁到李元昊建国,党项社会完成了由氏族公社所有制向封建所有制的转化时期。元昊建国标志着由奴隶制转变为封建领主制,乾顺以后,进入封建地主制,以农业和畜牧业为主。从清末开始,对于西夏的考古研究不断发展,形成了十分热门的西夏学。

    唐朝贞元中分振武朔方二节度置夏州节度使,治夏州,在今陕西横山县西北。唐末黄巢起义爆发后,李思恭与鄜州也就是治今陕西富县,李孝昌同誓讨贼,唐僖宗以他为左武卫将军,权知夏绥银节度事。黄巢被平定后,李思恭拜夏州节度使,封‘夏国公’,‘夏’的国号即来源于此。

    西夏建立后,又自称‘邦泥定国’或‘白高大夏国’、‘西朝’。西夏史专家吴天墀认为,邦泥定国很可能是汉字‘白上国’的西夏文音译。西夏统治者将他们的国家称为‘白上国’,有文献记载,也有文物证据。‘白上国’就是‘尚白之国’的意思,西夏统治者用尚白作为其政权的标志,是承袭和利用了广泛流行于中国的阴阳五行学说,以便树立起‘西朝’的形象,与北朝辽、南朝宋鼎足而立。同时亦有‘河西’之称,是因位于中国地区的西北部,史称西夏。

    西夏的祖先党项族原居四川松潘高原。西夏的历史根源可以一直追溯到唐初。党项是羌族的一支,隋书上载‘党项羌者,三苗之后也’。《旧唐书》载:‘党项羌……汉西羌之别种也。魏、晋之后,西羌微弱,或臣中国,或窜山野。自周氏灭宕昌、邓至后,党项始强。’唐朝时,生活在青藏高原的党项羌和吐谷浑经常联合起来对抗吐蕃。唐高宗时,吐谷浑被吐蕃所灭,失去依附的党项羌请求内附,被唐朝安置于松州也就是今四川松潘。后党项羌逐步繁衍成数个大部落,其中盟主部落拓跋氏大概只占据今的青海东南和甘肃南部等地。唐开元年间,居于青海东南和甘肃南部的党项遭到吐蕃军队进攻,向唐玄宗求救,被迁至庆州也就是今甘肃QY市。

    唐僖宗时,党项部首领李思恭被朝廷封为夏州节度使,因平黄巢起义有功,一度收复长安,再次被赐姓李,封‘夏国公’。从此拓跋思恭及其李姓后代以夏国公成为当地的藩镇势力。这部分党项羌武装也被称为‘定难军’。唐末,党项拓跋氏崛起,并达到极盛阶段,名兼四镇也就是定难、保大、静难、宁塞,实领定难、保大二镇之夏、绥、银、宥、鄜五州之地。乾宁二年也就是公元895年,拓跋思恭卒,其弟思谏继为定难军节度使。五月,静难节度使王行瑜,凤翔节度使李茂贞等联兵攻入长安,昭宗以定难节度使李思谏为东面招讨使。在这次战斗中,定难、保大两军仍然采取观望不进的方针,保存了实力。

    五代十国时期,不管中原是何人当政,李氏也就是拓跋氏,皆‘俯首称臣’,换来该地的统治地位和大量的赏赐。唐朝灭亡前夕,夏州节度使李思谏依附于梁王朱全忠,朱全忠建立后梁政权,曾授夏州节度使李思谏为‘检校太尉、兼侍中’成为梁太祖的使相之一。梁开平二年也就是公元908年,思谏病卒,三军推李彝昌为留后,不久后梁即以彝昌为定难军节度使,正授旄钺。龙德三年也就是公元923年,晋王李存勖灭后梁,建立唐政权,史称后唐。夏州节度使李仁福投附于后唐。同光二年也就是公元924年四月,后唐庄宗‘以夏州节度使李仁福依前检校太师、兼中书令、夏州节度使,封朔方王’。后唐末帝清泰二年也就是公元935年二月,李彝超卒,其弟李彝殷继掌夏州政权,后唐诏令李彝殷为定难军节度使。后晋建立之后,石敬瑭于天福二年也就是公元937年正月,大封赐诸镇时,封定难军节度使李彝殷‘加检校太尉,同平章事’,‘并加食邑实封’。

