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南宋旧事 » 第四十七章 杜充的秘密

第四十七章 杜充的秘密

    王燮一溜烟逃回了建康,大军溃败,杜充的脸上却看不出是惊是喜。

    他既没有部署整顿城防,也没有调度援兵,而是做了一件让人匪夷所思的事情:出城。

    他带着自己老班底的三千人马急急忙忙出了城,更让人匪夷所思的是他出城后不是往南逃跑,而是渡江往北前往真州境内。

    当时真州城已经被金军占领,杜充怎么还敢往真州去?

    难道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杜充在真州长芦镇落了脚,这个地方与建康就一江之隔,长芦镇内有座长芦寺,杜充就住在寺内。

    杜充到长芦镇的第二天,就有人登门拜访。

    这个人是杜充的老朋友——已经投降金军的应天知府凌唐佐。

    从以上种种迹象表明,杜充很可能在战败之前就已经跟金军进行了秘密接触,从中牵线搭桥的人应该就是凌唐佐。

    杜充之前所作所为的真实目的也逐渐浮出水面。

    他先是放任乌江、溧水等地的失陷,造成危局,同时给金兀术递上了投名状;接着让陈淬带着人马出城接战,通过金人的手消除异己,扫除障碍;之后他为掩人耳目来到长芦,与金兀术使者秘密会面。

    凌唐佐带来了金兀术的密信。

    金兀术在信中将杜充好一阵吹捧,并开出了非常优厚的条件。

    凌唐佐也在旁边敲边鼓游说说:四太子识英雄重英雄,如果你肯反正,四太子许诺,将把中原之地封给你,如同张邦昌一样。

    中原之地,张邦昌故事。

    杜充听得有点缺氧,那是要发达的节奏啊。

    与其跟着赵构有上顿没下顿的,还不如跟着金人享受荣华富贵好。

    这样的选择题,杜充从来不会犹豫。

    他对凌唐佐深深一揖,说:有劳凌兄回禀四太子,杜充敢不从命,愿效犬马之劳。

    恭恭敬敬地送走凌唐佐,杜充不免又在为自己的运气和正确决定而庆幸。

    跟着赵构有啥奔头的,他自己都是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到时候咱也过把皇帝瘾。

    一想到这里,杜充心头就一片火热,脑中想象起了自己坐龙床,底下乌泱泱一大片人跪倒在地山呼万岁的情形。

    美啊,那个美啊。

    杜充喜滋滋地回到了建康城,随即策反了建康知府陈邦光和留在建康的户部尚书李棁一起献城投降。

    十一月二十七,天气格外晴朗。

    容光焕发的杜充早早地穿戴整齐,带着一干人等在城门外迎接金兀术。到了辰时,只听得远处鼓号喧鸣,伴随着阵阵马蹄声隆隆而来。

    滚滚烟尘中,为首的是一匹极其神骏的白色战马,端坐在马背上的正是意气风发的四太子金兀术,只见他身穿紫金宝甲,外披貂裘大氅,手持宣花大斧,好不神气。

    金兀术骑着宝马滴滴答答快到跟前,杜充忙带着一干人等迎了上去,“噗通”一声拜倒在地。

    看到一班人乖乖地臣服在自己交下,金兀术很是满意,不过他很快发现居然有一个“刺头”直挺挺地站在那里,冷冷地盯着自己。

    金兀术脸色一下就垮了,杜充见状,大惊失色,赶忙转身一看,发现是建康通判杨邦义。

    杜充急忙喝道:杨通判,还不赶紧跪下!

    哈哈……

    杨邦义听了居然大笑了起来,他不屑地说:要我跪,做梦!

    估计那会儿金兀术是满头黑线,因为他总是会遇到这样的人,倔的跟驴一样,宁可送命也不地头,搞得好像命不是自己的。

    杜充厉声质问:你到底想干什么!

    哈哈……

    杨邦义解开官服,露出了里面素白的衬衣,只见衣裾上用鲜血写着一行傲骨决然的大字:

    宁做赵氏鬼,不为他邦臣!

    这量行学书,让杜充冷汗直冒,难以直视,投降的大臣各个羞愧地无地自容。

    好,很好!

