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覆宋从边寨举义开始 » 第七十八章 人间清醒

第七十八章 人间清醒

    两军在花道地区相遇,仆散忠义此时对契丹军的情况并不了解,还在以老眼光看待契丹起义军。

    因此刚刚一接战就吃了大亏,前锋三千人竟然被契丹军全歼。

    仆散忠义意识到此时的契丹起义军已经与以往大大不同,而仆散忠义军所部多为汉军签军。

    面对高达五万骑的契丹骑兵,不敢与之野战,为了避免全军覆没的危险。

    他立即下令全军退兵至袅岭西陷泉,准备据险而守等待其它几路金兵的支援。

    ……

    这个时候因为受到契丹人起义的鼓励,渤海人和奚人也在辽东地区发动了反金起义。

    河东地区由于仆散忠义调走了大部分的地方驻军,当地的汉人豪杰也再次举起了反金的大旗。

    一时之间整个金国竟是有一种风雨飘摇之感。

    刘策自然不会放过这一有利的局面,他一面加紧建设登莱之地。

    一面加紧与契丹人贸易以获取优质的战马。

    就在这时耿京也为刘策送上了一个神助攻。

    ……

    虞允文在采石之战后在南宋朝野上下获得了极高的声誉。

    战事一结束,赵构就迫不及待的把虞允文诏回。

    “相公此次怕是要拜相了!”

    城外,随从看着热闹繁华的建康城欢喜的说着话。

    虞允文闻言心中也是颇为欢喜,朝中盟友日前传来消息,赵构确实有意拜其为参知政事。

    只是因为自己资历尚浅,此事还在讨论之中。

    “尔等在外休要胡言……”虞允文转头对随从们告诫一番,随后才带着人进了城。

    此时赵构还没有抵达建康,虞允文在思忖一番后,准备前去拜见了提前回建康养病的刘锜。

    刘锜虽然是赵宋有名的将领,但与其他赵宋官员不同,他几乎把所有的钱都花在了将士们身上,结果自己却成了一个穷鬼。

    因此刘锜在建康并没有自己的住所,只是借住在道观之中。

    虞允文多番打探这才找到了刘锜的住所。

    当他来到刘锜借住的道观之后不禁心生惭愧。

    他正要叫门,此时一名年轻的军校已经迎了出来,“可是虞相公当面!”

    虞允文闻言迎上前去:“不敢当,某正是虞允文!”

    那军校道:“某乃赵迁,我家大帅已经等候虞相公多时了……”

    虞允文跟着赵迁进了道观,这座道观不大,进门就是一个菜园子。

    里面种着几颗桃树,另外还有一些蔬菜。

    向前走了二十余步,就是一排房间。

    “虞相公这边请!”

    虞允文点了点头,跟着赵迁进了东面的一间屋子。

    此时刘锜病的颇重,正躺在一张床榻之上。

    虞允文观察了左右一番,房间布置非常简陋与普通民宅差不多,不过倒是挺干净。

    刘锜的随从也不多,虞允文一共只见到了三个人。

    “虞相公,请坐!”

    “还不快给虞相公上茶!”

    刘锜说着话,挣扎着就要起身。

    刘锜虽然是宋军大将,但按照大宋的制度,刘锜虽然品级远高于虞允文,但刘锜是武官,虞允文是文官,因此还是必须首先拜见虞允文。

    “大帅,还请静卧……”

    虞允文赶紧上前扶住刘锜,阻止他起身。

    不过刘锜还是挣扎着坐了起来,向虞允文拜了一拜。

    “不知虞相公此次前来所为何事?”刘锜虽然猜到了虞允文的目的,但还是故意出言询问。

    刘锜当了一辈子的官,早就知道与文官的相处之道。

    虞允文闻言问道:“刘帅对如今宋金形势如何看?”

    刘锜勉强笑了笑道:“虞相公有意北伐?”

    虞允文也不隐瞒:“不错,某以为如今金国内乱不止,正是恢复之时!”

    刘锜面色复杂的看了看虞允文,最后只是摇了摇头,长叹一声。

    虞允文开口问道:“刘帅不看好北伐之事?”

    刘锜叹息道:“此时若是出兵,恢复山东与汴京可谓是轻而易举之事!”

    虞允文闻言诧异道:“既然如此,刘帅为何?”

    刘锜强笑道:“恢复中原,对江南士人有何好处!”

    虞允文闻言陡然起身,他快步在屋中跺着步。

    “虞相公还不明白吗!”

    虞允文闻言停下了脚步,“某相信陛下还是有心恢复的!”

    刘锜闻言叹息一声没有再说话。

    其实在这次回建康养病之前,他刘锜何曾不是一直幻想着恢复中原之事。

    只是前几日他无意之中听到几名年轻官员的对话,这才明白为何朝堂之中大多数人都主和,不愿意北伐。

    说到底还是为了利益,“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啊。

    北伐需要消耗大量的财富,这些财富由谁提供,自然是南方士绅。

    恢复中原之后获利的是谁,是北方士绅。

    朝廷偏安于江南,把持朝堂的就是江南士绅读书人,恢复中原之后,南方士人还能把持朝堂吗。

    若是有一个强力且锐意进取的皇帝,还有可能强力推进北伐,但赵构。

    刘锜不禁摇了摇头,他早就看明白了赵构不过是个懦弱之人罢了。

    ……

    金大定二年,宋绍兴三十二年正月,赵构抵达建康府,旋即召开了一次朝会。

    朝会之上主战派以采石之功推举虞允文为参政。

    但以汤思退为主的主和派却以虞允文后面渡江失败之事攻击虞允文。

    战和两派进行了激烈的辩论,最终还是主和派获得了胜利。

    虞允文最终没有能够进入政事堂。

    不过虞允文的功劳还是实打实的,赵构在经过一番思考后,下诏授御营宿卫使杨存中为江淮、荆襄路宣抚使,虞允文为副使。

    但这个诏命一下,一下子受到了战和两派的集体反对。

    主战派是认为职位太低,对虞允文不公,主和派则担心虞允文在前线擅自行动。

    另外杨存中在众臣眼中就是一个佞臣的存在,别的职位还还说,江淮、荆襄路宣抚使可是关系到众人的身家性命。

    除此之外杨存中虽然也曾读过书,但却一直是武职,若是以他为江淮、荆襄路宣抚使,那不是让武人爬到了文官头上,这更是不可接受的。

    赵构见朝中一致反对自己的诏命,无奈之下只能收回成命,改任虞允文川陕宣谕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