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朕就是中兴之主 » 第102章:话本和舆论

第102章:话本和舆论

    周氏也知道自己这父亲着实不靠谱,只低着头小声道,“他想替陛下经营皇庄的买卖……”

    朱由检心道,自己这岳父真是会给自己找事——

    皇庄经过整顿后,因着即便分了些田地出去,仍旧庞大的田产,只安心耕种,每年都能收获不少粮食。

    今年夏收后,皇庄便成了勇卫营的主要补给来源,让朱由检不至于再掏钱买粮养兵了。

    而朱由检除了分划地方用于种粮食外,还分了些地方出来,或是用于农科院研究,或是直接拿去做了工场。

    以冯氏机为主,开了个纺纱织布的场子,几个月下来的确成效巨大,成功让皇家开的布店中,摆出了许多新织造的布匹来。

    因为效率高,棉花有不少也是皇庄自个儿产的,人手更是以宫中放出的宫女为主,故而成本也低,一摆出来便以“物美价廉”的姿态,强势啃下来不小的市场,哪怕按照皇帝旨意,走的是利薄多销的路子,也足以让人看出,这背后的财景。

    还有养鸡养鸭和养猪的等等场子,几个月下来也颇有成效,制科选拔中虽没有选出来太多善于治人的名医,但治畜牲的大夫却不少,统统被朱由检塞到这些场子里伺候那些肉们去了。

    在他人眼中,皇帝这是弄出来了好些会下金蛋的母鸡,都眼热不已。

    东林党也因着自身地盘在江南,而江南又以产棉桑卖布为主,对天子开织布厂,“与民夺利”之事,极为愤慨。

    才略微安分下去,见着天子动手给自己刨根了,都纷纷激动起来,又上了不少弹章。

    朱由检还没对东林党怎么样呢,周奎又凑上来了。

    “你觉得如何?”

    朱由检觉得,在拒绝之前,还是要给皇后一点面子。

    周氏长叹一声,擦了擦眼角,最后语气坚定的说道,“陛下不要因为我而宽纵嘉定伯了。”

    “女儿自然知道自己父亲是何等样人!”

    “陛下待我恩重,我也不能因为一己之私,而使得大明朝再出现张家那样的外戚!”

    朱由检不由露出微笑,握住周氏的手道,“有你这样的话,朕也不怕拒了嘉定伯,半夜没办法来坤宁宫睡觉了!”

    “以后你家里来人,你想见就见,用不着为了别人生闷气。”

    “你虽是周家的女儿,可到底已成了皇后,君臣之分是要在父子区别之前的!这天底下,只要我这当皇帝的不为难你,谁值得让你生气憋屈?”

    朱由检对王承恩吩咐道,“传旨给嘉定伯府,就说国丈老迈多病,且在家中休养,不要做劳心劳力的事了!”

    王承恩应下。

    而吃完饭后,朱由检也没有在坤宁宫多留,陪皇后消了食,就返回乾清宫,继续看各种文书。

    他近来奏疏看的少,毕竟国家大事一年到头也就几样,更多的是鸡毛蒜皮之小事,以及大明朝堂上固有的弹章。

    若有急事要务,李标等人自然会请示天子。

    ……

    “朕听说你写话本,挣钱不少?”

    一日经筵过后,朱由检突然对刘若宰问道。

    刘若宰当即回复天子,“臣无聊之时,的确会有些奇思妙想,不曾想用笔写下后,会有人喜欢看。”

    朱由检哈哈一笑,揶揄他道,“近来民间流传的《金瓶梅》,朕听说也是出自你手?”

    刘若宰尴尬的都快把鞋底抠破了。

    “陛下取笑臣了……此书早有流传,臣只是在前人基础上,做出一些补充修改而已。”

    刘若宰可不敢认为是自己写了这本极具特色的奇书。

    最开始也不知道是哪位神人将之放出来的,因着里面的描写,勾起来了不少文人骚客的创作兴趣,为之添笔的可不少。

    刘若宰不过其中之一。

    而《金瓶梅》虽有映射时弊之举,描写了当今士大夫那放纵滥情的风气,但很多百姓看话本,可不是为了看背后思想,做阅读理解的。

    他们就爱看某些刺激的、好玩的!

    这样的话本子虽难登大雅之堂,也不怎么能在书斋架子上光明正大的摆出来,可要真统计一下销量,却是遥遥领先,于民间影响力可谓不小。

    如此这般,刘若宰更不可能承认其中有自己的手笔了。

    要真传出去了,他这状元郎怎么做人啊!

    “你放心,朕不是什么古板之人,圣人也说食色性也,故适当的发散人之欲,当为天理。”

    “一味逃避压制,就跟不让人喘气一样,不死何为?”