    后晋天福八年也就是公元943年八月,夏州党项李氏族内发生变乱,彝殷弟绥州刺史李彝敏与弟彝俊等相勾结,明谋夺权。事败露,彝敏等投后晋,出帝诏送还彝敏等,以争取夏州共同对抗契丹。后晋出帝封李彝殷为契丹西南面招讨使。开运三年也就是公元946年,契丹又大举南下,灭后晋。原后晋河东节度使刘知远于开运四年也就是公元947年称帝,是为后汉。李彝殷臣属后汉。乾祐元年也就是公元948年,后汉隐帝继位后,于三月诏令以‘夏州节度使、检校太师、同平章事李彝殷,并加兼待中’。二年正月,李彝殷借后汉平定李守贞等三镇叛乱之机向后汉献马要求把静州也就是治所在今陕西米脂,隶属于定难军,得到允许,至此夏州节度由领属四州增加为五州。

    后汉隐帝三年也就是公元950年,郭威夺取政权,于次年也就是公元951年正月建立后周。原后汉河东节度使刘旻也就是刘知远弟,在契丹的支持下,在晋阳称帝,史称北汉。后周仍继承后汉对夏州割据势力的羁縻、笼络政策,即位初即封李彝殷为‘陇西郡王’。李彝殷在接受后周封号、臣属后周的同时,又暗中奉表于北汉。显德元年也就是公元954年正月,后周加封彝殷为‘西平王’。

    关于西夏太祖建业的故事,就是这样的。

    后周显德七年也就是公元960年,后周殿前都点检赵匡胤篡夺后周政权,建立宋朝,是为宋太祖。夏州节度使李彝殷闻赵匡胤即帝位,立刻遣使奉表称贺,并避太祖父弘殷讳,改名彝兴,以示归附。宋乾德五年也就是公元967年九月,李彝兴卒,子李光睿继承。太宗即位,改元太平兴国元年也就是公元976年,李光睿避太宗讳改名克睿,太宗嘉其助讨北汉之功‘加检校太尉’。太平兴国三年也就是公元978年五月,李克睿卒,子李继筠嗣位,四年三月,宋太宗亲征北汉,继筠遣将于黄河列寨,东渡黄河略北汉地以张宋军之势。

    太平兴国五年也就是公元980年十月,李继筠卒,因子幼不得嗣,以其弟衙内都指挥李继捧嗣为留后。当夏州节度使李继捧上台后,情况有所变化。其时,夏州李氏政权内部因继承问题发生内讧,银州刺史李克远与弟克顺等率兵袭击夏州,被李继捧处死。太平兴国七年也就是公元982年三月,李继捧从父、绥州刺史李克文上表宋廷,要求令继捧入朝,免生变乱。太宗即遣使诏命李克文权知夏州,以西京作坊使尹宪同知州事。李继捧被迫于五月举族进京,向宋朝献出夏州节度使所属‘银、夏、绥、宥、静五州之地’,留居京师。但李继捧的族弟银州蕃落使李继迁不肯入京,伪称出葬乳母,率数十人,逃到了夏州东北三百里的地斤泽也就是今内蒙古伊克昭盟巴彦淖尔,集结武装,进行袭扰宋朝边境的活动。

    雍熙二年也就是公元985年二月,李继迁用张浦计,使之诈降曹光实,约期在葭芦川受降,设伏歼之。至受降日,继迁亲迎,引曹光实中伏擒杀,并歼其从骑,袭取银州。李继迁占领银州后,部下推举继迁为定难节度西平王。李继迁乘胜进军,攻克会州也就是治所在今甘肃靖远、三族砦也就是今陕西米脂西)。四月,李继迁军在浊轮川也就是今陕西神木北,和宋王侁率领的援军遭遇,继迁军大败,死伤五千余,部下将领、亲属或战死、被俘,或降宋。继迁残部不敢返回银州,径投夏州党项部落。又一次陷入困境后,李继迁与部下合谋与辽结盟,欲借契丹耶律氏的力量对付宋朝,以图恢复大业。当雍熙三年也就是辽统和四年,即公元986年二月,辽圣宗耶律隆绪授李继迁定难军节度使、都督夏州诸军事。继迁又请婚于辽,辽以宗室耶律襄之女封义成公主嫁给李继迁。夏辽联盟成立。

