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宋头陀 » 第十四章 游方道

第十四章 游方道

    收拾完李二僧身上的东西,又看了一下他的皮背囊。

    跟李鄂一样,李二僧这位铁脚头陀,也有一个类似的皮制背囊。

    这玩意儿出现,李鄂也没什么大惊小怪的,这就跟背筐一样,无非变换个样式而已。

    不管是在生活上,还是在战争之中,古人对于器具的要求也是很苛刻的。

    背筐、扁担,能比双手提的多,坚持的时间也更长,这就是道理。

    至于兵器,讲的就是分生死这样的硬道理了。

    就跟李二僧似的,弄把大宝刀就觉着自己天下无敌了,还特么玩侧耳倾听。

    刀重则手慢,一把至少七八斤的厚重大刀,挽个刀花的时间,就够李鄂刺他三四剑了。

    别看这次李鄂是用金剑刺死的李二僧,但他正经防身的武器,还是扁担上草包缝隙里的一把腰刀。

    得自都监府的平头砍短腰刀,刀刃也就七十公分左右的长度,去鞘之后刀重不过两斤多点,拿在手里轻若稻草,出手的时候迅若疾风。

    即便是以武二爷的身姿,在江湖武斗之中,使用三尺三的雪花镔铁双戒刀,也一样会因为出手慢而吃亏的。

    不管你是天生神力还是力大无穷,不着甲的前提下,就是越轻越短、速度越快。

    但着甲之后就不一样了,像朴刀、手砍、长剑这类武器,还真不如一根大棍子好使。

    即便是得自十字坡张青夫妇的雪花镔铁双戒刀,也不能算是真正的战阵之兵,只能跟腰刀、手砍一样做副武器。

    真正用作战阵,还真就得李二僧手里这样的重刀、大刀。

    真正的战阵宋剑,就跟大铁棍子似的,说是宋锏也不为过,菱形锏这种武器,才能用来杀伤甲士。

    弄两把金剑上战阵,死的快不快李鄂不清楚,但不容易捅死人,却是真事儿。

    金剑先生李助是怎么没的?

    不就是手艺还不怎么成熟的李鄂,借着铜锁子防身,卖个破绽给枭首的吗?

    翻弄了一下李二僧的皮背囊,里面除了僧衣、直䄌、牛皮靴,金银的数量倒不是很多,拢共百八十两的样子。

    这也跟李助、李二僧兄弟的差事对称,相府那边,可以给他们好兵刃,但绝不会给他们很多钱的。

    道理也很简单,钱是自己的,兵刃或是打造兵刃的钱,可不一定是相府来花的。

    李助有钱,就跟现在的山大王差不多,遇着张太公这样的富户,人杀了钱拿走,李助这位金剑先生,也就有钱了。

    除了衣物之外,李二僧的背囊之中,也就剩下些干粮之类了。

    行脚僧、云游道这类,也是流动人员之中,一个比较特殊的存在。

    跟武二爷、宋江这类逃难的人不同,如今的僧道多半都不是穷人。

    但他们又不能跟富户出行一样,马车、仆从常伴,不虞生活条件变差。

    僧行脚、道云游,除了渡水之外,普遍是没有交通工具的。

    靠一双脚走,很容易就错过了宿头,春夏秋三季还好说,找个荒山破庙就能容身歇息。

    跟李鄂一样找个草窠子猫上一晚,也是许多僧道或是流动人员的常态。

    对这,李鄂也是很熟悉的,农忙的时候卸化肥,他就差不多是这样,没有合适的地方睡觉,找个草垛就能凑合歇一下。

    但这种凑合,到了冬天可就不成了,如今御寒多半都用的是裘皮、锦袄,这还是对富户说的。

    穷人,只能多穿几层了事,冬日里夜宿荒丘,真的会被冻死。

    如今李鄂也面临着这样的问题,深秋时节、夜有寒霜,扛不是说扛不住,但真的很容易生病。

    所以这段时间,李鄂宁可在一地多待几天,或是一天只走一两个时辰,他也不想错过了宿头。

    这也是李鄂不愿带着张巧莲的原因,两个道士云游,总不能一人一间房。

    有时候到农家大户借宿还好说,到了小门小户,就得挤在一起睡了。

    想到张巧莲,李鄂回头看了一下,这位倒好,深秋时节,直接就在溪水里洗起了澡。

    “快出来,用汗巾搓红之后,赶紧穿衣服,莫要病了……”

    这个时候下水洗澡,也是跟找死差不多的,感冒现在可不叫感冒,而是叫做时疫的。

    弄不好,一场感冒,就能带走半个村的人。

    “道爷,奴不怕冷……”

    “休要聒噪……”

    李鄂跟张巧莲两人一个不避讳,一个不在乎,就这么站在溪边对望。

    看着张巧莲换了道袍,挽了发髻,李鄂也不敢耽搁,带着头顶冒着氤氲白气的张巧莲,一路疾行重又回到了茶铺。

    让店家烧了一锅姜汤,两人分着喝了,直到张巧莲白中泛青的脸色变的微红、出了热汗,李鄂这才算是有了底气。

    如今虽说也有中医,但人命也真的不是很值钱。

    如张青夫妇、如武二爷、如李助、如李二僧,也有他李鄂,手上不知道已经有多少条人命了。

    李鄂能适应这种生活,全赖武二爷剩下的满胸杀意。

    遇上如李二僧这样,张嘴就要剖腹挖心的货色,李鄂也是没二话,必杀之!

    临走的时候,李鄂用付茶钱的散碎,从店家那里要了一点干姜片,这个时候干姜片的称呼也是雅致的,叫做姜钱,这多好听。

    带上一个张巧莲,李鄂就走的不是很舒服了。

    女人脚力不成,耐力也不成,他一个时辰疾走的路程,张巧莲这边就得走上大半天。

    就这样,一路打听着方向,一路走走停停半个月,两人走的路程还没有李鄂一个人闷头走上两三天来的多。

    而且天气渐寒,穿着两层道袍的张巧莲,也耐不住天寒了,一路走的瑟瑟发抖。

    李鄂无奈,只能找了一个叫做石桥镇的所在,花了二两银子,租了一个小院,留在镇上暂做冬衣。

    游方在外,自由自在,但游方落地,就处处受限了。

    现在村镇城市之间用的是保甲制,准军事化的户籍制度。

    每户设一户长,这跟家长差不多,没什么好说的。

    十户为一甲,十甲设一保,所谓乡保里正,保长跟里正是差不多的,有些时候,保长管的人还多过里正。

    一里正管八十户,差不多就是这样,跟村长差不多。

    但到了镇上,人员多少又有出入,虽说十户为一甲,但也有范围的,不少于六户,不多于十五户。

    这样一来,人口密集的地方,保长管的人就会多一些。

    至于职权,自然是里正大过保长的,好歹人家一里之内称王称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