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没品家丁 » 第八十九章:老妇辞世

第八十九章:老妇辞世

    叶童一直睡到第二天日上三竿,一睁眼便是香闺软榻,暗香满室。

    “来人啊!”叶童爬起来喊了一声。

    “大人您醒啦?”从房外进来一个丫鬟,端着洗漱的盆子恭谨的问道:“大人,您现在洗漱吗?”

    叶童点点头,在丫鬟的服侍下开始洗漱。

    这个丫鬟他认得,是王妈妈身边的。

    这房间也并非天香院的客房,而是王妈妈平日里一直空着的几间上房。

    人腐化堕落的速度比自己想象中要快得多,最起码叶童现在就十分坦然的让丫鬟帮着洗漱了。

    叶童洗漱完,穿上常服揣好腰牌大摇大摆的走出去。

    门外阿海单膝跪倒在地抱拳道:“大人,阳平城刚传来快马消息,那老妇去世了。”

    叶童愣了一下,心中涌起一丝悲伤。

    想到那个叫周晴萱的小女孩才七岁就没了妈妈,叶童抿着嘴说道:“备马,随我去阳平城。”

    马是从将军府小丫头那要来的突厥良马,温顺矮小正好适合叶童这种初学者。

    叶童栽栽愣愣爬上马背,十分自信的两腿夹了夹马腹,看着一脸惊愕的阿海问道:“怎么了?这么看着我干什么?”

    “大人,反了!”

    叶童恍然大悟:“哦,我方向感差,你前面带路。”

    “不是大人,是您骑反了。”

    叶童低头一看,自己的视线正好落在浑圆饱满溜光水滑的马屁股上。

    太特么丢人了!

    叶童绷着脸,斜眼看了一眼装作望天的阿海。讪讪的从马上跳下来,又栽栽愣愣的爬上去。

    阿海擦了擦脑门上的汗,骑着马在前面压着速度带路。

    就这种骑术还敢从金陵骑到阳平?

    阿海生怕自己一个看护不周,叶童栽下来摔死。

    等出了城,突厥良马溜开了脚力,便开始渐渐加速。

    叶童也渐渐适应了,整个人配合着马儿欢快的奔腾,行进的速度也开始加快。

    有叶童的面子在,齐家医馆和阳平城天统司的探手就在天统司客栈后面的偏室,为周晴萱的母亲搭建了灵堂。

    小女孩嗓子哭哑失了声,披麻戴孝一脸呆滞跪在灵堂里。

    像这种无依无靠的老妇人,很多时候死了甚至连寿材都买不起,。裹了麻布挖坑就埋了。

    但是因为叶童,妇人这最后一程走得安心有尊严,也算是极尽哀荣了。

    “啊啊啊。”小女孩见叶童来了,连忙给叶童磕头。

    “大人,这齐先生说这女孩伤心过度伤了喉,等事毕调养一段时间再看。”阿海跟在叶童身后解释道。

    叶童点点头,他将小女孩扶起来半蹲下身子严肃的说道:“晴萱,以后我就是你叶童哥哥。有我一口吃的,就有一口吃的。待你母亲下葬之后,你就跟我回金陵城。我照顾你。”

    小女孩说不出话,但是清澈的眼神中却充满了激动。

    她流着眼泪,拽着叶童的衣角用力点头。嘴里咿咿呀呀的,手比划着叶童看不懂的圈。

    叶童将她抱起来,小女孩搂着叶童的脖子咿咿呀呀的又哭了一气。

    她虽然小,但是却知道叶童身份尊贵不敢亲近。

    现在叶童是她唯一的依靠,小孩子便忘了尊卑,黏着叶童了。

    江南气候炎热,病死的尸身在午时之前必须下葬。

    “大人,老妇有个遗愿是要等您来了她才下葬。”

    听阿海这么一说,叶童才恍然大悟。

    小女孩按照妈妈的遗嘱在告诉叶童,娘亲要等大人来才下葬。

    棺材是上好的棺木打造,石碑和贡品也都是挑选的最好的。

    先生算准时辰,喊了一声起灵。

    由天统司探手组成的灵队便抬起棺材送上马车,。运往城南秀岭山山脚下的坟地。

    这个时代的人,除了云游四方的方士和尚,赶考的书生和走南闯北的生意人,极少有人出城出远门。有些人一辈子都只在县城生活。

    请来的风水先生按照妇人大概的生辰挑选了城南山脚下的坟茔地。

    又掐着时间挖土下葬,起了坟包竖起墓碑。

    一切都完成之后,小女孩独自一个人跪在坟前哭泣。

    天上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更让哀伤的气氛蔓延开来。

    “大人,这夫人遇到您,也是上辈子积的福气。”

    阿海见叶童闷闷不乐,上前开导道:“若是遇不到大人您,这妇人死了也就随便葬在荒山野岭,后人恐怕以后连祭奠都找不到地方。就算能找到地方,那女孩也会被卖做为奴为婢,甚至卖入青楼。这一辈子也没机会来祭拜了。”

    叶童对下属随和,所以阿海才壮着胆子跟叶童说这些话。

    若是他之前跟着的吴大人,阿海就算打死都不敢说这些话。

    “这个道理我懂。”

    叶童叹了一口气:“我就是看不得这生命就这么没了,晴萱才七岁,若不是遇到我,她可怎么活。”

    “大人,这世道就是这样的。虽然城内安稳太平,但是城外流民难民随处可见。若是逢灾年疫年,尸横遍野也再正常不过。”

    叶童只以为这种场景是在边境和战乱区,却没想到江南这富庶之地居然也会这样。

    “官府不管吗?”