    接着关于夏太祖李继迁的故事要展开了,仔细听。

    雍熙四年也就是公元987年二月,李继迁攻夏州,败宋军于王庭镇,进围州城。又配合辽军,不断袭击宋西北边境。宋以屡次用兵失败,疑李继捧泄露朝中机密,出继捧为崇信军节度使;继徙陕西路威德军节度使。端拱元年也就是公元988年五月,采用宰相赵普‘以夷制夷’的策略,重新起用李继捧为定难军节度使及银、夏、绥、宥、静等州观察处置押蕃落使,赐姓名赵保忠,回镇夏州,令其招抚李继迁。李继捧回到夏州,与李继迁通款,李继迁则通过继捧与宋虚与周旋。淳化元年也就是公元990年十月,继迁攻夏州,获胜,并向辽报捷,时辽与宋战于徐河失利,为促李继迁进兵,乃于十二月,晋封李继迁为夏国王。二年八月,遣使以收复银、绥二州告辽,上宋所颁敕命,并屯兵王庭镇,伺机再复夏州。九月,李继迁被李继捧夜袭,败逃途中,又遭族兵重创,于是又逃入地斤泽。

    至道二年也就是公元996年,李继迁截夺宋军粮草四十万,又出大军包围灵武城。宋太宗大怒,派五路军击夏,皆败北。宋太宗崩后,宋真宗即位,为息事宁人,割让夏、绥、银、宥也就是陕西靖边、静也就是陕西米脂给李继迁,事实上承认了西夏的独立地位。宋真宗咸平五年也就是公元1002年,李继迁率诸部落攻陷宋朝重镇灵州,改名西平府,后又攻取西北重镇凉州,截断宋朝与西域的商道,截断西域向宋朝的入贡,同时禁止西域诸部向宋朝卖马,严重影响了宋朝的国防军力建设。与吐蕃会盟时,李继迁遭吐蕃人暗算,被劲弩射伤,后伤重而死,时年42岁。

    关于他们一个重要时刻兴庆立国,则是另一个故事。

    李德明继位后,倾力向河西走廊发展,南击吐蕃,西攻回鹘,大大拓展党项羌族的生存空间,李德明认为西平府地居四塞之地,不利于防守,不如怀远形势有利。公元1020年,派遣大臣贺承珍督率役夫,北渡黄河建城,营造城阙宫殿及宗社籍田,定都于此,名为兴州。他对外仍向宋、辽称臣,对内则完全是帝王气派。并伺机向西发展。数年间,西攻吐蕃和回鹘,夺取西凉府、甘州、瓜州、沙州等地。其势力范围扩展至玉门关及整个河西走廊。下面介绍一个重要人物,夏景宗李元昊。

    宋天圣十年也就是公元1032年,李德明之子李元昊继夏国公位,开始积极准备脱离宋。他首先弃李姓,自称嵬名氏。第二年以避父讳为名改宋明道年号为显道,并开始使用西夏自己的年号。在其后几年内他建宫殿,立文武班,规定官民服饰,定兵制,立军名,创造自己的民族文字也就是西夏文,并颁布秃发令。并派大军攻取吐蕃的瓜州、沙州、肃州三个战略要地。这样,元昊已拥有夏、银、绥、宥、静、灵、会、胜、甘、凉、瓜、沙、肃数州之地,即宁夏北部,甘肃小部,陕西北部、青海东部以及内蒙古部分地区。

    宋宝元元年也就是公元1038年10月11日,李元昊称帝,建国号大夏。宋朝不愿承认李元昊的帝位,并且下诏‘削夺赐姓官爵’,停止互市。李元昊频繁派出细作到边境刺探军情,煽诱宋朝境内的党项人和汉人附夏。公开断绝了西夏同宋朝的使节往来,向宋朝送去‘嫚书’,在‘嫚书’中指责宋朝背信弃义,挖苦宋军腐败无能。又借辽朝的势力威胁宋朝,最后还表明西夏仍愿同宋朝和好之意。夏宋之间的战争终于不可避免。

