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女频频道 » 悠悠的世界 » 第二章 女儿降生(续4)

第二章 女儿降生(续4)

    保忠这天到传达室去问问有没有自己稿费的通知单,恰好碰到一个人。那人高高瘦瘦的,一看就文质彬彬,年纪轻轻的就当上了总厂宣传部的部长,名叫俞洪彬。保忠刚好有两张银行汇款的稿费通知单,正在签收单据。那人从办公楼朝厂门口来,跟看门的大爷示意一下,大爷连忙叫:“俞部长,您好!”手还下意识地举到头顶做出行礼的动作,然后对那人说:“您怎么亲自过来了,我这正把报纸和通知单给您送过去。”那人一边注意着进厂的车子,很谦和地对大爷说:“没事儿,大家都忙着,我自己的单子自己来取就行。报纸等会儿我刚好带回去,就省得您再跑一趟了。”“您真是客气,送报纸本来就是我们的工作。”保忠没有注意旁的,签好字,拿了自己的稿费通知单就走了。那个部长看着保忠的背影儿,签好字,取了报纸就回办公楼了。保忠打开信封,里面分别有两张稿费通知单,一张50元,一张80元。保忠很开心,把单据放到自己上衣里面的兜里。回到家,他打开自己的抽屉,取出一个硬皮本,里面夹着七八张稿费通知单。保忠把这两张掏出来,展平,跟其他的通知单放在一起。他找了一张纸和一支笔,合计一下单据上的稿费总金额。单据都是按照收到的顺序排好,统一夹在一起:30元、20元、40元、30元、70元、50元和80元,总共是320元。保忠每隔一个月到银行去取一次稿费。然后把这些钱存起来,立了一个账户。之前给家里买照相机就是用自己的稿费买的。不过,上次淑英虽然没有过问,也没有生气,毕竟还是要跟淑英说一下。保忠差不多每个月投一两篇稿件,开始都不中,后来两篇可能有一篇能录用,到现在保忠已经业余撰稿快一年了,稿件录用率也逐步提高,基本收到编辑的修改意见,按要求进行小修之后都能被采用。按平均一周一篇稿子算,一个月至少有四篇,美篇稿子因刊物不同稿费也不同,一般平均一篇30块钱,那么一个月保忠这个稿费的账户就能收入120元。这320元是一个多月的时间,而且其中两篇文章还是一个审稿非常严格的刊物《半月谈》的稿件,稿费相对比较高。现在保忠的账户里一共应该就有610元。保忠本想着回家把存折交个淑英,可是又想起母亲的嘱咐,凡事要有些主见,男人身上总要带些钱,万一有个事情才不会尴尬,又打消了这个念头,毕竟自己的工资没有如数上交。

    淑英正在做饭,一股熬白菜的香味儿逐渐散出来。见保忠回来,淑英招呼保忠:“回来了,快洗手吃饭。今天单位发了火腿肠,我切了一些,你尝尝怎么样。”“哦,好。挺香啊!”保忠洗过手,端着茶刚喝一口,注意到高低柜上有一封信。一看信的地址就是兰州来的。保忠问淑英:“爸妈来信了?”“哦,是,今天我在咱家信箱里发现的。”保忠拆开信,信不长,保忠边看信,边坐下,表情有些严肃。“爸妈都好吧?先吃饭吧!”淑英把白菜炖豆腐用大汤碗盛了端到桌子上摆好,又摆好火腿肠,盛好了米饭,看见保忠还在看信。她见保忠神情有些不对,就坐到他身边,看着他,问:“忠,怎么了?出什么事了吗?”“是妈,妈把腰给扭了,好多天了还是有些疼,现在每天都得理疗。保庆状况很好,研究生一年级,马上要跟着导师开始做课题了。对了,爸妈对你怀孕很关心,特别交代让我好好照顾你,爸还说孕妇不能随便吃药,让我务必想办法弄两丸同仁堂的胎产金丹备着,以防有需要可以应急。其他就是两个妹妹上学的事。”“哦,她们也到了考大学的时候了?”“大妹学习一般,喜欢烹饪,准备考一个中专的烹饪技校;小妹比较聪明,学习好,准备报考GS省的农业院校。”“你家怎么不是学文科就是学农,我哥是家里唯一的大学生,也是学文科。我倒觉得学理科很厉害!”保忠听完一笑,问淑英:“你这都是哪儿来的想法儿?”淑英马上就答:“不是有一句话叫‘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我觉得理科有用,虽然我没上大学,但是我们现在学的维修,接触的都是机械原理、制图、零件加工、设备拆卸等等,里面很多地方需要计算,所有理科非常有意思。文科就是写文章那些,很没意思。”“你这是对文科有偏见。好了,我们先吃饭。”

