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明:我朱允熥,监国大明 » 第八十四章 旨意到

第八十四章 旨意到

    “你拿着这道旨意,去京营调骑兵一千,火铳兵一千。““一定要把丈量土地这件事在江南尽快的做好。““时间拖得越久,对朝廷也就越不利。““不要怕杀人,因为你杀的都是为祸乡里的人。““老百姓只会拍手叫好!““而且杀的人也不能只是杀了就算了。“

    “一定要把他们吊起来,让所有的人都看到欺压老百姓的下场!“朱棣闻言脸上一阵兴奋。一千骑兵,加一千火铳兵。

    就算是面对数千乃至上万正规步兵朱棣都丝毫不惧。更何况,在江南也根本不可能有人能够拥有这样的武装力量。真要是这样的话,老朱家的江山岂能坐稳?很快,朱棣就到京营领了一千骑兵和一千火铳兵。有了这两千精兵之后。

    一开始,还有那么一两个不长眼的人干对抗朝廷。但是仅仅只杀了一两批人之后。所有的人全都怂了。整个江南的地主豪强全都瑟瑟发抖。不就是丈量个土地吗?至于搞这么大的阵仗。

    于是所有人都老老实实的按照朝廷的吩咐。开始丈量土地。

    即便是背后有人的,也都明智的选择了沉默。至于刘地主背后的人,早就已经查清楚了。果然就是淮西勋贵。不过无论是朱元璋还是朱允题。对于这件事情都没有丝毫的意外。但却并没有直接对他们动手。因为时机还不到。丈量土地之后。就是紧跟着而来的一条鞭法。

    强大的帝国机器运转起来。

    那些被侵吞土地的百姓纷纷拿回了属于自己的土地。并且发现新法实施之后。自己交的税算下来竟然比之前要少很多。老百姓们自然也就对朝廷感恩戴德。一时间,整个江南丈量土地的运动搞得如火如荼。这种运动也很快的辐射到整个大明。各地百姓纷纷响应。

    除了整个南直隶,因为这里是淮西勋贵的大本营。与此同时,朱允题给朱棣的那些箱子也已经运到了北平。朱棣离开北平。

    主持北平事务的重担自然就落到了徐妙云和朱高炽的头上。在得知朝廷要收购北平的煤矿之后。徐妙云和朱高炽也是一头雾水。

    要知道那些煤矿早就已经渗水渗的无法继续开挖了。但是那些运来的一箱箱银子。又怎么看都不像是在开玩笑。就当徐妙云准备询问的时候。

    朱允题派来的人打开了装银子之外的那些箱子。

    一个个古怪的器械出现在了两人的面前。

    仅仅只是一番演示。徐妙云和朱高炽两个人就被惊呆了。怪不得太孙殿下会选择让自己买那些煤矿。因为朱允题带来的这个宝贝,叫做手摇式抽水机。于是徐妙云和朱高炽便迅速行动了起来。开始着手收购北平煤矿。太孙殿下把这么重要的事情交给燕王府。自己一定要办的漂漂亮亮的。而此时金陵的朝堂上。

    吏部尚书和礼部尚书同时向朱允题上书:“太孙殿下,尽年的春围要到了!“。

    听到这两位尚书的话。

    朱允题点了点头:

    “嗯,已经快要春闱了。“

    “不知道两位爱卿有什么想法?“

    礼部尚书和吏部尚书被朱允题的这番话问的一愣。

    春闱不就是春闱?

    朝廷开科取士。

    还能有什么想法?

    一时间拿不定主意的两个人小心翼翼的说道:

    “太孙殿下,一切都仿旧例行事。“

    却不料朱允题听到两个人的话之后。

    摇了摇头说道:

    “孤觉得这些旧例对大明来说已经不是很够用了。”“是时候改上一改了。”

    听到朱允题的话,满朝的文官不由得一阵哗然。这位太孙殿下,区要整任公区睡子了?吏部尚书闻言赶紧说道:“太孙殿下准备如何改?“

    朱允题笑着说道:“八股骈文看起来辞藻华丽。““但是却十分的繁琐无味。““孤准备大明以后的科举都取消八股骈文。““改成考校兵法和策论。“这话出口之后,不仅满朝文臣一阵骚动。就连那些武将也都是一阵面面相觑。什么叫做考校兵法?