    后来,出现了‘和战北宋’这一现象。

    李元昊称帝之后,宋廷上下极为愤怒,双方关系正式破裂。此后数年,元昊相继发动了三川口之战、好水川之战、麟府丰之战、定川寨之战等四大战役,歼灭宋军西北精锐数万人。并在授礼法延祚七年也就是公元1044年,在河曲之战中击败携10万精锐御驾亲征的辽兴宗。此时,西夏总兵力约50万人。

    比如有名的‘好水川之战’,就是这时候发生的。

    大败宋辽之后,李元昊沉湎酒色,好大喜功,导致西夏内部日益腐朽,众叛亲离。与没藏氏私通,生谅祚。又废皇后野利氏,改立与太子宁令哥订亲的没移氏为新皇后。没藏讹庞怂恿宁令哥乱。公元1048年,宁令哥弑杀其父李元昊,又被没藏讹庞处死。没藏讹庞拥立周岁的谅祚为帝,是为夏毅宗。

    西夏方面国力也大亏。夏毅宗与夏惠宗时期时,夏廷对内进一步巩固统治,对外常与宋辽两国处于战争与议和的状态。夏毅宗继位时年幼,由其母没藏太后与没藏讹庞专政。当时辽朝辽兴宗再度攻打西夏,围攻兴庆府,最后西夏向辽朝称臣。没藏太后荒淫好色,公元1056年,因李守贵与吃多己多次争宠,最后李守贵杀没藏后。事后也被没藏讹庞所杀。没藏讹庞又将其女许配夏毅宗,以国舅和国丈的双重身份,独掌朝政。

    后来出现了,夏毅宗李谅祚一波操作猛如虎。

    随着年龄的增长,夏毅宗对没藏讹庞的专权行为越来越不满。毅宗与没藏讹庞儿媳梁氏私通,后来讹庞父子密谋欲杀毅宗。奲都五年也就是公元1061年四月,梁氏告变,李谅祚在大将漫咩等的支持下执杀讹庞及其家族,又杀妻没藏氏,结束了没藏氏专权的局面。亲政后,夏毅宗立梁氏为后,任用梁乙埋与景询等人。对内整治军队使地方军政分立,文武官员互相牵制。提倡汉文化与技术。废行蕃礼,改用汉仪,并于拱化元年也就是公元1063年,改姓为李。对外方面,与宋重新划定边界,恢复榷场,贸易正常化。对吐蕃多次战事,占领河湟与青海一带,于拱化元年招抚西域城吐蕃首领禹藏花麻。拱化五年也就是公元1067年,李谅祚诱杀保安军也就是今陕西志丹的宋将。十二月,毅宗谅祚去世。由7岁的长子李秉常即位,即夏惠宗。秉常即位后,西夏政局内部动荡,宋神宗以为有机可趁,派兵五路攻夏,准备收复灵武。但败多胜少,特别是灵州、永乐城两战,损失士兵民夫达60余万人,耗费军费无计。

    后女真崛起,西夏攻占宋朝定边军,并向金朝称臣。金朝皇帝在高兴之余把此前占领的西夏故地乐州、积石州等河外诸州都赏赐给了西夏王乾顺,西夏领土达到鼎峰。蒙古崛起后,一直视西夏为眼中钉,将其作为练兵场,不断派兵袭扰突击,演练部队。

