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没品家丁 » 第九十七章:布局

第九十七章:布局

    黄公公回到自己金陵的大宅子,刚刚吩咐仆人将茶泡好,南京镇守太监刘公公便翩然而至。

    “黄公公。”刘公公进了宅子,朝黄公公行了礼,一改之前如同面瘫一般的高冷,笑着为坐在椅子上坦然受礼的黄公公斟茶。

    “刘公公,这两年你在南京城过的还滋润?”黄公公慢悠悠的喝了一口茶,指了指自己面前的椅子。

    “公公明鉴。”刘公公一脸恭谨,并没有坐下而是肃手而立道:“有公公在京师,在下才能在南京城跟姓万的斗。”

    “你可是叶公公的人吶。”黄公公斜眼看了一眼刘公公悠悠道:“这次皇上彻查两广盐司付春生,叶公公可算是将这盐税尽揽怀中,那权势就连咱家,都要避其锋芒。”

    “在下对公公一片忠心。”刘公公单膝跪倒在地肃然道:“公公对在下先有救命之恩,后有知遇之恩,在下对公公忠心天地可鉴。”

    “哈哈,咱家开个玩笑。”黄公公放下茶杯,起身将刘公公扶起来叹了一口气道:“可恨那叶公公仗着皇上宠信,勾结勋贵又打压外廷,现在六部中已经有三部公然为叶公公摇旗呐喊。这次吴司马忽然出手钉死了付春生,再过不久,姓叶的恐怕就要一家独大了。”

    自古太监都多疑冷血,而且不信任除了宦官之外的任何群体。

    因为没有子嗣后代,所以历朝历代宦官都是皇上最宠信最亲近的特殊群体。

    这些群体经常倚仗皇权,凌驾朝中各部之上,控制各部官员形成规模庞大的利益群体。

    当内廷强于外廷和内阁时,内阁与外廷便处于报团取暖的蜜月期。

    当内阁凌驾于外廷内廷之上时,内外廷又会携手对抗内阁。

    而当外廷和勋贵势力扩张时,内阁又会与宦官暗通曲款。

    司礼监批阅一切奏章,本就是外廷不敢也不愿得罪的大人物,不久之前又拔了两广盐司付春生这颗强硬的钉子立威,让外廷的几部与叶公公走动更近了。

    这就让原本处于微妙平衡的朝堂各方势力,出现了失衡的状态。

    黄公公掌管御马监,也是皇上身边最信任的太监之一。

    但是跟只手遮天的司礼监比,原本差的就不是一星半点。

    这要是再任凭叶公公这么折腾,恐怕真就形成一家独大的局面了。

    到了那时,御马监就要仰仗司礼监鼻息了。

    刘公公岂能不知道黄公公的想法。

    他坐在椅子上朝黄公公拱手道:“在下愿为公公解忧。”

    黄公公微微一笑,问了一个刘公公有些不解的问题。

    “你对天统司京师行走银牌叶童叶大人,感官如何?”

    “黄公公,这。。在下不知公公您的意思是?”

    黄公公双眼微眯喝了一口茶道:“天统司统领八万探手,京师行走银牌不过区区二十人。各地方世袭的千户百户听着都眼红啊!这吴大司马竟然直接保举了志学之岁的叶童!不仅是咱家,就连朝中六部和内阁的各位大人都觉得惊奇。”

    “公公说的是,在下知道吴大司马保举叶童这件事的时候,也是十分惊讶。”

    “吴大司马掌管天统司这么多年,从来没保举过任何一个人,而且这个人还是个没考取任何功名的白丁。委以重任后,居然还不进京师。”

    黄公公摇头咂嘴道:“咱家还真是想不明白这其中的道道。”

    刘公公知道这位御马监大太监的脾气秉性,他这是想考校自己。

    刘公公低头沉思片刻便大概想明白了黄公公的意图。

    “公公,您是要我结交叶大人?”