    淑英不喜欢婆婆来信,从上次她无意中收拾保忠的书桌,偷偷打开一封婆婆写给保忠的信,淑英心里就心怀忌惮,因为那信里婆婆告诉保忠不要凡事都听她的,还要保忠自己身上得留点钱。保忠和淑英刚开始谈恋爱的时候,保忠就要把自己每月的工资都交给淑英,虽然淑英也没有要,可是那时保忠根本没有自己留小金库儿的想法。从那时起,淑英心里就对这个婆婆产生了反感。婆婆还经常在信里说自己这儿不舒服哪儿不舒服的,淑英心想:这么大老远跟你儿子说这些,人家也不能给你揉揉呀,每次保忠见到他妈说这些都要心里别扭,好像做儿子的不能接他们在身边一样,愧疚好几天。淑英想起跟保忠谈恋爱那会儿,保忠上班外头得穿很厚的帆布工作服,里面套不下棉袄,只能穿毛衣,保忠的毛衣稀疏极了,都能看见窟窿眼儿,毫不夸张地说,像是穿了一件网兜儿。再到结婚典礼上,婆婆捯饬得那样儿,讲话还总是端着一个知识分子的架子,又不是什么大学毕业,不过是个中等师范学校学音乐的。不想婆婆还好,一想起,淑英心里就不开心。另外,每次淑英跟保忠念叨婆婆不好,保忠就会马上气不打一处来,一改往日对淑英的温柔体贴。淑英以后也尽量不在保忠面前说他妈的不是,只得在心里忍着。

    时间真快,淑英的好朋友文娟结婚以后很快就有了孩子,比淑英怀孕早,这会儿淑英怀孕三个月,人家已经生孩子了。文娟生了一个儿子,她爱人家是一个独苗,孩子的爷爷也没什么文化,盼着将来有出息,就给孩子起名叫张自立。淑英也跟几个单位的女工友去看望了文娟。一起去的工友有宋瑞芬和高凤莲。说起来这两位工友都是淑英进厂后不久认识的。瑞芬是包装车间的,原来认识凤莲,凤莲比淑英晚两年进维修班。因为厂子效益好,需要更多技术工人。凤莲虽然比淑英进厂晚,但是凤莲上过高中,虽说也没有毕业,但毕竟多念了两年书。她刚来维修班时,维修班女职工就淑英一个,自然她们两人就很快成为了知心好姐妹。凤莲进厂没多久就追求一个搞制图的大学生,名叫齐春明,尽管大家都说“强扭的瓜不甜”,她还就非得喜欢人家。结果还真是心想事成,两人顺利结婚了。凤莲娘家条件比齐春明强,凤莲就是喜欢有文化的知识分子。宋瑞芳年岁比淑英和凤莲年长四五岁,性格沉稳,一脸朴实,头发留了一个运动头,身高挺高,虽然不胖,但是一看就觉得很壮。她的爱人是聚乙烯车间的主任。文娟抱着她儿子,一边哄着他一边拍他入睡。不一会儿孩子就睡着了。文娟的爱人接过孩子,把她抱到他的小婴儿床上去。瑞芳放低了声音说:“娟儿,孩子长得真漂亮,真白净,像你,你就白。”凤莲说:“看着也不爱闹,我姐家孩子白天根本就不睡觉,特能折腾,一放下就哭。”文娟说:“我家儿子也是,他等待会儿睡醒了就该折腾了。他也不省心。”文娟见淑英也怀孕了,就拉着淑英坐到自己旁边,问:“英,你得五六个月了吧?”“六个月了,笨重的像只大象,再加上外头也冷,穿上棉服真是太难看了。本来我不想来,可是你说你生孩子我能不来吗?”“什么笨重难看,怀孕都这样。大概你得春天生?”“应该是。”“好好养着。”凤莲赶紧接话:“当然了,人家淑英的爱人可体贴了,现在每天上下班都推着自行车接送,让我们好生羡慕。谁家先生这么细心,有他照顾肯定错不了。”还没等淑英说话,文娟问:“知道是男孩是女孩吗?六个月产检应该知道了。”“医生不告诉,不过保忠说了,男女他都喜欢。”淑英说。文娟接着说:“那就好。有的人家重男轻女,要是生姑娘就受气。我家张建国不是那人。该着我命好,碰一好丈夫和一个好婆婆。我妈走的早,我婆婆知道我这需要照顾,怕我坐月子坐不好,过几天就来家里照顾我。”淑英投来羡慕的目光,不由自主地说:“有个好婆婆真好!”不知不觉已经下午四点了,坐了有一个小时了,瑞芬提议:“娟儿,我就是知道你生了来看看你,别打扰你休息了,这天黑得早,我们还是先回了。你们说呢?”文娟要从床上起来,瑞芬赶紧拦住,“你可别下来,快躺下!”文娟叫丈夫:“他爸,帮我送送我同事。”建国赶紧过来,把她们带到门口,为她们开门,又带上门把她们送到楼下。瑞芬和凤莲一边下楼都搀扶着淑英。

