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明独夫朱厚照 » 第14章 朝会风波

第14章 朝会风波

    “陛下,该早朝了。”张锐站在朱厚照的侧后方,弓着腰提醒道。

    张永养伤,刘瑾被贬去浣衣局,“八虎”中剩余的六人都被朱厚照安排到了内廷中的其他衙门占据位置,而这个新晋的宦官张锐,自然就成了伺候朱厚照的贴身太监。

    “张锐,你看朕的脸色是不是特别难看?”朱厚照看着铜镜中的自己,眉毛彷佛要拧在一起。

    张锐低下头去,苦笑道:“万岁爷,您从昨天晚上开始就一直黑着脸,睡觉的时候也在那里咬牙切齿的说梦话,奴婢被您吓得实在是不轻。”

    “没办法啊,都是被外面那群奸臣给气的,朕今天还得继续收拾他们。”朱厚照对着铜镜正了正衣冠,随后转身朝门外的龙辇走去。

    张锐也感觉到,今天的气氛实在是不太对。

    早朝和登基一样,都是在奉天殿前举行,皇帝的座位在奉天殿廊下正中间,称为“金台”。

    一声鞭响过后,朱厚照出现在奉天殿前,随后钟鼓司的太监们开始奏乐,大汉将军们撑着五盖伞、四团扇,登上丹墀,侍立于朱厚照的两侧。

    待皇帝坐稳后,鸿胪寺的官员们便开始传唱入班,招呼文武百官入朝觐见,文官在东、武将在西,行一拜三叩礼。

    再然后就是群臣山呼万岁,皇帝喊爱卿平身。

    不过,有些眼尖的官员看到朱厚照脸上那冷漠的表情,他们意识到今天皇帝的心情可能有些不太好。

    朝拜完毕,就是奏事环节。

    “启禀陛下,臣礼部右侍郎谢铎有事启奏。”人群中有人喊道。

    随后谢铎手持朝笏,迈开四方步,走到奉天殿的丹陛之前

    “嗯?”

    朱厚照冷眼看着上前来启奏的谢铎。

    昨天怎么没人通报?

    明代开国之初,早朝还可以承担着解决国家重大问题的职能,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早朝的功能也开始逐渐退化。直到正统初年,年幼的明英宗即位后,三杨考虑圣体易倦,于是规定早朝以呈报八件事为限,而且要求在前一天以书面的方式送达御前,至此,早朝彻底沦为一个带点表演性质的政治仪式。

    谢铎被朱厚照盯得头皮发麻,他心中也知道皇帝在想什么,但是作为李东阳的同年兼死党,他还是硬着头皮说道:

    “臣礼部左侍郎谢铎奏大行皇帝陵寝选址一事,臣等会同工部、钦天监、翰林院等衙门,已经拟定选址于茂陵西施家台之吉地,此地堪以奉安大行皇帝陵寝。乞求陛下调拨粮饷物料工匠人马等,以供修葺。”

    “准了,让工部去拟个预算出来,回头去找户部要钱。”朱厚照只想快点结束,他也有事情要办。

    “那个,陛下...”谢铎从袖中掏出一本题本。

    “臣等与工部已经拟好预算,先皇修陵所需各项支出,折合耗银共计五十万九百三十二两。”

    朱厚照对这些东西不懂,也没办法插手。于是摆摆手,说道:

    “不用给朕看,朕直接准了,你去找户部要钱去吧。”

    “启禀陛下,户部没钱!”底下有人大声喊道。

    朱厚照抬起头,看向人群。

    众人也纷纷侧目,发现说话的乃是户部尚书韩文。

    韩文手持朝笏,大踏步向前,朝朱厚照施礼道:

    “臣户部尚书韩文启禀陛下,如今国库空虚,户部各仓存储的钱粮,折银以后仅有不到九十万两,实在是拨不出银子为先皇修陵。”

    “那就先拨二十万两,让他们先开工营造,等今年的秋粮收上来之后,再把剩余的银子运过去。”

    韩文再次说道:“启禀陛下,二十万两也没有。”

    朱厚照皱眉:“怎么连二十万两都拿不出来?十万两呢?有没有?”

    “回陛下,还是没有。”

    朱厚照大怒:“你刚才说户部还有不到九十万两,怎么连十万两都拿不出来?你这户部尚书是怎么当的?”

    韩文不卑不亢:“臣刚才禀报过陛下,国库空虚,而新君嗣位又有其他开支,户部早已是入不敷出,这修造陵寝的钱,实在是拿不出来。”

    “还有什么开支?”

    “回陛下,昨日傍晚,内阁会同兵部送来公文,说宣府危在旦夕,要调拨京营前往救援,所需的军需粮草,折银共计约三十八万,要三天之内凑齐。臣看陛下朱批已经同意此事,故将已将这笔粮饷调拨。”

    “那不才花了三十多万两吗?”

    “除了此事以外,根据我大明惯例,新君登基除了要大赦天下,还要颁发登极大赏。领赏的人群包括各地亲王、文武大臣以及颁发敕书时在京的军士,还有...”

    “你直接说需要多少钱吧。”朱厚照冷笑道。

    “折银约一百四十万两,这笔钱也要尽快发出。”

    朱厚照扭头问张锐道:“内承运库归谁管?遣人去问问里面还有多少银子?”

    既然户部没钱,那就先从内帑里拿钱垫一垫。这是朱厚照的想法。

    张锐还没说话,韩文便抢答道:

    “陛下不用问了,今年年初的时候,先皇要在皇宫内营造大高玄殿和万法宝殿,这笔银子本该是内承运库出的,但是由于内帑存银不足,先皇便下旨命户部筹措资金。故而依臣想来,内承运库如今也必定是没有银子的。”

    朱厚照此时还没意识到这群人是来找他麻烦的,只以为是皇帝家也没有余粮,所以各部为了抢项仅有的“项目经费”,于是打官司打到御驾面前要钱。

    他想了想,说道:“那登极大赏先不发了,等秋粮收上来再发。”

    开玩笑,打个仗四十万,修个帝陵五十万,什么狗屁登极大赏能发一百四十万两?

    “陛下不可!”下面又有人出列。

    “臣礼部左侍郎李杰启奏,登极大赏是祖制,乃是为了彰显我大明天子天威,如若是少发或者不发,必定会有损陛下的君威。故臣以为,登极大赏的赏银,一分都不能少。”

    “户部没有钱,那你李侍郎是觉得,这钱是要从修陵里面扣,还是从军饷里面扣?”朱厚照话中有些带怒了。

    “臣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李杰大义凛然地答道。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这句话令朱厚照瞬间大怒,他站起来质问李杰道:

    “尔既食君禄,自当为君分忧。为何能说出此等不忠之言?”

    李杰当即跪下说道:

    “臣以为,陛下的道德乃是决定天下治乱的关键。如果陛下品德高尚,那天下必然必然会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府库充盈;而如今天降灾异、民不聊生、国库空虚,必然是陛下失德。

    臣恳请陛下自省,以求天下大治。陛下若不肯自省,那臣便乞致仕归乡。”

    朱厚照有些吃惊,他没想到李杰竟然是直接和他顶撞,并且拿出了天人感应的理论来指责他。

    这套理论在封建时代十分流行,诸如杜甫这位现实主义大家都能写出“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这样的诗句。

    他环视四周,问众臣子道:

    “你们都觉得他说的话是对的?”

    “请陛下自省。”在场的官员齐刷刷的跪了下去,不少人也从袖口中掏出辞呈。

    在场官员的行动让朱厚照震惊了,他终于意识到,这是一次有组织有预谋的群体逼宫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