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秦县长 » 第23章 视察乡里

第23章 视察乡里

    张陌不忘提醒。这是杂交水稻,在关中地区一年可两熟,此刻正值夏季,而洪涝刚退,水源充足,正是播种晚稻的时刻。

    就前世所知,杂交水稻根据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成熟期,如在极南之地,可做到一年三熟,北方有些地方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而秦岭和淮河一带可一年两熟,关中地区便属于秦岭一带,一年两熟是可以的。

    当然,大秦黔首不可能知道这些,却只以现时种植规律而论,水稻一年一种,春种秋收,稚童都知道。

    此刻是夏季,明显迟了,要播种也得得到来年春季。

    人们一时被县长的话给整懵了,却无人会反驳,他们认为县长不知农事,胡诌罢了,不当一回事。

    “更别忘了秋收。”

    一年二熟的杂交水稻分为早稻和晚稻,早稻一般是春季播种,夏季收成,晚稻一般是夏季播种,秋季收成。

    也就是说,从播种到收割,大约三到四个月,可谓快速。

    听此话,黔首更懵了,秋收?当然,如到秋收时刻,他们皆会收割,但洪涝犀利,早已将他们的作物摧毁,又何来收之说?县长明显是信口开河。

    不,有人想到了县长的意思,应该是此刻播种,秋季便可收成了。

    这个想法一起,很多人皆摇头,暗道县长果然不懂农事,稻的生长期需要数月,此刻播种,恐要等到冬季才可收,不,冬季寒冷,不知还能不能收,这是误了农事的结果。

    他们感觉县长对农事无知到了极点,当然,也没有反驳,在感恩戴德之下,便欲要离去,却被县长的话吓住了。

    “切记夏种秋收,来年春种夏收,否则耽误了农事,按律当罚。”

    张陌看出大家的怠慢,大声提醒,并拿出律法说事。

    律法在吏的宣传下深入民心,律法严苛导致不敢违,这是秦人对秦律的写照。

    当此一闻,立时让有些别样想法的人心悸,恐怕再不敢生此心。

    张陌满意一笑,此话起了作用。

    本来赈灾只需发放粮食度过这段时间就可,无需发放粮种,但张陌的想法并非如此,杂交水稻能亩产七石,如果不加以宣传,即使再多也没有用,而发放给黔首便是一种宣传,当然也是为了获得民心。

    他的想法很简单,先发放粮种让黔首种上半年。杂交水稻乃一年两熟,夏季播种,秋季便可收成,到时被人知道水稻可亩产七石,必定会惊动整个大秦,那粮种便会成为抢手货,刚好杂交良种又是一次性种子,将会成为独门买卖。

    当整个大秦都需要良种时,他的良种绝对会成为香馍馍,到时赚得盘满钵满是必定的,大秦无人能育出杂交良种。

    这是振兴郿县的一种产业,但还不够,想要郿县在短时间内发展起来,还必须发展其他产业。

    “如果示范县没有限制多好呀!哪怕将其中几种最普通的货物拿到大秦,都能躺赢。”

    可惜,示范县限制太多,至今他还不清楚能从中拿出多少种东西,但估计应该不多。

    几日后,张陌想视察一番黔首育苗播种情况,便叫上陈卓陪同,也作护卫之用。

    “陈卓,带上几个人随本长到乡里走走。”

    对县长的的行为,陈卓大为赞赏,此刻由衷敬佩,态度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性格所致,他不喜同流合污,人正直无私,遂对一个欺霸行为很厌恶,无奈只是一个小小的百将,无法做更多,而前几日县长狠狠地打击了老氏族,更施粮于民,如此行径是他所愿的,这样的县长才是他所渴望的。

    “诺!”陈卓拱手,“汝之本家在里聚,何不去之?”

    “善!”张陌答应,一行人遂跟着陈卓走了。

    这是一个不大的里,里民数十户,有爵者几,如果不算洪涝灾害,算是过得还不错的里闾,不过自县廷发下粮后,省吃俭用之下,倒也不至于挨饿,有些有存粮的,过得甚是舒适。

    其实洪灾之后并非所有人都断了粮,粮种也自然存在,只是甚少罢了。

    朝廷有鼓励,耕种者可存粮种,以防灾变,里聚行之者虽不多,却也是有的。

    “此便是卓季父家!”陈卓将张陌一行带到了一户还算殷实的家庭中。

    季父便是后世所说的小叔。

    张陌打量着,却不见一人,陈卓解释:“里民皆于阡陌间耕作。”

    此行便是为了探知乡里耕作情况。

    一路走来,里民还算尊律法,按县长的话在田垄间忙碌着,或是翻土,或育苗,忙得不可开交。

    张陌点点头,按如此下去,如果人人都夏种,秋季便可收成,到时郿县致富之路便可开启。

    “大人,到了卓季父家田垄。”待到一田垄间,陈卓停了下来,指着正忙碌的几人说,并大喝,“季父,大人看尔等来也。”

    听闻,季父陈孔忙放下手中农具走了过来,其他人也不怠慢,纷纷往四处走去,想必他们去唤来里民拜见县长。

    “孔见过大人。”陈孔作揖,行姿规范,没有里民那种粗犷,倒有些学子风范。

    不过张陌也不意外,看之头上束着褐巾,是公士爵,想必有些学识。他曾调查过陈卓,乃没落氏族,其人有学识也理所当然。

    张陌微笑点点头,示意其不必客气,更不必理会他,继续耕作便可,而他独自走向田垄间,耕田工具已经被放于田坎中,看之若有所思。

    这个时代耕具不算少,却是简陋得很,就比如那锸,也就相当于现代的铁楸,还有锄,这和现代差不多,不过非不锈钢,乃青铜器。

    张陌将目光放在那铁器和木制成的农具上,如果猜测不错的话,这是犁,但看这犁,却不尽人意。

    从此犁来看,应该这个时代的犁几乎都是直辕的,被称为直辕犁,直辕犁有个特别便是耕作时不够灵活,导致效率不高。

    后来人们发现了这个缺点,在唐代的时候发明了曲辕犁,其实曲辕犁和直辕犁相当,不同的是,曲辕犁的辕是弯曲的,使用起来比较省力,从而提高效率。

    张陌暗记于心中。

    要想尽快将郿县发展起来,除了有良种还不够,还需将生产工具发展起来,这犁就有必要改变一下。