    刘若宰心头一动,觉得天子这话透露出了几分陆王心学之意,想着是不是天子要对日益为人所不喜的程朱理学展开批判。

    结果,他却听天子说道,“你给朕说说,民间百姓喜欢看些什么,听些什么?”

    “你的话本朕可是打听过了,很得人追捧,都供你在京城买了三进的宅子!”

    刘若宰一外地之人,初入朝堂就能大手笔的买下京城老宅,当时就让人给盯上了。

    也许是出于嫉妒,

    也许是出于都察院换了新主官之后,急需业绩表现,

    也许是朝中有人对刘若宰身为天子讲读官员,未能尽心尽力为天子宣读圣贤之意,没能让走上邪路的天子重回圣明君主垂拱而治天下分正路上,

    所以有人弹劾到了刘若宰身上。

    好在刘若宰并不在意这些东西,

    只要皇帝不对他怎样就好。

    他日常仍旧沉迷在书堆里面,连和翰林院的同僚都没什么交际。

    刘若宰不好意思的笑了笑,随后端正姿态,回答起了天子的问题。

    “民间话本之所以能够流传,受人喜爱,其原因便在于,百姓读书不多,一味向之说教,咬文嚼字,他们无法读懂,自然不乐意去看。”

    “话本用语通俗易懂,且多夹杂俚语粗言,正合百姓平时所讲。”

    朱由检也端坐身体,与之对话道,“这个朕清楚,所为曲高寡和,便是如此。”

    “天底下读书人自然会读圣贤书,通贤道德真章,但那也是要数年寒窗才能得来的功夫。”

    “天下百姓万万千,并非全部人可以去读书识字,识字数十,谋生便可,而既识字,又难以继续研学,偏偏又不愿再重回那文盲之态,有读书之要求,便使得俚语白话流传于纸上……我朝开明,印刷业大为展开,故成就了许多著名话本。”

    总而言之,

    那便是百姓有这么个读书的需求,自然会有逐利之商人,去发掘这财源。

    既然圣贤书诘屈聱牙,那就换成白话!

    既然道德文章一味说教,让人看不下去,那就换成百姓喜欢看的乡间故事、闺门隐秘!

    反正只要能买书赚钱,书斋老板们是不在乎自己印刷出了什么东西的。

    “当年白居易写成一诗后,先读于老妇听,若其能懂诗中含义则传,不懂则焚。”

    “这是白诗得以流传天下的原因之一。”

    刘若宰也道,“臣平时思维多动,初涉话本之时,并未得以流传,就连印刷的钱,也是自己掏的……”

    他唏嘘一下,感慨起了自己创业的艰难,随后又道,“其后臣便去民间访查,果然如陛下所说,话本过于咬文嚼字,满篇道理,是卖不好的。”

    “臣当时只顾着卖弄文采,堆砌辞藻,反而落于下乘。”

    “之后便一转文风,大行白话,这才勉强改善。”

    刘若宰沉吟一阵,又对天子总结道,“以臣写话本的经验来看,百姓爱看的,多以高门私密、放荡情事和勾心斗角为主……后者最好还是有一绝好和绝坏之人相斗争,双方上下交手,过程越是精彩,越是引人注目。”

    朱由检点了点头,又问他道,“话本流传,对百姓来说有何影响?”

    刘若宰道,“百姓可以从话本中知道道理,学习为人处世的准则。”

    “虽然《金瓶梅》这等书流传,其内容颇为香艳,但很多同类之书,最后都未曾给主角一个好的结局。”

    “百姓看多了肥腻之情节,自然而然会心生纯洁之意,转而考虑起纵欲伤身的道理。”

    “而《三国演义》这等书,更是大力推崇忠义之道,以至于人言义气,必称关羽关二爷。”

    “且此书之奇,在于以三国为模本,再行演义,既能使百姓知三国之事,又可通过故事,懂些战事谋略。”

    《三国演义》中,关于战争智谋之剧情,可没有少写。

    朱由检在给勇卫营上夜校的时候,对一些实在难以看下言语精炼的兵书之将士,便让其去看《三国演义》,好说歹说要给那空空如也的脑子里灌输一些战争谋略进去。

    这段时间农科院那边自己弄了套印刷的机器出来,朱由检还打算把这书多印发些,送到军中,充当对底层士卒的基础教导之书。

    “所以臣认为,话本虽杂,虽内容低俗,但诚然有教化之功效。”

    朱由检点了点头,于是说道,“那朕用话本、戏剧这样为百姓所喜的东西来宣传政策,引导百姓跟着朝廷走,可能行之?”