    难不成大明的武人也能参加科举不成?武将们是什么想法。没有人去关心。

    倒是那些文官一个个的都慌了神。这位太孙殿下是要动摇读书人的根基啊!科举自隋朝时实行。到本朝为巅峰。无数人皓首穷经,苦心钻研。就是想从书本中给自己博一个富贵出来。可是现在太孙殿下居然想要改革科举。那不是断了自己这些圣人子弟的前途吗?这绝对不行!

    一时间,所有的文官全都同仇敌忾起来。这位太孙自从监国以来。就没有消停过。

    又是改革税法,又是丈量土地的。不过这些东西对朝廷有好处。自己也因此受益。

    改了也就改了,自己也没有什么意见。但是这科举可不行。科举可是天下学子唯一的晋升之道。若只是单纯的改也就算了。比如四书五经改成别的什么经典学问。自己也不是不能接受。可太孙殿下偏偏要改成兵法策论?这是我等读书人应该学的东西吗?到时候考出来,学子们算是文人还是武人?本来读书人就看不起那些武夫。觉得这些武夫野蛮粗鲁。不如自己圣人教诲后的人知礼明节。真要是到时候大家混为一谈。那自己岂不是要沦为和他们一样的存在了?不行,绝对不行!

    不用人说,当即就有官员站出来旗帜鲜明的进行反对:”太孙殿下,瓜股取王是陛下丙国朝定下的轮团天匣。”“我等寒窗苦读数十载,就是要为国效力。““若是改成兵法策论的话~。““我等苦读诗书还有什么意义?“

    “倒不如直接脱了这身儒衫,跟这些武夫们混在一起。“这话一出,医充随还没有说话。那些武将们先不乐意了。常升站出来说道;

    “这位大人的意思是,咱们这些人都不如你们这些文官是吧?““你们可别忘了,我们这些武将帮陛下打天下的时候。”“你们还不知道在哪里呢!“听到常升的话,这些文官也不气恼。论打仗自己肯定不如这些武将。但是论起来吵架。

    十个武将加起来,也不如自己这一个文官厉害。于是这个文官立刻说道:

    ”郑国公误会在下的意思了。“

    “开疆拓土,自然是你们武将的事情。”

    “但是从来只有马上打天下。“

    “可从来没有马上治天下一说。“

    “所以治理国家朝廷。“

    “终究还是需要我们这些文臣来做的。“

    ”你们?就打天下去好了。“

    听到这个官员的话,所有文官的嘴里都发出一阵哄笑。武将们却是气的脸色通红。因为这个文官话里的意思很明显。自己这些人就只配当一个野蛮的打仗人。他们则在后面遥控自己这些武将。相当于自己是他们的下属。如今国朝才建立几十年。这些人就有这样的想法了。要是再这么继续下去。

    恐怕真要再变成前宋那样,文臣永远压着武将一头了。眼看自己说不过这些文官。常升直接对朱允题说道:

    “太孙殿下,臣支睡科举政围!“

    其余原本还在气咻咻的武将听到常升的话。瞬间也明白过来了。自己是斗不过这些文官。但是太孙殿下都说要考兵法了。只要自己帮着太孙殿下把这件事定下来。以后这些文官就再也没有资格高高在上。于是所有武将还有勋贵。都纷纷向朱允题表示自己支持科举改革。而看到这一幕的文官也顿时大感不妙。自己光顾着过嘴瘾了。怎么把这茬给忘了。最终决定权在这位太孙殿下的手里。不行,自己说什么也不能让科举改制。否则的话,就是在动摇儒家的根基。

    以后儒教还能成为儒教吗?于是当即便向朱允题说道:

    “太孙殿下,臣以为文武之分,不在于名头。““而在于职能。““文臣治国,武将打仗。“

    “若是没有这个区别,谁都觉得自己能打仗口谁都觉得自已能治国。”“到最后只能是乱做一团!““请太孙殿下三思。“朱允题从说出那番话之后。便再也没有开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