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好吧,我就是大明战神 » 第九章 文惊诚意伯

第九章 文惊诚意伯

    建安二十六年,关羽走麦城,兵败遭擒,拒降,为孙权所害。其坐骑赤兔马为孙权赐予马忠。

    一日,马忠上表:赤兔马绝食数日,不久将亡。孙权大惊,急访江东名士伯喜。此人乃伯乐之后,人言其精通马语。

    马忠引伯喜回府,至槽间,但见赤兔马伏于地,哀嘶不止。众人不解,惟伯喜知之。伯喜遣散诸人,抚其背叹道:“昔日曹操做《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吾深知君念关将军之恩义,欲从之于地下。然当日吕奉先白门楼殒命,亦未见君如此相依,为何今日这等轻生,岂不负君千里之志哉?”

    赤兔马哀嘶一声,叹道:“予尝闻,‘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今幸遇先生,吾可将肺腑之言相告。吾生于西凉,后为董卓所获,此人飞扬跋扈,杀少帝,卧龙床,实为汉贼,吾深恨之。”

    伯喜点头,曰:“后闻李儒献计,将君赠予吕布,吕布乃天下第一勇将,众皆言,‘人中吕布,马中赤兔。’想来不负君之志也。”

    赤兔马叹曰:“公言差矣。吕布此人最是无信,为荣华而杀丁原,为美色而刺董卓,投刘备而夺其徐州,结袁术而斩其婚使。‘人无信不立’,与此等无诚信之人齐名,实为吾平生之大耻!后吾归于曹操,其手下虽猛将如云,却无人可称英雄。吾恐今生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后曹操将吾赠予关将军,吾曾于虎牢关前见其武勇,白门楼上见其恩义,仰慕已久。关将军见吾亦大喜,拜谢曹操。操问何故如此,关将军答曰:‘吾知此马日行千里,今幸得之,他日若知兄长下落,可一日而得见矣。’其人诚信如此。常言道:‘鸟随鸾凤飞腾远,人伴贤良品自高。’吾敢不以死相报乎?”

    伯喜闻之,叹曰:“人皆言关将军乃诚信之士,今日所闻,果真如此。”

    赤兔马泣曰:“吾常闻不食周粟之伯夷、叔齐之高义。玉可碎而不可损其白,竹可破而不可毁其节。士为知己而死,人因诚信而存,吾安肯食吴粟而苟活于世间?”言罢,伏地而亡。

    伯喜放声痛哭,曰:“物犹如此,人何以堪?”后奏于孙权。权闻之亦泣:“吾不知云长诚信如此,今忠义之士为吾所害,吾何面目见天下苍生?”

    后孙权传旨,将关羽父子并赤兔马厚葬。

    大本堂中,刘伯温目不转睛的读完这篇文章,脸上第三次出现震惊,当即朝坐在角落里的朱樉问道:

    “殿下,这是何人所写?”

    朱樉的面色又是一白,然后故作镇定:

    “夫子为何明知故问?这当然是本王所写呀!”

    刘伯温摆了摆手:

    “不不不,我问的是真的。”

    说完,还扫了一眼大本堂,示意朱樉现在没有旁人,你可以跟我说实话。

    可朱樉怎么会上他这个当?何况当舅舅的,哪能说卖外甥就卖外甥?

    “我说的就是真的。”

    刘伯温闻言,只剩无语,也不再拐弯抹角,将《赤兔之死》这篇文章妥善的放入怀中,便朝朱樉抬了抬下巴:

    “走吧殿下,我们去御书房见驾。”

    “是九江!”

    朱樉“嗖”的一声从椅子上窜起来。

    刘伯温眉头一皱:

    “九江是……”

    “就是景隆,李景隆,曹国公李文忠的长子。”

    朱樉好心的解释道。

    “哦,曹国公的长子?”

    刘伯温双眼一亮,他自然认识李文忠,也见过李九江,虽然那时刚生出来没多久,不禁感慨:

    “他今年才十四岁吧,呵呵,果然是虎父无犬子呢,李将军有个好儿子呐!”

    朱樉眉头一皱,总算琢磨出不对劲来:

    “哎,等一下夫子,听您这意思,九江帮我写的这篇文章,不差?”

    刘伯温脸上的笑容登时化为了苦笑:

    “臣什么时候说差了。”

    “那您为什么要去找父皇?”

    朱樉不解的看着刘伯温,吓老子一跳:

    “本王还以为是太差,被您看出端倪,才要带我去找父皇告状的。”

    刘伯温仍然苦笑:

    “殿下,如果真的太差,微臣应该不会看出端倪。”

    朱樉歪了歪脑袋:

    “是吗?那这么说我错了,我不该找九江帮我代笔的。”

    “不!”

    刘伯温果断一摇头:

    “殿下此举很是英明,不然的话,微臣怎能知道李将军的儿子是可塑之才?”

    这下轮到朱樉面露震惊了,因为自从刘伯温在大本堂教书,这样的好评他还是第一次听到。

    “可塑之才?夫子,九江此文,就那么好吗?”

    刘伯温再度苦笑:

    “还需陛下一观的。”

    “什么意思?”

    朱樉浑身一颤:

    “夫子您还是不打算放过我吗?我可都说实话了。”

    刘伯温摆手宽慰道:

    “殿下放心,微臣虽然要去见陛下,可对您找人代笔之事,必然绝口不提。”

    说完,刘伯温便迈步出了大本堂,朱樉见状,自是松了一口气,然后,刘伯温的声音就传了进来:

    “对了殿下,您的功课,还是需要写的。”

    朱樉的大脸当即一垮,果然,负心多是读书人!

    …………

    皇宫,御书房。

    朱元璋已下了早朝,正坐在龙椅上用早膳,他端着一碗粥,喝粥的同时目光全放在案上摊开的奏折。旁边站着一太监,等朱元璋看完了两页奏折,便为他翻阅,直到皇帝点点头,才收起奏折,将下一本奏折打开摊在案上。

    龙椅之下,坐在凳子上的朱标也是一样,父子二人都脱去了龙袍,生怕喝粥的时候溅在袍上,不好洗,但正因为此,一碗粥的时间,他们已经处理了很多事。

    正这时,御书房外传来通禀:

    “陛下,诚意伯有要事请见。”

    诚意伯就是刘基,只不过在杨宪的案子后,御书房他已经很少来了。

    故听到通禀,朱标都明显愣了一下,抬起头,一时间还以为自己听错了。

    可朱元璋的目光依然放在他现在在看的这封奏折上,看完了之后,才转头冲身旁的太监道:

    “给伯温盛碗粥。”

    太监面色一白,不自觉的看了朱标一眼,朱元璋顺着望去,只见朱标已经盛好了粥,正冲他尴尬的笑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