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宋朝有老六 » 第五十二章 孔子后人今何在

第五十二章 孔子后人今何在

    宋真宗在封禅泰山时,抽空顺道去拜访了孔子祠堂。皇帝问宰相现在孔子的后人谁比较知名,皇帝有意通过提拔孔子后人来产生政治影响,表明朝廷尊崇孔子和儒家,进而赢得广大读书人的支持。

    宰相内心是崩溃的,自己又不是百科全书般的博士,这时有人提出孔勖(孔子四十四代孙)为官有政绩,但实际上孔家此时没有人做大官,只能找人凑数,于是就地召见孔勖任命为太常博士、曲阜知县,负责礼仪和管理孔子故里曲阜。

    孔勖之前在遥远的广州任职,以为官清廉知名。举荐孔勖的人消息非常灵通,人在京城皇帝身边混,却能知晓三千里外广州的纤末小事。孔勖要被召见的消息传来,广州本地的少数民族首领们争着给孔勖献上珍宝,大家都知道孔勖马上要起飞了,孔勖只能表示好意心领,礼物不收。

    孔勖果然一路升迁,作为朝廷的一块金字招牌向世人展示,所任的官职名誉重于实质,远离核心的权力斗争,自然也没人弹劾,顺风顺水的做到退休并以八十九的高龄去世。

    孔勖的儿子孔道辅则是仕途坎坷,因其直言不讳,不惧权贵,是个只认死理的人。考中进士刚步入仕途,就在宁州几次因公与上司起冲突。当地的道观大殿中出现一条蛇,州郡都认为是神明显灵,上司甚至带着下属们去祭拜,还要把显灵的事上报朝廷。孔道辅看不下去了,这些人丢脸丢到家了,直接上前拿着笏板把蛇脑袋拍碎,大家最开始被这一幕惊呆,随后叹服,道观的蛇能被打死就说明蛇不是神明。

    作为孔子后人,孔道辅又被安排管理曲阜和孔庙这档子事。孔家有很多不守法的人,之前的官员考虑到如果处理传出去有损孔家的名声,所以采取放任态度,孔道辅来了一律绳之以法,正好孔家人治孔家人。

    章献太后摄政时,孔道辅被太后召见任命为左正言,当天孔道辅就上奏弹劾枢密使曹利用等人弄权,太后本来也是要借机收拾曹利用,不过孔道辅只做自己认为对的事。太后认可孔道辅的上奏,顺势免了曹利用的枢密使职务。

    孔道辅出使契丹,契丹宴会接待使者时,安排了一出表演文宣王的戏,文宣王是孔子诸多称号中的一个,这是公然不尊重宋朝使者,孔圣人是高居庙堂供奉的,怎么能出现在戏子的表演里?更何况孔道辅本就是孔子第四十五代孙,契丹属于骑脸输出,孔辅道直接离席走了,契丹人赶紧又把孔辅道请回来赔罪,孔辅道狠狠教育了对方,场面一度非常尴尬。

    契丹的君臣为了打破令人窒息的安静,给孔辅道倒了一大杯酒,劝酒说天气寒冷喝酒身体暖和,结果孔道辅不买账。

    孔道辅出使回来后,就有人打他的小报告,说他在契丹期间生事挑起争端。宋仁宗就问孔道辅,孔道辅表示自己就是故意的,因为契丹刚刚打了败仗,没有以前威风,过去的使节到契丹就被怠慢侮辱,现在要是不计较这些,契丹会更加看不起中原。

    明道二年,郭皇后被废,担任右谏议大夫、御史中丞的孔道辅组织起十人的上访队伍,到皇宫找皇帝,十人中除孔以外有四个谏官、五个御史,范仲淹作为谏官也参与其中。

    宋仁宗一看这架势,直接推给了宰相吕夷简,让宰相做孔辅道等人的思想工作。以下是孔与吕的辩论赛实录:

    孔:皇帝皇后犹如大臣的父母,出现问题可以劝谏阻止,为什么要休了母亲?

    吕:汉朝、唐朝有废后的先例。

    孔:皇帝应该以尧舜为榜样,怎么能把汉朝、唐朝的过错作为例子?(言下之意你们好的不学,竟然明目张胆比烂)

    吕夷简被怼得没法回答了,于是直接上奏,要求收拾孔辅道,随后孔被安排去泰州做知州,第二天又改为徐州,最后定为兖州。过了三年,孔道辅重新被召回朝廷当御史中丞,干自己的老本行。

    孔道辅依旧毫无顾忌的弹劾权贵,得罪了很多人。于是就有老六出招了,给皇帝说孔家住在太庙附近,打扰了祖先们的清静,是不尊重神明的体现。孔家的宅子之前是大臣郭贽的旧宅,郭贽在时咋没人投诉呢?明显是针对孔道辅。

    皇帝下诏让孔道辅搬家,这时有官员看不下去站出来上奏,太庙中有官员修建私人住宅,为什么不处理?随后皇帝把提出问题的人处理了,把他外放去莱州做通判。

    孔道辅后来受命审理冯士元的案子,案子牵连到参知政事程琳,程琳在案中没有大的过失,但因为宰相对程琳不爽,想让孔道辅依附自己重判程琳,结果孔道辅不买账。

    宰相决定借刀杀人,先收拾孔道辅,在明知皇帝也对程琳有意见的情况下,骗孔道辅去皇帝那为程琳辩解开罪,孔道辅真就去了,辩解说程琳罪过轻不需要重罚,结果皇帝大怒,一顶结党的帽子扣在孔道辅头上,外派孔道辅去郓州上任,此时路上非常寒冷,孔道辅走到中途就发病去世,死前知道被宰相摆了一道也只能无奈的愤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