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玄幻奇幻 » 遗漏的科技树 » 八十六 上限

八十六 上限

    “哈哈哈!”

    可能是口哨吹得太响了,众人被逗乐了,掌声也停了下来。他们今天算是见识了这三位领导人相处有多融洽了。

    叶蒙白了太明珠一眼,然后说道,

    “咳咳,总结一下。建筑工厂本身已经是领先时代一个档次的生产方式,而立体工厂又是领先建筑工厂一个档次的生产方式。但是这种工厂所需投入巨大,如果分心去搞房地产,那就会被拖慢项目进度。我相信老白的分析,搞房地产可以赚更多钱,但我认为从长远来看,立体工厂能给我们带来更多利益。但是赚钱本来也不是巨构公司的首要目的,这在大家刚加入公司时就告知过的,我们也并不只是说说而已。如果从社会的视角来看刚才这个问题,房地产谁都可以做,但立体工厂目前只有我们可以,而拓宽科技边界是比赚钱更重要的发展目的。”

    “最后一点,大家别再鼓掌了,不然第三次了。”

    “哈哈哈!”

    “可以啊,越来越幽默了。”

    叶蒙这波预判让邵康忍不住夸赞一番,然后他说道,

    “那行吧,就按小蒙说的来,咱就不掺和什么房地产了,老老实实搞高科技就行。那个老白,你做市场分析辛苦你了哈,不过你也知道小蒙的眼光,所以咱们还是以他说的为准。”

    白慕仁笑了笑,“没事不辛苦,而且我对叶总监也是打心眼里佩服的,也完全相信他的眼光和判断。”

    邵康点点头,又转头向叶蒙问道,“这个立体工厂已经有大致方案了么?图纸要不要秀一下?”

    “改天单独开个专会讨论吧,不然今天根本开不完会了。”叶蒙摆摆手,然后又说道,“不过这里可以简单说说,立体工厂大致像超市货架,货架之间的通道是用来通行气囊运输机的,类似于飞艇。另外这种立体工厂中还有一大特色,那就是能用立体流水线生产飞艇。”

    “啥?!”

    邵康被雷到了,他原以为立体工厂只是工厂和机器立体堆叠起来,结果连飞艇这种巨物都能流水线生产,这简直比大客机也用流水线生产更让人震惊!

    叶蒙解释道,“这其实挺正常的,咱们的飞艇年产量是奔着十万艘以上去的,用流水线生产最合适。”

    “好吧,相信你。”邵康苦笑道。

    接下来是高空能源站的主管裴行舟做汇报,

    “目前我们的高空能源站已经投入使用了,布置在工厂西南方向的海上,高度暂时没超过一千米,更高的能源站还在研究验证,能大的蓄能池和风电机也在研制中。”

    “更高能源站的验证工作是通过元宇宙进行的么?”叶蒙问道。

    裴行舟一愣,然后摇摇头,“没有,是通过独立仿真软件进行的。”

    “可以搬进元宇宙仿真验证,独立仿真软件模拟不了机器人和机甲爬上去做维护作业的情况。”

    “好的。”

    “另外,可以在远海区域直接建立更高的能源站,毕竟在远海掉下来也伤不到人,只是牵引装置和维稳推进器加强一些,另外和航海局协商一下,对高空能源站周围的轮船航线做下规划,这样如果能源站发生意外掉下来也可以朝特定区域下坠,避免砸到轮船。”

    接下来巨构公司这边又讨论了巨型挖矿机、高空超算中心等几件事就结束了,叶蒙和邵康后来又决定再成立一个巨型机械部,负责研制生产除飞艇和巨型厂房以外的巨型机械,因为叶蒙认为未来世上需要的巨型机械种类和数量都会非常多,已经能构成单独的领域了。