    黄公公摇摇头,然后又点了点头。

    刘健明面上唯叶公公马首是瞻,但是暗地里,却是御马监黄公公的人。

    黄公公将今日听到吉他的事说与刘公公听,刘公公听后脸色微变道:“黄公公是怀疑。。”

    刘健说这话的时候见黄公公一脸淡然的摇头微笑,心念电转间脱口而出道:“公公是想借着这件事,与叶大人今后互通有无!”

    “哈哈哈,刘公公果然心思缜密。”黄公公笑着点点头道:“你在南京,来金陵又没有什么忌讳,这件事咱家就交给你来办了。你与那兵部尚书万大人不睦,若是能利用这个机会把天统司拉过来,这江南重镇,我尽可无忧了。叶大人刚刚入朝,又是天统司京师银牌,无论从哪方面都没有什么把柄漏洞,唯一这一点。既然吴大人敢用保举,就证明叶童的身份没问题。可这件事若是被有心人传到朝堂,终究是对叶大人那远大的前程有影响。尤其是吴大人和叶大人这种存壮志成肱骨之人。”

    刘健心中一动:“公公的意思是。。皇上要立储君?”

    黄公公微微一笑点点头道:“不错,咱家在离京之前,皇上已经有意立太子了。也许明年,也许后年。总之也就是这两三年的事。”

    黄公公看着一脸激动的刘健继续说道:“刘公公,此事还未在朝中传开,虽然不知皇上要立哪位皇子为太子,但是这南京陪都,可是太子必定要来的地方。京师那边,只要我跟吴大司马通力合作,六部和内廷就算合力一处,咱家也有信心跟他们斗上一斗。”

    “全凭公公栽培!”刘健再次离座单膝跪倒在地道。

    “皇上宠信叶公公,但是一旦立了太子,咱家猜测以皇家的脾性,无论是皇上还是太子,都不会让叶公公再执掌大权。”

    黄公公亲昵的将刘健扶起来笑着说道:“太子在陪都理政,你这个最年轻最有学问的镇守太监,可就是太子殿下第一亲近之人了。有咱家在京师举荐,你再将这南京官场理顺。”

    黄公公拍了拍刘健的肩膀:“今后当朝第一人,可就是刘公公你了。”

    刘健的脑海中忽然想到一件事情:吴极吴大司马忽然保举了这么一个十四岁的白丁叶童,又将叶童放在这江南而不进京,难道也有此意?

    仿佛看穿了刘健的想法,黄公公笑着说道:“咱家借着省亲之名见了叶大人,果然是有未来肱骨之相!吴大人心思缜密做事谨慎,断不会做无的放矢之事。想来啊,也是为这太子之事暗自准备的。”

    “公公请放心,在下知道该如何与叶大人相处。”

    黄公公点点头:“你办事咱家自然是放心的,天统司与御马监在京师相处还算融洽,吴大人的行事风格咱家还算了解。唯独这个叶童,就连王大将军都对他刮目相看。”

    说到这,黄公公叹了一口气道:“吴司马这步棋现在还看不出来厉害,待一两年立下太子,这步明棋才让人觉出高明。”

    “公公,朝中那些大人们各个心思敏捷,难道看不出吗?”

    “叶童对出了徐大学士的那个号称绝对的对子,若说这还堵不住那些士子文人的嘴,人家顺手又出了一个。吴大人快马运送至皇城的‘杂志’咱家也看了,当真是引人入胜。这时候谁再出言反对,岂不是将自己置于被动了?”

    “公公请放心,在下定会跟叶大人互为援应成为朋友。”

    黄公公又将自己日后的思路跟刘健细细沟通之后,两个人又聊起了金陵城城西骊山王家庄灭门惨案的事。

    “在下倒是觉得这里面另有玄机。”黄公公眉须皆白,要不是那双单眼皮三角眼闪烁着狠辣的光芒,乍一看倒像是得道成仙的世外高人。

    听刘健这么一说,黄公公点点头示意他说来听听。

    他久在皇城,思路跟眼界的高度反而限制了他对地方上一些事的看法思路。

    刘健用手指蘸着茶水在黄花梨木的桌子上写了一个沈,又写了一个吴和叶。

    “骊山王家庄三十多口一夜之间被杀,这件事虽然被沈大人暂时压了下来,可终究是会传遍整个金陵城的。可是这沈大人却借着今日酒宴将事情说了出来,还刻意强调了天统司。在下也有些眼线和关系在这金陵,这等大事按说就算沈大人怕打草惊蛇不调动兵马指挥使,那金陵城上下的衙役健卒巡捕都尉也应该出动调查才对。”

    黄公公沉吟片刻,抬头问道:“城外有什么动静吗?”