    朱由检登基以来,自认为对党争之事,看的已经很开了。

    他不想再往已经燃烧了百年的党争火焰上浇油,让这团火烧的更加旺盛,把大明朝的一切全都烧到幽冥地府中去。

    所以朱由检给了魏忠贤一条生路,只处理了几十个阉党成员,对那些曾经攀附九千岁的官僚,只要他们按照魏忠贤提供的名单,老老实实掏钱,把自己送给九千岁的礼物再买回去,或者把当初修生祠的钱补给朝廷,那他也不多加排斥,该用还是用。

    对东林党,

    虽然这波人上蹿下跳的厉害,嘴里全是道理,心里满是生意,还要摆出一副清清白白小莲花的姿态……

    可朱由检仍旧启用了韩爌等人,钱龙锡这个一直和稀泥混日子的,也待在内阁里没有被弄出去。

    以天子之权威,只要朱由检不想,只要他提拔的官员还跟着皇帝走,只要他一手带出来的勇卫营还敢为了皇帝而杀人,那东林党在崇祯朝也成不了事。

    但让朱由检极为气闷的,则是东林党在发现自己无法用如山似海般的弹章来影响天子,使之改变政策后,便放弃了向上的努力,转而向下使劲儿——

    东林党本身就是以喊口号起家的,在玩弄笔杆子、颠倒黑白上,自然有自己的功夫。

    而百姓除了直接听圣旨宣读外,基本上只能通过当地的官吏来知道政策,通过东林党到处的宣传,来知道朝廷动向。

    哪里又出了“奸臣”,

    哪位清流又为了抵制奸臣而牺牲了自己……

    在他们的努力之下,朱由检在民间的名声,并不是太好。

    起码在能够说话,发出自己声音的士人群体中,会抄家、练兵、重用锦衣卫和东厂监察百官民情的皇帝,妥妥的就是个暴君!

    他连与国同休的勋贵都杀,

    还有谁能逃过他的毒手?

    即便有不少百姓,在崇祯天子的一系列动作中感到了好,但他们是底层乞活的人,是忙于生存的人,是没有太多精力去分辨事情真相,并为之发声的人。

    朱由检可以接受那些利益因此受损的人骂自己,毕竟皇帝再好,也比不上钱诱人。

    皇帝只是天下人的君父,

    可断人财路,却是实在的杀人父母!

    《老子》说:“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

    朱由检是不怕被骂的!

    但东林党想要操控舆论,来给自己脸上贴金,让朱由检担负他不应该担负的罪责,那朱由检也是不认的!

    不就是利用自己的笔杆子去民间给人泼脏水嘛,

    你做的,朕难道做不得?!

    哼,

    寇可往,我亦可往!

    朱由检忍了很久,考虑了很多对付的法子,觉得养一群文人充做御用笔杆子,既耗费时间,结果可能还没办法比过东林党。

    而且文人各有各的毛病,指不定养了还要坏事。

    于是朱由检回想起自己登基以来,靠什么迅速把握住宫廷上下之心的,便打算继续走群众路线,让老百姓明白其中深意,不至于为东林党所蛊惑。

    “啊?”

    刘若宰嘴巴微张,一脸不解,丝毫不知道戏剧话本这等不入流的东西,怎么跟朝堂扯上了关系。

    他可是很逃避党争这情况的,

    他刘若宰就想安安静静的缩在翰林院里,专心读书写话本,偶尔进宫在天子身前当个会说话的茶宠就好了!

    “要把朝廷政策还有朕的举动编到话本戏剧里面,让百姓知道朕是个能为民做主好皇帝,免得被他人唇舌诱骗……”

    朱由检喃喃自语了一阵,然后就看着一脸茫然的刘若宰,“你有经验!”

    “这件事,朕就安排你接手!”

    “啊!”

    刘若宰愣愣的发出似惊似疑的一声叫,仍旧茫然。

    等到他回过神来时,天子已经拍了拍他的肩膀,把重担强行压到了他身上。

    刘若愚在一旁笑呵呵的道,“状元公莫要担忧,皇爷早就给你准备好了银子和人手,你且安心编几个本子出来。”

    总不能又编个《金瓶梅》出来吧?

    刘若宰一脸苦涩,觉得自己今天实在不该多话,平白给自己揽了这么个差事到身上。

    别看编话本历来不入流,可从业多年的刘若宰如何不清楚,这的确如天子所说,可以引导舆论!

    而一旦真开导成功,那就是跟东林党抢食了!

    诸葛亮重生都不带这么舌战群儒的。

    但皇帝已经钦定了他,刘若宰又能如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