    另一件比较重要的事就是,巨构公司打算收购几个海内外的贫矿和深层矿。

    巨构公司在不久后所需物料会指数级提升,而维度革命全面展开还要一些时间,在此之前矿物价格暂时降不了多少,所以巨构公司最好拥有自己的矿产,并在短期内将其开采出来。

    而所收购的几个贫矿和深层矿恰好目前只有巨构公司能低成本开采出来,所以收购过来最合适,价格也不算贵。

    至于等到维度革命全面展开,矿产大幅降价后,巨构公司还要不要继续从事矿业那就到时候再说。

    巨构公司的事情介绍完毕后,就轮到体感时代了。

    而体感时代这边比较特殊,不像巨构公司那样是由各部门主管分别来介绍,体感时代半数以上业务被太明珠一个人就介绍完了,因为她是多个业务的直接负责人,这直接把巨构公司众人给惊呆了,这世上还有这种超人?

    当然太明珠也可以分别让几个主管来汇报,但是这些业务相互有交叉,而太明珠是最了解的,所以就由她统一汇报了。

    “我大致说下,体感时代这段时间呢,体感仪和远程机器人总产量都已经达到一千万,而机甲总产量达到十万,三者产能也还在迅速增加,到目前为止这三类产品总销量已经达到两万亿,利润接近一万亿,年底之前应该还能翻几番。”

    我去!

    这种盈利能力,妥妥世界第一啊!

    众人又又叕叕被惊呆了,尤其是巨构公司的一众高管们。

    然后太明珠接着说,“原本来说,如果维度革命真的能让世界爆发式发展,那我们一年盈利几十万亿也是可能的,但是,这里需要考虑货币z策,zf已经明确表示过了,为了防止流入市场的货币激增造成不稳定,接下来要控制新增货币数量,所以我们的盈利不可能完全正比于产品产量。当然,能达到几万亿利润已经相当不错了。”

    众人点头,这的确已经是当前最好的局面了,他们不至于还不知足。

    然后太明珠继续,

    “接下来还是说说技术与产品吧。首先是体感仪,现在我们开发了多款产品,有机动性上的区分,比如用于操控远程机器人来办公的体感仪机动性就差一些,因为也用不到高机动性,而用于游戏的体感仪机动性就更好一些。另外也有体型上的区分,现在我们推出了儿童版体感仪,让小孩也能玩体感游戏了。而我们的最新版体感仪,配置了体感衣,内置运动神经感应器,交互延迟可以降到人完全感觉不出来的地步,另外也因此内骨骼里面的压敏传感器数量可以减少,换做其他功能原件,让体感仪性能更好。而最新版体感仪的机动性上限也提高到了人体极限,最大过载可达10g,能做出元宇宙中刚推出的超机动格斗动作,接下来这款产品应该会是爆款。”

    “好了,体感仪现状介绍完毕,邵老板、叶大总监,有什么建议么?”

    邵康摇摇头,“这个问叶总监,他是行家。”

    叶蒙笑了笑,“我想先问问你们下一步,计划体感仪怎么发展?”

    太明珠回复道,“在机动性上,可以再提高一些,提高十几个g过载,但这是特殊版本,只能给bd用或者给运动员用。这也没办法,人体能承受的过载有限,一般也就几个g,不然我们可以轻松将体感仪过载提到1百g,但那没意义。在交互上,体感衣内部神经传感器和对应处理系统性能还能提高不少,将交互延迟从毫秒降到微秒级别。其余的就是提高安全性和舒适性了,但能提高的也有限。你看看还有哪些新发展方向?”