    淑芬在铁路上表现不错,因为她比较会说话,领导挺喜欢她。她们站长是赵志,听说是退伍以后分到铁路上的。赵志身材不高,但是挺壮,肤色有些黑。虽然淑芬在铁路工作,但是淑芬就是负责在站台里面疏导人流、检票等等。淑芬到火车站四个多月了,也没有多想,一心工作。赵志常叮嘱淑芬有机会要多学习,淑芬总记在心上。一个偶然的机会淑芬知道可以个人学车本儿,就向站长提起,站长鼓励她:“是可以学车本儿,你打个申请,我给你批一下,你就可以工费学车。要不学个车怎么也得百十来块钱。”“谢谢师傅。我回去就写。”淑芬按照师傅要求提交了申请,也顺利地获得了工费学开车的机会。也不懂什么类型的车本,直接就填了一个大型货车类别。这样一连四个月,淑芬就把驾照考到手了。为了感谢师傅,淑芬花了一个月工资给赵志站长买了两条好烟和两瓶好酒,另外给赵志爱人也买了一条漂亮的丝绸围巾。从此,淑芬在那个火车站如鱼得水。因为跟站长关系好,也不用在车站检票了,直接调到了办公室做文员,偶尔跟站长出去见个人,她都是当司机。后来,就做了专职的司机,经常跟着站长接待领导。

    淑珍还是不能下地走路,但是也跟着母亲一起有时接一些小活儿,糊纸盒儿的差事。没事儿时她就自己读书学习。因为淑珍上过高中,有时候街坊邻居的孩子会来找她辅导功课,淑珍还教他们一些科学常识。这虽然不算是工作,但是淑珍每次都很欢喜这些孩子来找她补习。她也从帮助这些孩子过程中找到了一些满足感。街坊也知道淑珍为孩子们做的事,家里有什么好东西都想着给淑珍家送一些。最常跟家里来往的就是汪婶儿。她的外孙女名叫箫翠,那会儿上一年级,虽然每天都她妈都给她打扮得很漂亮,个子也比别的小朋友高,可就是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差。因为这孩子的爸妈都不在当地工作,把孩子放在汪婶儿这,也在汪婶儿家附近的小学上学。汪婶儿就请淑珍给翠翠补习功课。虽然这样也不能使她成为优等生,至少比之前强多了。这样一来二去的,许家跟汪家就成了好街坊。

    要说起来也巧,汪婶儿的女婿,就是箫翠的爸爸,是良乡木材厂的副厂长。有个偶然的机会,汪婶儿跟美兰聊天,问起淑珍的病,美兰说:“珍儿身体拖累了她,她之前在学习成绩是我家几个孩子里最好的。现在高中上完因为这个病没有工作。”“珍儿她妈,你别急。我女婿在他们厂还是有些能力的,我回去帮你问问有没有什么活计儿让你家珍儿来做。这孩子教我们翠翠比老师教得都耐心,翠翠也喜欢她跟她学,现在成绩提高了不少。这都要感谢珍儿!”“没什么,要是能帮这孩子找个工作那就太感谢了。谢谢您和翠翠她爸。”美兰给汪婶儿递了一碗热茶。“没事儿,等我回去问了谢也不迟。”汪婶儿思考几分钟,像是有些顾虑似的,问美兰:“她妈,那要是让你闺女去良乡上班,她这个走路……”美兰说:“她现在能用拐杖走路,只不过上车下车什么的都得有人搀扶,平时生活是能够自理的。”汪婶儿松了一口气,说:“那就好。我会尽力的。”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