    刚结束一段太后和国舅专权,西夏又接了一个母党专权。

    由于夏惠宗年幼,由其母梁太后掌握大权,形成了以梁太后与梁乙埋为首的母党专权。母党大力发展其势力,提倡番礼,重用都罗尾与罔萌讹,排挤夏景宗的弟弟嵬名浪遇等反对派。大安六年也就是公元1080年,夏惠宗最后在皇族嵬名氏的协助下得以亲政。夏惠宗崇尚汉法,下令以汉礼藩仪,遭到梁太后为主的保守派极力反对。对此,夏惠宗想用大臣李清策的建议,将河南地区归还宋朝,以利用宋朝削弱外戚势力。不料机密泄漏,梁太后杀李清策,幽禁夏惠宗。梁太后此举引来皇党、仁多族的叛乱,连吐蕃禹藏花麻都向宋朝请求派兵攻打梁太后。此时宋朝正值宋神宗王安石变法而国力增强,并在天赐礼盛国庆三年也就是公元1071年,由王韶于熙河之战占领熙河路,对西夏右厢地区造成威胁。大安七年也就是公元1081年,宋神宗听从种谔建议,趁西夏内乱之际,以李宪、种谔等五路大军发动五路伐夏,目标兴庆府。梁太后采取坚壁清野策略,袭击粮道以粉碎五路宋军,宋军最后只夺下兰州。隔年宋军采取碉堡战术,派徐禧兴建永乐城,步步压缩西夏在横山的军事空间。梁太后趁永乐城新建之初,率30万大军包围攻陷,宋军惨败,史称永乐城之战。

    关于夏崇宗李乾顺的故事,接下来要讲一下。

    西夏虽然多次击溃宋军,但与宋朝贸易中断使经济衰退,战事频繁又大耗国力,人民不满。梁太后与梁乙埋最后于大安九年也就是公元1083年,让夏惠宗复位,以平和矛盾,然而夏惠宗依旧没有掌握实权。梁乙埋去世后,政权转由其子梁乞逋掌握。天安礼定元年也就是公元1086年,夏惠宗在忧愤之下去世,由3岁儿子李乾顺即位,即夏崇宗。

    此时西夏政权又落入小梁太后及梁乞逋手中。宋朝宋哲宗时期,章惇执政,派遣渭州知州章楶讨伐西夏,章楶建议对西夏采取经济制裁与碉堡、潜攻耕作战,其后为了实践这套战术,他在天祐民安七年也就是公元1096年,于西边的渭川修建平夏城与灵平砦,并且多次击退进攻的西夏军队。隔年宋军攻入东边的洪州、盐州。永安元年也就是公元1098年,小梁太后偕同夏崇宗率领30万大军猛攻平夏城,遭到惨败,大将嵬名阿埋与妹勒都逋均被擒,史称平夏城之战。其后残兵败将被章楶安排伏兵歼灭,小梁太后差点被俘,宋军随后兴建西安州与天都寨,打通泾原路与熙河路,秦州变成内地。宋朝控制横山地区后,西夏处境日益艰困。其后的一段时间西夏与章楶交战屡战屡败,永安二年也就是公元1099年,在辽道宗的周旋下,宋夏再度和谈,西夏向宋朝请罪而终。西夏在母党专权的十年里,梁乞逋依仗‘梁氏一门二后’的威势,连连发动与北宋和辽朝的战争,使西夏蒙受严重损失。他经常在朝廷上向众大臣夸耀自己的功劳,认为西夏连年出征,主要就是让宋朝屈服,只有这样才能使西夏获得和平。环庆之战时,梁乞逋被小梁太后制止出征而怀恨在心。他意图叛变,但是事机败露。小梁太后命嵬名阿吴、仁多宗保与撒辰率兵逮捕处死。小梁太后亲自专权后,为了加强对宋朝战事,多次向辽朝请求援军被拒。辽廷对小梁太后极度反感,认为辽夏战争是由她引起,而小梁太后因多次被拒也恶言相向。永安二年夏崇宗亲政在即,但‘梁氏专恣,不许主国事’。辽朝辽道宗派使至西夏,用毒药毒死小梁太后。至此长期的太后专政终止,西夏皇帝得以亲政。

    结束了母党专权,西夏也面临着内忧外患。

    漠北的克烈部与西夏十分友好,然而后来蒙古部在铁木真的领导下兼并不少部落。天庆十年也就是公元1203年克烈部被铁木真并吞,其领袖王汗之子桑昆逃奔西夏。两年后,铁木真率军入侵西夏,掠夺西夏边界城市而去。夏桓宗认为击退外患,改兴庆府名为中兴府,取西夏中兴之意,实际上西夏反而垄罩在蒙古的威胁之下。