    刘健摇摇头:“回公公,城外没什么动静,流民匪患时有,但基本都不成气候。”

    “这就有些怪异了,若说这灭门案牵扯到匪患或是造反之事倒还说得过去。若是没有个正当理由,沈大人这么压着,可是给了御史台参劾的机会了。”

    见黄公公的眼睛望向了其它两个字,刘健笑着朝黄公公拱拱手:“公公,在下若是说得不对,还望公公恕罪。”

    黄公公摆摆手:“你放心说。”

    刘健指着叶字对黄公公说道:“也是机缘巧合,在下有一些暗线在金陵,王将军寿诞过后,金陵镇守太监魏公公便随叶公公回京述职。叶公公和魏公公离开的第二天,王家庄便发生了灭门惨案。”

    见黄公公似乎没得要领,刘公公只好低声提示道:“沈知府那时便知这惨案,为何要等到吴极吴大人离开金陵之后,等到宴请公公您之时才说?”

    见黄公公眯着眼睛不说话,刘健继续说道:“公公,在下也是没想明白这其中细节才不敢妄言,或许吴大人与叶公公之间还有什么隐秘的交易,否则的话,吴大人断然为叶公公查两广盐司付春生出力的。”

    这老太监久在京城,对皇城之内各方势力的明争暗斗了若指掌,但是却对地方上的争斗有些不得要领。

    若不是传圣旨,这老太监都快有二十年没回过老家了。

    这时候老太监才渐渐理清这复杂的头绪,他有些不可思议的看了看桌子上渐渐干涸的几个字道:“沈知府这是想借此机会,为太子在江南清扫一遍啊!但这是谁授意的?若是这么看来,这件事恐怕牵扯甚广。”

    刘健点点头道:“公公所言极是,沈大人虽然与叶公公私交甚密,却也与天统司吴大人关系不错。今日又借着为公公您摆宴之际对公公和在下说出这件事,沈大人也是存了示好之心。他日若太子之事定下,这江南恐怕就要掀起一片血雨腥风。而起因,可能就是这骊山脚下王家庄惨案。”

    至此,两个公公算是将整条线上的来龙去脉理出了一个大概。

    风平浪静的江南,几方势力各自暗流涌动。

    叶童一直睡到第二日日上三竿,才悠悠醒转过来。

    见叶童醒来,值岗的阿海朝叶童抱了抱拳,交给叶童一封带着火漆封印的密信。

    叶童查看了一下火漆和封印的完整性,打开密信一目十行看完。然后唤来探手去请冯千户。

    不到一炷香的时间,冯三冯千户便骑马赶来。

    叶童将密信交给冯千户看了一遍然后问道:“冯千户,我虽然是个行走的银牌,但是对于这些侦缉暗查业务是真不熟悉。这些事就有劳你了。”

    听到叶童的话,冯千户连忙抱拳道:“大人,这些事本就是属下份内之事,不劳大人操心这些事,属下自会差遣兄弟们调查。”

    叶童喝了一口蜂蜜水,贼兮兮的对冯千户说道:“你跟在吴大人身边多年,按照你的想法,我该如何回吴大人?”

    冯三心说我虽然在天统司多年,但是这吴大人平日里也不在金陵办公啊!若不是这次王大将军寿辰,我三五年都未必能见到吴大人啊!

