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南宋旧事 » 第九章 逃无可逃

第九章 逃无可逃

    新皇登基三板斧,

    一赏二求三砍头。

    赵桓登基第二天,就下令大赦天下,百官加官一级,诸军将士各有赏赐。

    第二桩是访求直言,就是让大伙儿提意见。

    国事荼靡,大家不是憋了一肚子气,有一肚子牢骚吗,都发出来,朕是虚心纳谏的明君,不会搞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那一套。

    (这是赵官家们惯用的套路,从金军南下开始,赵佶就屡次下诏让大家提意见,可只要局势一缓,又暗地里阻止大家提意见,以至于老百姓编了顺口溜:城门闭,言路开;城门开,言路闭。)

    第三桩就是找几个大家最看不顺眼(民愤最大)的祭旗。

    中国的百姓是最质朴的(单纯?),每当昏君无道,民不聊生,他们会自觉地将责任(至少是大部分责任)归咎到皇帝身边的奸邪身上。这就好比在婚外情的批判中,出轨者得到的拳脚和谩骂一定会少于小三。

    只要杀他几个,民愤自平,皇帝英明。

    第一个倒霉的是王黼(1079-1126年,开封人,与蔡京、童贯、梁师成、朱勔、李彦合称“六贼”,靠依附大太监梁师成发迹,曾创下从通议大夫朝晋八阶任宰相的宋朝历史记录),联金灭辽最积极的是他,力主接纳张觉的也是他,罪魁祸首就是他!

    不过王黼好歹是当过宰相的人,直接杀了,好像大宋朝还没这个先例,那就先贬吧,到时候再让他非正常死亡好了。

    被贬永州的王黼刚到雍丘,就被偷偷杀了,对外则宣称是强盗干的。

    第二个是李彦(宋徽宗的心腹太监,在汴京周围圈田地三万余顷,坑害无数百姓,光被他害死的就有千人),赵桓早就看李彦不顺眼,直接赐死,籍没家产。

    第三个是朱勔(1075年—1126年,苏州人,谄事蔡京得幸进,主持宋徽宗花石纲应奉局,搜刮东南民脂民膏二十年,方腊起义就以诛朱勔为名),赵桓先将他削官夺爵,又流放循州(今广东龙川),最后赐死。

    第四个是梁师成(?-1126年,开封人,宋徽宗最宠信的太监),被贬为彰化军节度副使,循州(今广东龙川西北)安置,缢杀于途中。

    赵桓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重新收拢人心。

    有时,人心向背有点像玄学。

    所有帝王都会像菩萨一样把它供在嘴边,太平无事的时候,没人愿意多看它一眼,只有等到走投无路的时候,才想起有这么一个东西,至于管不管用,请出来再说。

    这有点像烟鬼,你哪怕跟他说一千万遍“抽烟有害健康”也是没用的,但只要他看到体检报告里“肺部有阴影”的字眼,他肯定第一时间把香烟和打火机揉碎踩烂,这应该是人性的弱点和通病吧。

    为什么说人心向背像玄学,因为想到它时,也意味着已快失去它,想它灵光时,它却不一定灵光。

    一件失灵的法宝还算是法宝吗,当然不是,所以赵桓非常虔诚地献上了供品——四颗头颅,比猪牛羊三牲还多了一颗,够诚意了吧。

    靖康元年(1126年)正月初三,斡鲁补大军开始渡河的时候,汴京里的两个皇帝做了两件事。

    道君太上皇帝赵佶巡幸东南(正式开溜)。

    宋钦宗赵桓下诏亲征,“戒六师,躬行天讨”(感觉这哥们有点飘了)。

    第二天,开封戒严。

    刚信誓旦旦要御驾亲征的赵桓,态度却来了180度大转弯,他在宰相白时中、李邦彦的“劝说”下,决定到襄阳去避一避风头。

    李纲得知消息后,急忙地去劝阻,问:道君皇帝把社稷相传,您弃之不顾,这合适吗?

    赵桓被问得无法回答,白时中和李邦彦赶忙打圆场,说开封守不住,稳妥点还是先避一避。

    李纲立马反驳说,天底下最坚固的城池就是开封,开封要守不住,其他的城池能守得住?宗庙社稷百官百姓都在汴京,你怎么能拍拍屁股就管自己走人?唯一的办法就是坚守。

    赵桓问,谁能担守城重任?

    李纲答,抵抗金兵是宰相的职责。

    白时中和李邦彦听了,脸色都变了,这是要把他俩架到火上烤啊。

    白时中十分生气地质问,你李纲这么能耐,难道就不能领兵出战吗!

    李纲坚定地回答说,我能!愿以死相报!

    赵桓的情绪这才稍稍稳定一点,当即认命李纲为东京留守,全权负责东京防卫。

    可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太监前来禀报,说朱皇后已经收拾好铺盖卷出宫了,皇后问赵官家磨蹭个啥,还不赶紧跟上,要不然都赶不上2路汽车了都。

    赵桓一听,立时绷不住了,一下子从金交椅上跳了下来,几乎哀求着说他绝不能留在这里,他要跟老婆大人一起出宫。

    赵桓铁了心要逃命,李纲痛哭流涕,以死相谏,正好这时候赵桓两个叔叔越王和燕王赶到,他俩一起好劝歹劝,终于暂时把赵桓给劝住了。

    白时中和李邦彦心里恨死了李纲这个碍眼的,白天不行,那就大晚上吧,除了尿遁,夜遁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两人趁夜进了宫,话都还没出口,早已吓破胆的赵桓心领神会,立时下旨夜遁,打算给李纲来个出其不意。

    皇帝终归不是凡人,连逃命也讲排场(仪式感),仪卫、銮驾、卤簿一样都不能少,另外就是家当多费收拾,直到天快亮,都还没出宫。

    那时候上班早,六七点钟就得上朝,官员一般天没亮就得起来候朝。

    李纲忧心国事,天刚蒙蒙亮就到了大内,一看吓了一跳,禁卫军列着队,大小太监忙成狗,皇帝的车驾也备好了,这是又要逃跑啊!

    这算是抓了现行。

    李纲心急如焚,大声问:

    你们愿意留下来坚守,还是逃跑?

    死守!死守!死守!

    听到异动,刚想出门的赵桓一看是李纲来了,心中暗叫不好,没等他开口,李纲就发出了灵魂三问:

    陛下答应坚守,怎么忽然又要走了?(为何出尔反尔,言而无信)

    禁军的家小都在城内,他们都不想走,万一路上军心不稳队伍散了,谁来保护你?

    金军已渡河,要是来追你,你快还是他快?

    灵魂三问确实触及灵魂,特别是最后一问,赵桓一下子醒悟过来,此时逃跑很可能是自投罗网!

    这是逃无可逃了啊。

    (经验教训:要逃命就抓紧,别管什么姿势好不好看了,就像消防宣传里头说的:迅速安全撤离,莫贪恋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