    这里说一下,关于西夏王陵,则位于距YC市。

    接着说,应天元年也就是公元1206年,铁木真建立大蒙古国,即成吉思汗,后被尊称元太祖。成吉思汗为了要攻灭敌国金朝,势必要切断金夏联盟,所以西夏成为他的目标之一。隔年夏襄宗夺位不久,成吉思汗率大军攻破西夏要塞斡罗孩城也就是内蒙古乌拉特中后旗西境,因各路夏军奋力抵抗而击退之。应天四年也就是公元1209年,蒙古降服高昌回鹘,河西地区也暴露在蒙古威胁之下。蒙古第三次征夏即自河西入侵,出黑水城,围攻斡罗孩关口。夏襄宗派其子李承祯率军抵抗失败,夏将高逸被俘而死。蒙军又攻陷西壁讹答守备的斡罗孩城,直逼中兴府的最后防线克夷门。夏将嵬名令公率军伏击蒙军,最后仍被蒙军击溃。中兴府被蒙军围困,夏襄宗派使向金朝金帝完颜永济求救,但是金帝拒绝,还以邻国遭攻打为乐而坐视不救。最后夏襄宗纳女请和,贡献大量物资,并且附蒙伐金。

    夏襄宗附蒙伐金后,对金朝进行长达十余年的战争,使双方损失很大。国内方面,西夏百姓十分贫困,经济生产受到破坏,军队衰弱,政治腐败。夏襄宗本身也沉湎于酒色之中,整日不理朝政。皇建二年也就是公元1211年,齐王李遵顼发动宫庭政变,废夏襄宗自立为帝,即夏神宗,史书称为状元皇帝。夏神宗不顾国内大臣反对,仍然坚持附蒙抗金,金宣宗也多次反击之。此时西夏国内社会经济凋蔽,民变不断。光定六年也就是公元1216年,因为西夏因不肯帮助成吉思汗西征,次年成吉思汗率军第四次进攻西夏。夏神宗以太子李德旺守中兴府,自己逃至西京灵州。最后李德旺派使向蒙古和谈才终战。

    乾定元年也就是公元1223年,由于夏神宗不愿做亡国之君,便让位给太子李德旺,即夏献宗。此时夏廷已经认清蒙古将会灭亡西夏,夏献宗决定采取联金抗蒙的策略,趁成吉思汗西征时派使联合漠北诸部落抗蒙,以便巩固西夏北疆。当时总管汉地的蒙将孛鲁也就是木华黎之子,察觉西夏的意图,于乾定二年也就是公元1224年,率军从东面攻入西夏,攻陷银州,夏将塔海被俘。隔年成吉思汗得胜返国,同时率军攻打沙洲。最后夏献宗同意蒙军条件投降,蒙古撤军。

    保义元年也就是公元1226年,成吉思汗以夏献宗没有履约为由,兵分东西向西夏夹攻,此即蒙古灭西夏之战。成吉思汗率主力部队至兀剌孩城也就是内蒙古乌拉特中后旗西,西进攻陷黑水城,又迂回进军贺兰山也就是宁夏银川西北,击溃夏将阿沙敢不,最后屯军浑垂山也就是甘肃酒泉北。西路军由阿答赤率领,与忽都铁穆儿、西夏降将昔里铃部、察罕等人借道西州回鹘,陆续攻陷沙州、肃州与甘州。但在围攻甘州时遭到守将和典也怯律顽强抵抗,最后成吉思汗亲自攻陷,并且降服凉州守将斡扎篑投降。至此河西走廊全数沦陷。夏献宗忧患而死,由其侄南平王李睍继位,即夏末帝。

    同年八月,成吉思汗率军穿越沙陀,进军黄河九渡,攻占应理也就是宁夏中卫。而后分兵攻陷夏州,主力包围灵州。夏末帝派嵬名令公率军救援,双方于冻结的黄河决战。而后嵬名令公与守将废太子李德任会合,最后城陷被杀。蒙军包围中兴府,并且分兵南下攻陷积石州也就是青海循化、西宁也就是青海西宁等西夏领地,并驻夏六盘山。西夏只剩中兴府,保义二年也就是公元1227年,夏末帝在中兴府被围半年后投降蒙古,西夏亡。成吉思汗此时已病死六盘山,但密不发丧,以免西夏反悔,拖雷按照成吉思汗遗嘱杀李睍。蒙军攻陷中兴府后展开屠杀,宫室、陵园付之一炬,后经察罕劝谏而止,但城中人口已经不多。

