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春菩萨 » 第三十一章《春菩萨》

第三十一章《春菩萨》

    传山一杯水还没喝完,手机响起,是乡政府办公室小宋,小宋通知传山,马上来乡政府一趟,声称邹乡长有事找他。

    在邹乡长办公室里,邹乡长给传山介绍了坐在沙发上正喝水的年轻妇女。

    邹乡长说;“传山,这位是某日报社的冯记者,这次前来是想采访一下,你们村自土地流转以来,空窠老人、留守儿童是如何按置的;你们村外出打工人员是如何逐步回归村内创业的。"

    又对冯记者介绍说:“这位是南山村村长张传山同志,你们慢慢聊,想了解啥都行。”

    冯记者和传山同时站起,手握在一起。

    传山说:“欢迎冯记者前来,你想知道什么,尽管问,我会知无不言。”

    "谢谢。”

    冯记者问:“张村长,士地流转后,你们村外出打工的多吗?”

    “土地流转后,解放了大量劳动力,我们村也和其他村一样,青壮年大都外出打工,据统计,我村外出打工的有八九十人,这还不包括在县城上班的七八十人。”

    冯记者问:“你们村在县城工厂上班的咋这么多。”

    “这得益于县城内几大企业都是我村子霖叔的下属分公司,投资建厂后,县特批给我村的优惠条件。”

    冯记者问:“青壮年都外出打工了,你们村空窠老人,现在怎么按排。”

    “我们村的空窠老人开始感觉孤独无助,有失落感,但我们村早就建有养老院,养老院条件优越,不愿在家,可去养老院居住,吃住及照顾都很好。”

    冯记者问:“你们村的留守儿童呢?也缺乏照顾和爱护,缺乏应有的自信,感情脆弱,自暴自弃,思想道德滑坡吗?”

    “我们村没有你说的那种现象,我村早就建有幼儿园,留守儿童都在幼儿园接受学前教育。”

    冯记者很纳闷,接着问:“你们村就那么有钱?头些年就建好了敬老院、幼儿园。”

    传山自豪的回答:“不仅有敬老院、幼儿园,还有学校、图书室、娱乐室、各种体育锻炼设施我们村都齐全。这些都是春菩萨让她弟弟子霖叔援建的。”

    冯记者问:“春菩萨是谁?”

    传山说:“你不是我们县的,当然不知道春菩萨,我们村的街道硬化,自来水,电话也都是春菩萨操心建成的。”

    冯记者来了兴趣,说:你讲讲春菩萨的故事吧!”

    这可搔到传山的痒处,传山从春菩萨拉着三个弟弟从苦难岁月里挣扎,并把三个弟弟培养成才讲起,讲述了这些年在村里所上找做善事,村内投资建设等等。并说自己也是被春菩萨养到上学,上学费用也是她提供的。滔滔不绝讲了近一个小时。

    冯记者又问:“我听邹乡长介绍,这几年,你们村外出扛工的陆续回到村里就不再走了,你们采取的什么措施。”

    “我们村现在在外打工的已不足十人,还都是没结婚的小青年,家中父母比较年轻,不用照顾的。我们村头几年就是旅游和采摘一体化的村庄,餐饮、民宿,农家宴户数逐渐增加,又开办了几家持色加工生产项目,比如我们村得“十香牌”香油,“吃不夠”牌绿豆粉皮,远近闻名,享誉省内外,供不应求,一再扩大生产规模。”

    冯记者问:“村里还有什么项目能留住村民,留下的村民是否比外出打工挣钱少了?”

    “村里又办起了“养鸡场"“养猪场”,原有的蔬菜水果加工厂又扩大了规模,在村内上班,一点都不比外出挣得少,谁还抛家舍业地外出干啥?”

    冯记者越来兴趣越大,接着问:“你们是怎么想出这些办法使村农民转‘流’为‘留’的呢?”

    “乡村振兴,关健在人,要想更进一步促进现代化农业发展,就要有一批有知识、有能力、有干劲的人来完成,村民回归后,增加了一大批生力军。”

    冯记者问:“村民回流后,你们又有哪些发展?”

    “村民这么多年在城市打拼,学到了知识,增加了见识,开阔了眼界,这些青年人回村后,又增添了好多新项目:几位村民承包山林后,养殖了土鸡;还有几位青年承包魚塘后养殖起黑斑蛙;还有人干起了土窖冷藏,收益颇丰。”

    一直到该吃中饭了,两人仍然谈兴不减,邹乡长说:“冯记者,吃饭,吃饭,边吃边聊。”

    吃饭期间,冯记者又好奇的向邹乡长询问了春菩萨的事迹。

    邹乡长说:“春菩萨的三个弟弟,一个是科学院院士,一个是将军,一个是亿万富翁,她本人更是享誉全县的慈善家,村民冠名为‘春菩萨’可是实至名归。”

    冯记者极兴奋,对邹乡长说:“邹乡长,等几天,您一定要领我去南山村,我要采访春菩萨,她的事迹要让更多的人知道。”

    邹乡长愉快答应了冯记者的要求,说:"行,冯记者,你下次来,我带你去春菩萨家做客。”

    几天后,某某日报头版刊登出《南山村的“流与留”》引起了強烈反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