    叶蒙仍没有直接回答问题,而是说道,“我记得体感仪刚问世的时候你就跟我说过,体感仪本身上限不高,远远不如人形机器人。”

    此话一出,体感公司的一些高管就变了脸色,他们已经大概知道叶总监要说什么了。

    太明珠点点头,“没错,我是说过,并且这还是在体感仪研制成功之前我就意识到的事,但是这段时间公司体感仪发展很好,所以我也没怎么跟别人说过。”

    “所以你应该也知道了,这几个发展方向没有太大前景。更高机动性的体感仪只有少数人能用,而体感仪延迟降低到40毫秒以下用户就感受不到延迟了,当然降低延迟在超机动格斗游戏中能提高游戏人体与用户的肢体同步率,但体感仪本身就带有校正功能,二者误差也大不到哪去。至于舒适性,这就像沙发一样,舒服到一定程度再舒适就没多大意义了。而安全性方面,上限就是0伤亡,没有多少进步空间的。所以我对体感仪的观点就是,做好准备,体感仪不久以后就没什么发展空间了。”

    叶蒙的话让现场产生一些混乱,然后体感仪部门主管顾长庚说道,

    “叶总监,你这话未免有些绝对吧?就像大客机那样,几十年以来都没多大进步,但空客和波音不照样卖的很好么?”

    叶蒙摊摊手,“那能一样么?大客机一架几亿美元,卖的本来就少,所以市场规模上升空间大,而过去几十年间世界经济总体都在发展,所以客机只要细节上做点儿升级就能不断卖出新产品。但体感仪可不同,再加上即将遇到维度革命,体感仪要对标的可不是客机,而是智能手机。”

    智能手机开始大爆发到现在还没过去几年,而且也就是最近这三年就开始衰落了,原因就是智能手机差不多发展到头了,没多大进步空间,手机厂商吃的都是存量市场。因此体感仪未来也一样。

    “可存量市场也很大啊,更何况体感仪现在的市场规模才一千万左右,以后可是有几十亿的用户规模。”顾长庚反驳道。

    “没错,”叶蒙点点头,“但这只是规模上的增长,而体感仪产品本身不会有多大进步。等到体感仪本身的技术没法有多少提升,再投入巨量资源去研究是不会有多少回报的,到时候可能花钱去搞销售效果更好。”

    “这——”顾长庚面露怒色,“叶总监你这话有点儿侮辱人了。”

    叶蒙却摇摇头,神色不变说道,“我没那个意思,而你认为这话侮辱人是因为你认为销售比研发更低一等,但我不这么认为。”

    “嗯?”顾长庚被叶蒙反将一军,不知道说什么好。

    而叶蒙接着说道,“这里不扯什么销售了,总之任何行业都有其上限的,体感仪如此,机器人、机甲和飞艇都如此,等发展到上限那天也就没什么进步空间了,这是客观事实,只是体感仪运气不太好,这一天来得太快了。”

    顾长庚仍不说话,但表情已经由愤怒转化为迷茫和焦虑。这时邵康开口了,

    “小蒙你说有道理,但毕竟体感仪的研发工作老顾他们也一直在参与,现在突然告诉他们不久后体感仪就没多少研发价值了,那肯定不好接受。”

    “我理解,”叶蒙点点头,“事实上顾主管应该是比较有进取心的那类人,因为体感仪未来仍有几十万亿甚至上百万亿的市场规模,换做其他只认钱的人可能根本不在乎体感仪有没有技术发展空间,直接躺着赚钱就行了。”

    “那你认为,体感仪研发部门的人以后可以干什么?”

    叶蒙低头想了想该怎么措辞,然后说道,“重点不在于以后干什么,而是转变态度。”

    “转变态度?什么意思啊?”

    这话不仅让邵康不理解,在场其他人也不理解。

    叶蒙解释道,

    “其实我注意过很多领域,尤其在科研领域,很多科研者总是希望自己的领域能持续发展下去,但就像我刚才说的,每个领域都有其上限,到达上限那天就没多少发展空间了,也就是失去科研价值了。但这些研究者总是不放弃,想要给自己的领域续命,结果就是浪费财力与精力。当然有的稍好一些,及时转型,但这些转型的,怎么说呢,很多只是投机,就像前几年ai大火的时候,那场面,简直万物皆可ai。那些疯狂扎堆的研究者其实没有好好想过,他们研究的方向是不是自己感兴趣的,或者是不是真的对世界有好处的,他们想要的,只是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