    阿海摇摇头苦笑道:“官府不开仓放粮,有田地的百姓为了活命就要卖田卖地卖儿卖女,这些土地被官绅大户以低价购入,反过来再将没了土地的百姓变成佃户变成奴仆。所以百姓都盼着有个好年景,若是没有好年景,百姓的生活就无以为继。”

    叶童第一次知道这鱼米之乡富甲天下的江南居然还有如此不堪的一面,他不由得看了看跪在地上无声哭泣的周晴萱。

    “活不下去,这不是逼着百姓造反吗?”

    阿海摇摇头道:“给他们造反的胆子,他们也不敢造反。造反者,诛九族祸连乡里,造反的地方,就连赈灾款和朝廷录用的贡生都会少,所以百姓只能是逃难到没有天灾年景的地方。咱们的百姓乡土意识很重,能不离开家乡,是绝对不会离开家乡的。没有路引,没有官府用印的户籍,这些流民就只能在城外自生自灭。若是赶上有匪患被裹挟了,这些流民才可能变成为祸一方的土匪强人。这些百姓连城都不愿出更不敢造反,敢造反的都是那些被官府逼迫得家破人亡的狠人。”

    阿海见叶童很愿意听这些东西,于是接着说道:“就比方说宝通五十二年,江南起兵的白生,他原本就是镇江府卫所千户。被镇江府镇守太监逼得家破人亡田宅尽无,白生刻意克扣了一卫兵士的粮饷,最后起兵杀了镇守太监和镇江府知府。那年江南大旱,连微山湖都见了底。白生举兵造反之初,老百姓宁愿饿死都没人跟着他造反。后来白生寻了一个据说是皇上跟涵江女神生的皇族血脉,拥簇者才渐渐多了起来。最后白生居然带着二十万人攻打陪都南京城。还是朝廷皇上震怒,大军分三路剿了五年才将白生的主力部队打散,零零散散这场仗一共打了八年才结束。”

    叶童听得心中疑惑,忍不住问道:“老百姓都快饿死了,为什么还不跟着造反?”

    这种敏感的话题,阿海犹豫了一下才说道:“大人,东华国百姓乡土和宗族观念极重,要是跟着造反是要被先人戳脊梁骨的。而且白生名不正言不顺,百姓认自己是东华朝子民,若是改朝换代,自己岂不是成了亡国奴。”

    这下叶童明白了。

    古代治理国家实际上是需要两种力量。

    一种是来源于皇权法治,即法统。另外一种则来源于道德伦理约束,即道统。

    这个时代,就连皇权代表的法统,都需要向传承了几千年的道统靠拢。也就是大家所说的名正言顺世袭传承,也就是正统。

    叶童搞清楚了这一点,问旁边几个临时雇来帮忙的百姓。

    “你们在阳平城,可听说过土豆?”

    见众人一脸困惑齐齐摇头,叶童以为是叫法不同。“马铃薯,土圆子,土精。”

    “大人,小的们确实没听过您说的东西,但若是栽种在地里的东西,阳平城城南的农庄老大认得。他走南闯北见识多,不像小的们,连阳平城都没去过。”

    “这里不就是阳平城吗?”

    “大人,这里不算城内,只能算是外城城南。”

    阿海指着不远处的村庄和良田:“这些地方基本上都是江南富绅家的良田。雇佣的佃户和农户多了,就在这里渐渐成了村落,不过这里官府是不管的,有事情大多是村子里的三老四少说和,再大的事就通过村长里正保长解决。这些农户有些一辈子都没去过阳平城很正常的。”

    叶童这才发现自己对古代的贫穷落后了解还是太少了。

    葬完了妇人,周晴萱便昏沉沉发起了高烧。

    她因为悲伤失语,被放在马车里只能哼哼唧唧说不出话来。

    叶童摸了摸她发烫的额头,吩咐马车去齐家医馆。

    “齐老先生,她的病怎么样?”

    齐老头净了手,将毛巾交给仆人才恭敬的对叶童说道:“大人,她不过是伤心过度耗尽了卫气导致的风寒症,无碍的。倒是她的失语症,据我所知,整个江南甚至京师地带,都没有什么名家能治疗。只好看看后续,她自己能不能恢复。”

    “哦哦,不是疫病就好。失语症只能再想办法了。”

    “大人,疫病是有节气起伏的。一般疫病始于大雪,盛于立春而衰于惊蛰。现在的节气,基本不再有疫病了。”

    齐老头看了一眼昏睡的周晴萱对叶童说道:“倒是这失语症大人万万不可掉以轻心。我齐家古方上虽无记载医方,但是却特别提到这失语症。若是治疗不及时,恐后期病人会彻底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