    可是这话,冯三不能跟叶童说。只能硬着头皮想了想道:“大人,坊间最近关于您的传闻不少。”

    “哦?是不是夸我玉树临风颜如潘安貌似宋玉?说来听听。”

    冯三哪里知道潘安和宋玉是谁,听叶童这么一说,冯三只好抱拳道:“大人,若是属下言语上有什么不敬,还请大人恕罪。属下只是在转述暗桩兄弟们带回来的消息。”

    “说吧说吧,我又不是那种小肚鸡肠的人。”

    冯三再次抱了抱拳:“坊间传闻您才高八斗,创办了这风靡江南的杂志,又造了快活楼,但是却不知天高地厚动了沈知府的禁脔,早晚是要被官家找了理由治罪。”

    “沈知府的禁脔?你是说清倌人香莲?”

    冯三点点头:“整个金陵府都知道沈知府爱慕香莲姑娘,若不是天香院背景深厚老鸨子又强势一些,这清倌人早就被沈知府收了。”

    “这倒是个麻烦事。”叶童咧咧嘴嘟囔了一句,示意冯三接着说。

    “虽然坊间还不知道大人天统司的身份,但是却都知道大人您与王大将军家关系密切。所以有胆能动叶大人的势力,不外乎也就是那么几个。”

    吴极给叶童带来的密信,上面说的是近期可能会有人要对叶童不利,让叶童做好防范工作。

    这是用了火漆和封印的天统司正式公函,所以也需要正式回复并且存档。

    叶童哪里会这东西,所以只能让冯三酌情回复一个,然后上了火漆封印通过探手或者军驿传出。

    冯三满头大汗,总算完成了叶大人口述的回复。

    天统司千户世袭,冯三肚子里的那点墨水都没有一泡尿多,毛笔字写的如同毛毛虫成精,也只比叶童强上那么一点。

    待冯三走后,阿海走进来告诉叶童汪长武在外面候半天了。

    老头现在可是杂志的主要工作者,肩负着排版校对用工材料等等各项工作。

    老头进来也不客气,跟叶童抱拳打了声招呼便一屁股坐在椅子上往嘴里猛倒百花蜂蜜水。

    “昨晚喝多了?”

    汪老头打了个水饱嗝,点点头道:“是啊,昨日大人在画舫上挥斥方遒,小老儿就在码头上跟着大人您发了一通少年之狂,结果吃醉了酒,差点耽搁了正事。”

    老头将茶壶一放,贼兮兮的对叶童说道:“大人,今早有两个大户人家找上了我,想在咱们杂志上登些东西。”

    叶童心念电转,下意识的脱口而出道:“要打广告?”

    “呃。。大人,什么叫广告?”

    叶童这才想起来这个时代哪来广告这个词,于是摆摆手问道:“他们要登什么?”

    “郑员外家是卖酒的,小老儿打从十八岁开始饮酒一直至今,都是喝郑员外家的酒,好酒,不错!他在自家酒坊后山山洞里窖藏了三万斤十年佳酿,看到咱们的杂志风靡全城,就想登一则卖酒的信息。”

    “之前没有登过吗?”

    汪长武有些疑惑的说道:“之前?咱们金陵城有官刻、家刻和坊刻,但,没有活字印刷没有这杂志吸引人的手段,就算刻了也没什么效果。所以大家都做些招牌幌子之类的东西宣传。”

    “另外一家呢?”

    “是金陵城的张员外。这张员外乃是专与南洋番鬼做生意的,他派人找上我,想为自己家老太爷八十大寿做个宣传。”

    “八十大寿宣传?宣传什么?”叶童好奇的问道。

    “咱们江南大户人家都有这个习俗,那就是自家老太爷寿辰当天,能请来的人越多越好,这些大户人家朝廷里没人做官,但都是家财万贯。只要来吃饭给老太爷聚人气,所有吃喝都不要钱。像张员外家的管家就说了,来参加寿诞的不仅不收钱,还给喜钱。哦对了大人,还有一个事我没问您就直接给回绝了。”

    汪长武牛逼哄哄的捋了捋胡子:“有人想来买大人您昨晚唱的曲,被我回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