    保义二年李睍投降蒙古,西夏终于全部沦陷,蒙古兵还在西夏王陵附近挖地三尺,尽皆破坏,以至于从明朝开始历朝均未在西夏王陵附近获得过多少有价值的物品。成吉思汗去世后,密不发丧,以免西夏反悔。李睍投降后按照成吉思汗遗嘱被杀,蒙古军将领察罕努力使银川避免了屠城的命运,并入城安抚城内军民,城内的军民得以保全,西夏灭亡。

    关于西夏的后续发展,可以听一下。

    蒙古铁骑进侵西夏,大肆蹂躏的时候,西夏居民向境外逃走,他们向着中国而去,经过数千里跋涉,在SC省GZCZ治州的木雅地方即今康定县拆多山以西,雅砻江以东,乾宁县以南,九龙县以北的地区,定居下来,建立了一个小政权,至今在当地的藏族居民中留下传说,他们把这个小小政权的首领叫做‘西吴王’,实际也就是‘西夏王’的称号。这个小政权直到清朝康熙年间才被彻底消灭。

    元至元二十五年也就是公元1288年,元朝改西夏故都中兴府为宁夏路。此名一直沿用至今。

    关于西夏的疆域即领土范围,可以听听。

    李继迁攻下灵州后,将势力扩展到黄河河套地区与河西走廊。夏景宗继位后持续巩固河西走廊,并且开国称帝,疆域扩大到二十个州。而后夏景宗与宋朝征战于横山地区,并有意占领关中。

    宋宝元元年也就是公元1038年,西夏立国时,疆域范围在今宁夏,甘肃西北部、青海东北部、内蒙古以及陕西北部地区。东尽黄河,西至玉门,南接萧关也就是今宁夏同心南,北控大漠,占地两万余里。西夏东北与辽朝西京道相邻,东面与东南面与宋朝为邻。夏景宗之后,西夏与北宋展开拉锯战,双方互相占领对方的堡垒城寨,并且扩大到河湟青海地区。夏崇宗后期丧失横山地区,一度造成危机。

    金朝灭辽朝与北宋后,西夏陆续收复失地,并且占领黄河前套地区。金灭辽宋后,西夏的东北、东与南都与金朝相邻。西夏南部和西部是吐蕃诸部、甘州回鹘与西州回鹘相邻。国内三分之二以上是沙漠地形,水源以黄河与山上雪水形成的地下水为主。首都兴庆府所在的银川平原,西有贺兰山作屏障,东有黄河灌溉,有‘天下黄河富宁夏之称’。然而其势力被金朝所局限,领土扩张不大。到夏仁宗时期大约有22个州,这是西夏版图最后稳固的状态。

    这就是西夏的历史。我再加一个金国历史,那个灭了北宋,让北宋的一些人被迫南迁的国家。

    你们愿意听吗?”邹学明对众人说。

    “西夏和辽国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事情吗?”罗峰疑惑地问。

    “应该有,”纪晓夫笑着说,“他们推行汉化,为各民族文化发展提供了条件。同时,他们与宋通商,促进将来的民族团结。”

    纪晓明说,“简单说说他们的有名贡献。比如,西夏充分利用位于河西走廊这一地理优势,一方面从事‘转手贸易’,将中原地区的茶叶、丝绸等销往西域甚至更远的地区,并将来自西域的乳香、沉香、珊瑚、玉石等物产转卖至中原,另一方面对过往客商征取重税,由此获取大量利益。西夏崇信佛教,其石窟、塔寺、文献、雕塑、绘画等都反映出以佛教为主、兼具道教和原始宗教信仰的特点。莫高窟的西夏壁画以西夏早、中期居多,壁画风格上承五代、宋初风格,后逐渐融入吐蕃、回鹘以及党项文化风格和特点,进一步发展为成熟的西夏壁画艺术。古城凉州的葡萄美酒和酒泉的夜光杯千百年来驰名天下。辽则创造了祖国统一的局部条件,对北方、东北的开发建设稳定了祖国的北疆,促进了我国北方的城市建设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与各民族的交融,沟通东西方的联系,等等,最关键的是让汉文化传播更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