    金兀术怒极反笑,说:今天本该成全你,不过今天是好日子不宜动刀兵,就先委屈你再多活几天。

    之后,兀术使人诱之以官,杨邦义终不屈,大骂求死,遂杀之。

    ……

    金军突破长江天险后,赵构更是忧心如焚。

    尽管已经躲到越州,多了钱塘江的保险,但危险的感觉却越来越强烈。而朝中上下的舆论,已经出现了强烈的不满和指责声音。

    这主要是朝中收到了一份紧急军情:孟太后遇险。

    金军南下后,孟太后先赵构前往到洪州避险,没跟赵构一块儿回杭州。

    孟老太到洪州没两天,金军就进攻洪州,她只得南下吉州(今江西吉安),随后又逃到太和县。

    怎奈金军一路穷追猛打,孟太后一行被搞得狼奔鼠突,她到太和县喘息未定,结果金军又已近在咫尺。

    情况危急如此,孟老太居然是步行从万安逃到了虔州,差点就让金人给捉了。

    这个消息在朝中点燃了一把怒火,赵构要是没孟老太,估计早交代了。现在孟老太被撵的跟兔子似的,如此狼狈凶险,那是赵构不孝,不争气!

    大臣和言官纷纷提出批评,话也说的很重很难听,自认理亏的赵构是半句辩解的话都不敢说,他就差没让唾沫星淹死了。

    左司谏赵鼎的话最有代表性,他质问说:金贼猖獗,凌暴至此,陛下若一再退避,东南一隅皆不可保,更别说雪此国耻、还复社稷,难道我们真要奔逃海外?果真如此,可算是泱泱大国数千年未闻之事了。臣冒死以请陛下效真宗皇帝故事,御驾亲征,震中外志气,正面捍敌,以保社稷,以全华种!

    赵鼎得到了绝大多数人的力挺,赵构没法子了。

    绑架,这是道德绑架啊!

    可这个时候皇帝也得认怂。

    赵构见避无可避,只得下旨传檄中外,他要御驾亲征,与金贼决战!

    顺从了大臣的意见,皇帝又是圣明天子,迎来了一片歌颂之声。底下的翰林侍制更不含糊,妙笔生花在极短的时间内写出了一封经典的决战诏书。

    现摘录部分如下,大家一起好好学习学习:

    国家近遭金人侵逼,无岁无兵。朕篡承以来,深轸(伤痛之意)念虑,谓父兄在难,而吾民未抚,不欲使之陷于锋镝,故包羞忍辱,为退避之谋,冀其逞志而归,稍得休息。

    (你看说的多好,赵构这样一再退让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父亲大哥,为了不让老百姓饱受战争之苦。)

    自南京移淮甸,自淮甸移建康,而会稽播迁之远,极于海隅。卑辞厚礼,使介相望,以至愿去尊称,甘心贬屈,请用正朔,比于藩臣,遣使哀祈,无不曲尽。

    (回顾了自己一路从南京应天府逃到绍兴海边的“用心良苦”,再走真的就要下海了。而且三番五次派遣使者求和,能答应的条件都答应了,为了两国和平受尽了委曲。)

    假使金石无情,亦当少动,累年卑屈,卒未见从,生民嗷嗷,何时宁息?

    (我都做到这个程度了,就是石头都会被感动,你们还想咋滴。)

    今诸侯之兵聚于江、浙之间,朕不惮亲行,据其要害。

    (你们自己掂量,我不是没实力,别以为我怕你们,老虎不发威当我是病猫?真把我逼急了,老子亲自来跟你们算账!)

    如金人尚容朕为汝兵民之主,则朕于事之大体,敢有不恭。

    (话锋一转,为了老百姓,只要金军不这么过分,我是本着以和为贵,不愿多生事。)

    或必用兵,窥我行在,倾我宗室,涂炭生灵,竭取东南金帛子女,朕何爱一身,不临阵以践前言,以保群生。

    (你们要是亡我之心不死,那我就和你们玉石俱焚,同归于尽。)

    朕已取十一月二十五日移跸,前去浙西,为迎敌计。惟我将士人民,念国家涵养之恩,二圣拘系之辱,悼杀戮残焚之祸,与其束手待毙,曷若并计合谋,同心勠力,奋励而行,以存国家!

    (大家跟我一起,报仇雪耻,干他娘的!)

    二十五日,赵构如约从越州出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